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伽經義記(卷第一)▪P6

  ..續本文上一頁各有一分妄染之流注生住滅,乃叁界、二十五有有漏雜染心心所等諸法種現生滅。此虛妄流注,雖相續生滅不斷,但至成佛時則皆須斷除。而此流注中即有一分永久不滅之離染真淨之識,與大圓鏡等四智相應者,即下文所謂之真相,魏譯曰智相識者是。所以在諸識之流注生、流注住、流住滅中,有一分可斷滅之妄,亦有一分永不滅之真也。

  異熟因果生滅——即相生滅——者,隨前所造業因感異熟果,非俟能感因盡,所感之果不滅。譬如由修人界五戒業因熟招人報,則第八識即爲人之報體,變現人之根身器界,余識亦成人之余識,與異類衆生有不同;業盡報謝,另感後報。故在生死流轉之中,即有此種生滅。如人投胎而生時即曰生,在世一年二年至幾十年曰住,至將死時一報命盡曰滅。一期果報,相續不斷,倘八識一舍,則是人即死。故八識隨業力于一報中不斷;六識雖在不死時亦能斷,如睡至無夢時、入定時,六識毫不起作用。根身發識,業報各別,如同是一種前六識,有時報作人者、天者,或畜類、鬼類者,皆是業力關系,此相粗顯易知。其實、各有自類識種而起現行,業爲增上緣耳。一般未聞佛教之世人,不能了知異熟生滅之相,凡夫、外道常據以爲天賦神造,或另計有其他之原因,皆愚癡之邪見。故相生滅者,即由前六識所造善惡業因,而第八識與前六識同招感五趣差別之無記果生滅也。此相生滅只第八及前六識有之。七識只與見、愛、癡、慢四煩惱相應,執第八之見分爲我,不造業亦非業所招,故無相生滅。此相生滅即生死相,到成佛位必皆斷脫,修行人所謂了脫生死者,即是斷除此相生滅也。兩種生滅細釋甚深,此其大略耳。

  庚二 答諸識

  “大慧!諸識有叁種相,謂:轉相、業相、真相。大慧!略說有叁種識,廣說有八相。何等爲叁?謂真識、現識、及分別事識。大慧!譬如明鏡,持諸色像,現識處現,亦複如是”。

  八識統括而言,有叁相,從識上而講此差別之相也。轉相識及業相識,皆有漏虛妄分別之叁界心心所聚。真相識者,即與四智相應轉識成智之智,由無分別智通達真如所生清淨識也。由以前所造之業,引八識受此業報,此業報識爲果報之主體,名真異熟;故轉相即染前七識,業相即染第八識。第七隨第八所生而系縛執以爲我,隨同八識于諸趣轉,前六由異熟生而轉,又隨境緣而轉。轉有漏爲無漏,凡夫不能,二乘及菩薩漸能之,至佛境界完全清淨無漏。諸識在因位中皆有轉變,唯第八識因中不轉,故轉相通前七,業相唯第八識,以此二相統有漏識;真相識爲四智相應諸識之清淨無漏識。

  八相、即八識。其略者,魏、唐譯均唯有二,而此譯雲叁。統觀下文,應以二種爲是;故此中之真識、現識,應並爲一而名曰同真相識之現量識。此染分現量識,與四智之無漏清淨識同現量。然染識中,唯第八識及前五是現量,第六識只一分屬于現量。分別事識者,是非量、比量識也。染分七識皆是非量,染分六識通現、非、比,分別事者,即六、七二識執實我、實法之謂。所以現量通于第八識及前六,通于聖凡染淨,比量唯在獨頭意識,而非量通于與我、法二執相應之六、七二識,唯在凡夫因地染位上耳。在凡夫位上,如一刹那與現量相應,即是真識;所以凡夫衆生若一刹那離分別事識,即與此現識相應,反之、即落分別事識。衆生于此思識不到,蓋一思議已落到虛妄分別也。所以古人有雲:“一切衆生現行無明,即是諸佛不動智光,見色聞聲,只可一度”;言不可再起分別也。于此站住不起分別,當即照知身心世界一切唯心所現,猶鏡中之現影,影固不在鏡外。由此可知吾人所見之根身器界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亦不在心識外矣。故息除一切虛妄分別,當下即是現量識——因分別事識皆從現量識轉加而起——由此身心世界悉皆脫落,現量得以安住不動,即爲聖凡平等如來藏心,此即頓悟法門是也。此佛所以誡大慧同真相識之現量識中現諸分別事識,亦如明鏡之現色像也。持字、作現字解。

  庚叁 答識之生滅

  “大慧!現識及分別事識,此二壞不壞相展轉因。大慧!不思議熏及不思議變,是現識因。大慧!取種種塵及無始妄想熏,是分別事識因。大慧!若覆彼真識種種不實諸虛妄滅,則一切根識滅,是名相滅。大慧!相續滅者,相續所因滅則相續滅,所從滅及所緣滅則相續滅。大慧!所以者何?是其所依故。依者,謂無始妄想熏;緣者,謂自心見等識境妄想”。

  壞不壞者,差別不差別之義,言現識及分別事識不一不異。何以故?以展轉相因依故。所謂依現量識而起非量、比量識,以分別念熏習增長,遂使現識成叁界虛妄有漏之識。反之、亦可依分別事識而成爲清淨無漏現識,展轉相因,不即不離,亦差別亦無差別也。

  自不思議熏至是分別事識因,明識之生起。言種種分別不知不覺熏入第六識,複令前五皆有此熏入于第八阿賴耶,于是八識及前七變起虛妄有漏識。而此熏,平常了知分別所不及,非證真如起無分別智,不能了知此不思議熏及不思議變。由此熏變,染則爲叁界有漏現量識,淨則爲如來藏無漏現量識。此種染淨種子,自無始來即已不思議熏,常人粗心所不能覺。有一刹那現量相應,即與列代祖師同一鼻孔出氣。取種種塵者,即緣取六塵境界也,是獨頭意識事。無始妄想熏通于第六、第七二識:第七執八識以爲我,第六執五陰、六塵以爲實有,種種虛妄分別;以妄熏故,即成六、七二識之分別事識。

  自若覆彼真識至是名相滅,言諸識相生住滅之滅了,所謂生死了脫也。因叁界有漏虛妄諸法悉皆滅了,相生住滅即滅。以此虛妄能覆四智相應淨心,故曰覆彼真識。第八異熟識滅,則所依之有漏五根及所發之有漏五識,立隨之而滅,即玄奘法師所謂“金剛道後異熟空”——業報永空矣。故菩薩以無漏業爲增上緣,猶住業報。六、七二識在因中轉,前五及八則果上轉;因前五所依之根,須與第八同轉,故曰一切根識皆滅也。自相續滅者以下,明流注生住滅之滅了。此中有二:一、即虛妄流注生滅,二、系自真流注生滅。相續生住滅之所依因及所從緣滅,則相續滅,蓋諸識流注中有一分可以斷除者。因于無始分別妄想熏習爲因,故爲種現相續,此因既滅則其相續即斷。緣者、以自心中所緣境界,不了達是自心所現,故能爲能取、所取識相續之起緣;至澈底曉了唯識所變而不執著,則妄想取之境界緣滅,而相續生滅之染識永斷除矣。以上,明流注生滅及相生滅,可以明解脫之大要。

  庚四 辨識之不滅

  “大慧!譬如泥團微塵,非異非不異,金莊嚴具亦複知是。大慧!若泥團、微塵異者,非彼所成,而實彼成。是故不異。若不異者,則泥團、微塵應無分別?如是,大慧!轉識、藏識真相若異者,藏識非因;若不異者,轉識滅藏識亦應滅,而自真相實不滅。是故大慧!非自真相識滅,但業相滅。若自真相識滅者,藏識則滅。大慧!藏識滅者,不異外道斷見論議”。

  先以喻顯,以微塵喻現量真識及藏識,泥團喻分別事識及轉識。非異非不異者,團外無塵,塵外無團,以無別體故,故非異;若言同者,則泥團滅時微塵亦滅,而微塵仍在,故非不異。此明轉識與藏識異者,轉識應非從藏識生,藏識應不受轉識熏,則藏識不爲諸識染淨聖凡之因,雲何能從有漏轉爲無漏?若非異者,轉識滅則藏識亦應滅,然諸無心位六轉識雖滅而藏識實不滅。譬如人睡無夢,六識均已滅而八識仍在,不然、則是人將死去,雲何能醒?是故前六識皆從藏識中之種子而生,醒後又複原狀。統上所說,可見諸轉識滅而藏識不滅,亦可見諸有漏識滅,而離虛妄自證真相識不滅也。此以微塵泥團喻顯如是,而金莊嚴具亦複如是,可意會矣。自是故大慧非自真相識滅下,簡外道之非:言有漏識滅時與四智相應之清淨識並不滅。唯無明有漏之業報識相滅耳。修仙學定之外道等不達此義,以爲人死之後,諸識及諸識種悉皆斷滅,而不知有一分清淨真識,雖至成佛永不斷滅。若此念不簡除,即墮于外道斷見之戲論矣。

  庚五 破外道

  “大慧!彼諸外道作如是論:謂攝受境界滅,識流注亦滅:若識流注滅者,無始流注應斷。大慧!外道說流注生因,非眼識色明集會而生,更有異因。大慧!彼因者,說言:若勝妙,若士夫,若自在,若微塵。複次、大慧!有七種性自性,所謂:集性自性,性自性,相性自性,大種性自性,因性自性,緣性自性,成性自性。複次、大慧!有七種第一義,所謂:心境界,慧境界,智境界,見境界,超二見境界,超子地境界,如來自到境界。大慧!此是過去未來現在諸如來應供等正覺,性自性第一義心。以性自性促一義心,成就如來世間、出世間、出世間上上法,聖慧眼入自共相建立,如所建立不與外道論惡見共。大慧!雲何外道論惡見共?所謂自境界妄想見,不覺識自心所現分齊不通。大慧!愚癡凡夫、性無性、自性第一義作二見論”。

  此文又分四,初出外計,斥外道之妄計。蓋流注生滅——無始來虛妄習氣——有一分到菩薩地漸能伏滅,到佛果位究竟圓斷。而此虛妄離盡之時,其一分無始來相續不斷、盡未來際、無有窮盡之四智相應真識相,亦即自證清淨心。外道不明,妄計取執自心所緣境界之虛妄流注生滅識滅時,一切流注生滅都滅。而不知若如外計執都滅者,則從無始際種現相生、流注無盡之真相識斷滅,則一切心性悉皆斷滅無存矣。複次、外道又計在流注識之外,另有常住因。意謂眼識乃至諸識各皆具有之流注生滅識,另有能生之因,並非種現相續。眼識等在阿賴耶中自類種子,托色塵境界及光明等緣和合而生,在此親因衆緣之外,另以爲有造作諸法之常住果因,而計種現相生、流注相續之識皆可斷滅。如外道中有說勝妙者,亦曰勝性,印度所謂數論:彼等妄計在世界萬物未有以前,有此勝性爲能造者,此造作者爲能生因,是常住不變,在衆緣相生一切之外,能生諸識及身心世界者;若萬物諸識斷滅,則仍…

《楞伽經義記(卷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