第一谛 苦聖谛
什麼是苦聖谛?
苦聖谛
生是苦,老是苦,死是苦,傷心、悲鳴、痛苦、憂悶與絕望是苦,求不得是苦。略說執著五蘊就是苦。
什麼是生呢?
不論是任何衆生,從開始入生、住胎、出生、諸蘊的呈現、生起一切感官,即稱爲生。
什麼是老呢?
不論是任何衆生老化、衰退、白發、皺紋、衰弱、感官的退化、即稱爲老。
什麼是死呢?
不論是在任何衆生滅、消失、死亡、壽盡、諸蘊的破離、棄身、喪命,即稱爲死。
什麼是傷心呢?
由于遭受不幸的事憂慮、擔憂、傷心、極度傷心,即稱爲傷心。
什麼是悲鳴呢?
由于遭受不幸的事而悲鳴、哀號、大悲鳴、大哀號、過度悲鳴、過度哀號,即稱爲悲鳴。
什麼是痛苦呢?
身體的痛苦、身體的難受、由身體觸覺所感受到的痛苦和難受,即稱爲痛苦。
什麼是憂悶呢?
心中的痛苦、心中的難受、由心意觸覺所感受到的痛苦和難受,即稱爲憂悶。
什麼是絕望呢?
失望,懊喪,沮喪,頹喪,即稱爲絕望。
什麼是求不得苦呢?
有情受到老、病、死、…憂悶,而有如此的欲望:“最好我不再受到再生的支配;最好我不再有來生”,但這不能只靠欲望而得到,所以不能得到所求是苦。
《長部》22
五蘊
什麼是略說執著于五蘊呢?
執著色蘊、執著受蘊、執著想蘊、執著行蘊、執著識蘊,即稱爲略說執著于五蘊,亦稱爲苦聖谛。
任何過去、現在或未來、內或外、粗或細、劣或勝、遠或近的一切色皆屬于色蘊;一切受皆屬于受蘊;一切想皆屬于想蘊;一切行皆屬于行蘊;一切識皆屬于識蘊。
《中部》109
這個共有五個分支的五蘊是佛陀爲所有物質和精神的存在現象所作的總結,而對愚癡的人來說,此五蘊則被視爲其自我或個人的存在。事實上,生、老、死等現象都包含在構成這整個世間的五蘊之中。
色蘊(rūpa-khandha)
什麼是色蘊呢?
色蘊就是主要的四大元素,而色是由四大元素所組成的。
四大(元素)
什麼是四大元素呢?
四大元素就是地元素(固體)、水元素(液體)、火元素(體溫)及風元素(氣體)。
四大元素(dhātu或mahā-bhūta)普遍上被稱爲地、水、火、風,應理解爲物質的基本元素。它們在巴利文被稱爲:pa
havī-dhātu、āpo-dhātu、tejo-dhātu、vāyo-dhātu;也可以譯成固性、粘性、熱能及動能。這四大元素都存在一切物質的東西,只是在分量上可能會有所差別,例如:當地元素占優勢時,那個物質東西就被稱爲“固體”等。
依據論藏由四大元素所組成的色蘊(upādāya rūpa或upādā rūpa)擁有二十四個物質的現象和品質,那就是:眼、耳、鼻、舌、身、形、聲、香、味、陽性、陰性、生命力、心的物質基地(hadaya-vatthu)、姿態、語言、空間(耳孔、鼻孔等)、衰退、變化及營養物。
在這二十四項裏沒有提到身觸(pho
habba),因爲它與地、火、風元素是同一的,卻是要經過壓、冷、熱、痛等的觸覺才能察知。
什麼是地元素(pa
havī-dhātu)呢?
地元素又分有內在和外在。
什麼是內在的地元素呢?
凡是在一個人身上由業所生的硬質、固體,例如:頭發、毫毛、指甲、牙齒、皮膚、肉、腱、骨、骨髓、腎髒、心髒、肝髒、肋膜、脾髒、肺髒、腸、腸間膜、胃中物、糞等等,這就是內在的地元素。
不論它是內在或外在,兩者皆屬于地元素。
所以說,應該以正確的智慧去洞察它等的如實性,即所謂:“這不是我的;這不是我;這不是我的自我”。
什麼是水元素(āpo-dhātu)呢?
水元素又分有內在和外在。
什麼是內在的水元素呢?
內在的水元素就是:由業所生各自內在的水質、液體,例如:膽汁、痰、膿、血、汗、脂、肪、淚、膏、唾、涕、關節滑液、尿等等,這即是內在的水元素。
不管是內在或外在,兩者皆屬于水元素。
所以一個人應該以正確的智慧去洞察它等的如實性,即所謂:“這不是我的;這不是我;這不是我的自我”。
什麼是火元素(tejo-dhātu)呢?
火元素又分有內在和外在。
什麼是內在的火元素呢?
內在的火元素就是:由業所生各自內在的熱能、體溫,例如:由它而熱,由它而衰老,由它而燃燒,由它而吃的、飲的、嚼的、嘗的皆得以適當的消化等等,這即是內在的火元素。
不管是內在或外在,兩者皆屬于火元素。
所以一個人應該以正確的智慧去洞察它等的如實性,即所謂:“這不是我的;這不是我;這不是我的自我”。
什麼是風元素(vāyo-dhātu)呢?
風元素又分有內在和外在。
什麼是內在的風元素呢?
內在的風元素就是:由業所生各自內在的運動、氣體,例如:上行風、下行風、腹外風、腹內風、肢體循環風、入息出息(呼吸的氣息)等等,這即是內在的風元素。
不管是內在或外在,兩者皆屬于風元素。
所以一個人應該以正確的智慧去洞察它等的如實性,即所謂:“這不是我的;這不是我;這不是我的自我”。
《中部》28
受蘊(vedanā-khandha)
什麼是受蘊呢?
受蘊有叁,就是:苦(難受的感覺)、樂(好受的感覺)及不苦不樂(沒有分別的感覺)。
《相應部》XXXVI,1
想蘊(sa
ā-khandha)
什麼是想蘊呢?
想蘊有六,就是:色想、聲想、香想、味想、觸想及法想。
行蘊(sa
khāra-khandha)
什麼是行蘊呢?
行蘊被分成六種念頭(cetanā),就是:對色轉念頭(rūpa-cetanā)、對聲轉念頭、對香轉念頭、對味轉念頭、對觸轉念頭及對法轉念頭。
《相應部》XXII,56
行蘊(sa
khāra-khandha)是心理活動的種種作用或時態的總和名稱,除了這行蘊之外,在一時的心識還有受蘊與想蘊一齊共存。在論藏裏,行蘊被區別爲五十五種,其中的七種是屬于思維固定的原動力,其它心識的成分及數量的差別是根據各自種類的性質。在正見經(《中部》)裏提到行識的叁個主要典型,即意念(cetanā)、感想(phassa)及專注(manasikāra)。在這叁者之中,意念爲形成行識的首要要素,是行識格外顯著的特性,因此,在以上的一段文字中以它來作爲行蘊的實例。
如果要知道sa
khāra這個詞的其它诠釋,請參考
ā
atiloka長老所編製的英文佛教詞典《Buddhist Dictionary》。
識蘊(vi
ā
a-khandha)
什麼是識蘊呢?
識蘊有六,就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及意識。
《相應部》XXII,56
識的緣起
如果眼睛的視力正常,當外在的色體不在視野中呈現,又沒有去注意時,在那種情形下,並沒有生起任何相應的識。
如果眼睛的視力正常,當外在的色體在視野中呈現,卻沒有去注意它時,在那種情形下,並沒有生起任何相應的識。
如果眼睛的視力正常,當外在的色體在視野中呈現,並且去注意它時,在那種情形下,即生起任何相應的識。
《中部》28
所以,我說:識是緣起的。若沒有這些緣,就沒有識。任何識是基于什麼緣而生起的,即稱爲該緣的識。
由緣于眼睛而生起的識,即稱爲眼識(cakkhu-vi
ā
a);
由緣于耳朵而生起的識,即稱爲耳識(sota-vi
ā
a);
由緣于鼻子而生起的識,即稱爲鼻識(ghāna-vi
ā
a);
由緣于舌頭而生起的識,即稱爲舌識(jivhā-vi
ā
a);
由緣于身體而生起的識,即稱爲身識(kāya-vi
ā
a);
由緣于心意而生起的識,即稱爲意識(mano-vi
ā
a)。
《中部》38
若當時是色(rūpa)的,就屬于色取蘊;
若當時是受(vedanā)的,就屬于受取蘊;
若當時是想(sa
ā)的,就屬于想取蘊;
若當時是行(sa
khāra)的,就屬于行取蘊;
若當時是識(vi
ā
a)的,就屬于識取蘊。
《中部》28
識是緣于其它四蘊的
沒有人能解釋與其它四蘊(色、受、想、行)隔離的識蘊,如何在一個生命的結束後,獨自進入另一個生命的新生、生長、增長及成長。
《相應部》XXII,53
叁相(ti-lakkha
a)
諸行無常(anicca),諸行是苦(dukkha),諸法無我(anattā)。
《相應部》134
色是無常的,受是無常的,想是無常的,行是無常的,識是無常的。
舉凡無常的就是苦。由于,所有的蘊都是無常和苦的,所以,沒有人能把它等說成:“這是我的,這是我,這是我的自我”。
因此,任何過去、現在或未來、內或外、粗或細、劣或勝、遠或近的色、受、想、行、識,皆應該以正確的智慧去洞察它等的如實性,即所謂:“這不是我的,這不是我,這不是我的自我”。
《相應部》XXII,59
無我經
實際上,個人與整個世間是不存在的,一切不過是由五蘊組成的現象不斷在變化的過程而已。這個過程源自于無從追憶的遠古並延續至今,即從一個生命的出生開始,至一個生命的死亡,只要它仍俱足延續生命的因緣,那它將無休無止的繼續此過程。如前面所提到的,把五蘊分成各蘊或合成一體都不能構成一個真正自我的實體或是維持生存的個性,在這五蘊之外,也不能尋找到任何相等于五蘊的主人的自我、靈魂或實質。換句話說,五蘊是無我的,或者五蘊是不屬于某個自我的。由于無常及諸蘊的條件,屬于任何形式的自我信仰應視爲愚癡。
猶如我們叫“馬車”這個名字,除了輪軸、車輪、車轅、車身等等之外,並沒有一個實在的“馬車”存在;或如“屋子”這個詞只是方便稱呼那些利用各種材料,並在一部分空間裏依照某種款式建成的東西,並沒有什麼“屋子的實體”存在;同樣的,我們所叫做的“人”、或“個人”、或“自身”、或“我”,並不是什麼東西,只是一個一直在變化的物質與心理現象的組合而已,實際上,它本身並不存在。
這只是佛陀無我經的簡述,它教導萬物的生存都缺乏一個永恒的自我或實質的教理。這是佛教的基本教理,是無法在任何宗教或哲理中找到的。要完全掌握這個教理,不能只靠理論和才智,而是要不斷的從實際生活體驗中來獲得印證。要達到真正明白和領悟佛法的目標,這是必備的條件。無我經是經由對真相的剖析和實踐後而成的必然結果。
譬如,一位視力正常的人士,看到恒河上漂浮著很多水泡。他仔細觀察和檢視著那些水泡。當仔細檢視後,他就看出那些水泡的空性、非真實性及無實質性。
同樣的,當比丘觀察一切過去、現在或未來、內或外、粗或細、劣或勝、遠或近的色、受、想、行、識,他仔細觀察和檢視著它等。仔細檢視後,他就看出它等的空性和無我性。
《相應部》XXII,95
若有誰喜愛色、受、想、行、識,他就是喜愛苦。若有誰喜愛苦,他將無法擺脫苦。
《相應部》XXII,29
不停地在燃燒,
有什麼可歡樂?
覆敝在黑暗中,
爲何不求光明?
看此善飾木偶,
爲瘡痍的堆塊;
受病困多貪婪,
乃無常不堅固。
此色體會衰老,
易害病極衰弱;
此腐爛的穢體,
一切生終于死。
《法句經》146-148
叁個天訊
難道,你未曾在世間見過活到八十、九十或一百歲,那麼老,身體衰退,背駝如屋頂,彎曲地持著拐杖,蹒跚,虛弱,失去青春,掉牙,白發,頭發虛少或掉光,皺紋,皮膚變醜的男人或女人嗎?
難道,你未曾想過自己也將難免會年華老去嗎?
難道,你未曾在世間上見過生病,被疾病折磨,大病一場,躺在自己的糞堆中,要靠他人抱起扶到床上的男人或女人嗎?
難道,你未曾想過自己也免不了病痛嗎?
難道,你未曾在世間上見過死了一、二或叁天後,膨脹,青瘀,具一切不淨相的男人或女人的屍體嗎?
難道,你未曾想過自己也將難免一死嗎?
《增支部》III,35
輪回(Sa
sāra)
輪回的淵源是無法想象的,生命的起因已無迹可尋。由于衆生被無明所覆蓋,並陷入渴愛的圈套,皆匆匆忙忙地在苦海中輪回。
輪回-生存的輪,直譯爲“無休止的漂泊”,是巴利文經典中爲“如海浪般起伏不止的生命”所取的名字,象征著永不止息的出生、衰老、病痛及死亡的過程。說得更清楚:輪回就是五蘊組合時時連續不斷地在變化,在不可思議的時間裏一個接一個地繼續下去。一生的時間在輪回裏只是一個很小的部分而已,因此,要理解第一聖谛,一個人必須關注著這個輪回,這個可怕的連串轉世,而不是只看一生而已,畢竟,有時候人的一生並不是件很痛苦的事。
苦(dukkha)這個專用名詞,在第一聖谛裏指的,不只是由于不愉快的觸覺所産生的生理及心理的痛苦而已;而是一切造成或易于患難的。苦聖谛所教的是,由于無常的真理,就是最高上及最神聖的快樂也要受到變化及破壞,因此一切的生存都是不如意的,它們都免不了帶有痛苦的種子。
在這苦海輪回中,由于怨憎會或愛別離,你所流的眼淚比較多呢,還是四海的水比較多呢?
你想想看,那一個比較多呢?
長久以來,你已嘗過喪失父母、兒女、兄弟姐妹的苦。當你受到這些苦的打擊時而所流的眼淚,總共起來,皆多過這四海的水。
《相應部》XV,3
在這苦海輪回中,你被他人砍頭,所流的血比較多呢?還是四海的水比較多呢?
你想想看,那一個比較多呢?
長久以來,你曾經因爲偷盜、攔路打劫或邪淫,而被他人抓取砍頭而所流的血,總共起來,皆多過這四海的水。
但是,這怎麼可能呢?
因爲,輪回的淵源是無法想象的。生命的起因已無迹可尋。由于衆生被無明所覆蓋,而陷入渴愛的圈套,皆匆匆忙忙地在苦海中輪回。(所以,上述情況是可能的。)
《相應部》XV,13
因此,長久以來,你已受過一切的苦、一切的折磨、一切的不幸,也把墳地堆積得夠滿了。實在夠久了,你也應該對一切的再生厭倦了,應該遠離並擺脫它們了。
《相應部》XV,1
《覺者之言 第一谛 苦聖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