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經義記(卷第二)
太虛大師講述
十四年夏在甯波天童寺講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第二
戊六 如來藏心門
己一 問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白佛言:“世尊!世尊修多羅說:如來藏自性清淨,轉叁十二相入于一切衆生身中。如大價寶垢衣所纏,如來之藏常住不變,亦複如是,而陰、界、入垢衣所纏,貪欲、恚、癡不實妄想塵勞所汙。一切諸佛之所演說,雲何世尊同外道說我,言有如來藏耶?世尊!外道亦說有常作者,離于求那,周遍不滅。世尊!彼說有我”。
l
如來藏心,是破執顯性最後之一門。了達唯識現,即一切法非一切相,既無可執之相,亦無能取之執。若執唯識,亦同法執,故以破爲顯,執之破處即性之顯處。性者、諸法真實相之謂,本來恒常普遍如是,因妄想故,致不能顯而成妄想相,離妄想即成自性矣。所以前明正智、如如是成自性亦即如來藏自性,清淨心,依前種種所破而顯,即顯此心。故大慧複疑問:凡諸佛修多羅均說空、無生、無二、離自性之義性雖明,而諸修多羅中又說如來藏自性清淨,具足叁十二相,即在衆生五陰聚中;如如意珠藏垢衣內,以喻如來之藏雖爲陰、界、入及根本煩惱、隨煩惱乃至種種塵勞垢汙之所纏覆,清淨德相仍然常住不變。雖現業系苦相,而苦即法身,以內有大價寶也。衆生不知自有,如乞人旍竮辛苦,向外妄求,正如棄大海而執一漚耳。然外道亦計于受用身資有一作者之實我,體實遍常,不生不滅,彼之實我,豈不與佛說五陰聚中有一不滅之如來藏名異義同耶?大慧菩薩爲悲湣後來衆生故,恐發生此種學佛法而執我之外道,使起正智而離邪執,庶令如來藏教無過,所以詳爲請問。
如來藏義,可作數種解釋:一、作如來即藏釋,此持業釋。藏、有含藏統攝義,言如來即統攝一切佛果無量功德。二、作如來之藏釋,此依主釋。謂如來所證之清淨法界,爲如來四智菩提藏,藏讀去聲,庫藏之藏。此二、前者唯在如來,後者通于菩薩。叁、作如來在覆藏中釋。如來、指佛果上一切無漏無爲法,藏、指覆于衆生有漏心中,此通于九法界。四、作衆生自性清淨心,即如來本因而隱藏未顯釋。謂衆生位具有佛性,但隱而未顯耳。
離于求那者,謂勝論講六句義,即一、實句,梵語陀羅標,實質、物體之義。二、德句,梵語求那,德性義。叁、業句,梵語羯磨,業用義。四、大有句。五、同異句。六、和合句。四、五、六句,統指一切法。前叁各別,如言人身各有德性及有作用。我屬實句所攝,異于德句,故離于求那也。
己二 答
庚一 長
辛一 斷無我畏故說
佛告大慧:“我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大慧!有時說空、無相、無願、如、實際、法性、法身、涅槃、離自性、不生不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說如來藏已,如來應供等正覺爲斷愚夫畏無我句,故說離妄想無所有境界如來藏門。
佛法所明如來藏,與外道所計神我實我,全然不同。夫如來藏,乃佛智自證之第一義心,離言絕思,有時或說空、無相、無願──叁解脫門,或說如、實際、法性等,乃至于自性涅槃等句,其實、皆說如來藏,诠異旨同,機感各別。凡夫愚癡,終日在此清淨平等真如性中,而分別不到,攀緣不及,聞無我句爲斷滅而妄生怖畏,佛以慈悲方便令除怖畏,不得不說此無所有而有之境界,令漸通達如來之所證也。
辛二 方便善巧故說
“大慧!未來現在菩薩摩诃薩,不應作我見計著。譬如陶家,于一泥聚,以人工、水、木、輪繩方便,作種種器。如來亦複如是,于法無我離一切妄想相,以種種智慧善巧方便,或說如來藏,或說無我。以是因緣故,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是名說如來藏”。
所以誡大慧及未來現在諸菩薩,對于如來藏法門,皆不應以我見計著也。如陶工以聚泥及種種器具爲方便因緣,成種種器。佛亦如是,依于種種方便悉檀因緣,應種種機,立種種名,或曰如來藏,或曰無我,乃至其他一切名義,無非破其妄執令生正智之方便耳。非同外道所說之我,在心外另有一如來藏矣。
辛叁 令離我見故說
“開引計我諸外道故,說如來藏,令離不實我見妄想,入叁解脫門境界,希望疾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故如來應供等正覺作如是說如來之藏。若不如是,則同外道。是故大慧!爲離外道見故,當依無我如來之藏”。
蓋佛說如來藏,不但非用執我,且正爲開引執我執法之外道,令其離于我見妄想。須知佛所說法,皆是離分別所證真如。如欲證此真如如來藏,必離人法我之分別;入空、無相、無願叁解脫門,乃得無上菩提。是故唯佛所說無訛,否則、執我同于外道。欲離外道我見,當知此人無我、法無我所顯之如來藏也。
庚二 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人、相續、陰,緣與微塵,勝、自在、作,心量妄想”。
人、指人我,相續、指壽者相,陰、指五陰,緣、謂有異因緣。微塵、勝、自在、作等,皆指外道所執。種種皆所執之我。法我,離二執即得二無我智。至此、破執已破究竟,顯性已顯究竟,于唯識境亦彰究竟。
丙二 辨唯識行
丁一 總明四行
戊一 問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觀未來衆生,複請世尊:“惟願爲說修行無間,如諸菩薩摩诃薩修行者大方便”!
前來八門,皆彰唯識境,即觀一切法相性也。所觀境彰,須繼起能觀行。蓋佛法非比世間法,隨文解義,便謂已畢研究之事。比如盲人不知顯色,眼未開時,須除其病;所以于唯識境要得親證,必須起行,即是修唯識觀。前所彰之境皆唯識,今所辨行亦皆唯識。此唯識觀,未曆叁賢位之菩薩,如不起修不相應也。此所明之四行,諸菩薩位所應修習,大慧菩薩本已能修諸行,了達諸法唯心性相。爲未來大心衆生頓悟修行,趨無上果,故請佛說大修行所具足之方便法門,免令未證謂證,未得爲得,或耽住禅樂,或招感邪魔,或起法愛,或求神通,此大慧菩薩之悲願也。方、方法、便、利便,以利便方法應用適宜,使理易于明,行易于成,謂之方便。于自利有善巧方便,而利他亦有善巧方便。方便、亦可作一種預備功夫解。總而言之,無論作何事業,無方便不能通達耳。
戊二 答
己一 總標
佛告大慧:“菩薩摩诃薩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雲何爲四?謂善分別自心現,觀外性非性,離生住滅見,得自覺聖智善樂,是名菩薩摩诃薩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
方便之法,修四種觀,依此而行,能得成就。
己二 別示
庚一 正說
辛一 善自心現
“雲何菩薩摩诃薩善分別自心現?謂如是觀叁界唯心分齊,離我我所,無動搖,離去來,無始虛僞習氣所熏,叁界種種色行系縛,身、財、建立妄想隨入現,是名菩薩摩诃薩善分別自心現”。
此初辨善分別自心現也。謂善能觀察叁界一切法皆唯心所現而有限量,無論內外諸法乃至萬緣,皆是心及心所分別所現,于是離我我所,無主宰故,叁界生死亦無去來。知根、身、器界皆無始虛妄分別習氣現爲業報,前六識托爲本質隨起妄想相,乃至獲得聖果,亦皆唯心。具足唯心觀,即一切修行法之總持。識得唯心,魔外絕迹,與佛菩薩無以異矣。
辛二 外性非性
“雲何菩薩摩诃薩善觀外性非性?謂焰、夢等一切性,無使虛僞妄想習因,觀一切性自性。菩薩摩诃薩作如是善觀外性非性,是名菩薩摩诃薩善觀外性非性”。
此辨善觀外性非性也。謂善能觀察一切法皆唯識所緣起,心外無有自體,猶如陽焰、夢、幻,分別執爲實我實法,即爲凡夫外道,乃無始虛妄習氣爲因之所現行。二乘能證一分生空,菩薩登地雖證二空,尚有不覺,才起即滅而不相續,當下銷融。然非無唯識所變緣之法,但無妄計心外之境,以心外實無法可分別也。前第一、第二,可合名曰唯識無境觀,通于大乘因果位修。
辛叁 辨善離生住滅見
“雲何菩薩摩诃薩善離生住滅見?謂如幻、夢一切性,自、他、俱性不生,隨入自心分齊,故見外性非性。見識不生及緣不積聚,見妄想緣生于叁界,內外一切法不可得。見離自性,生見悉滅,知如幻等諸法自性,得無生法忍。得無生法忍已,離生住滅見,是名菩薩摩诃薩善分別離生住滅見”。
此辨善離生住滅見也。謂善能觀察叁界一切有漏法無自性,如幻 如夢,生即不生,亦無自、他、共生,但隨識心分別而現,心外實無有法可得。前謂諸法皆唯是識,但有衆緣而無諸法,乃至觀察唯識所變現一切法,即無識上一切法,衆緣所起內外法,即無衆緣所起內外法,不見有法生,亦不見有法滅。夫知一切法畢竟如幻,無生而生,則決定能印可生即無生,得無生法忍,離于生住滅見矣。
辛四 得自覺聖智
“雲何菩薩摩诃薩得自覺聖智善樂?謂得無生法忍,住第八菩薩地,得離心意意識、五法、自性、二無我相,得意生身””。
此辨得自覺聖智善樂也。謂得無生法忍之菩薩第八地,所有一切有漏法皆不現,無功用修第一義無相觀,念念趣入佛智。蓋前觀離有漏,此觀得無漏也。前雖雲得無生法忍,二乘不過轉得第六妙觀察智之生空一部份,菩薩得二空智,八地常得現前,升至十地等覺。入佛始具四智,即是離過絕非無漏不思議智,離心意意識等差別,真如平等,離一切相,即一切法。所以八地以上,能得六七二識所起之意生身。
以上四種觀,前二平等安住,通觀有無漏界,第叁觀離有漏而入無漏,第四成就無漏。然皆唯心,不過轉第叁觀上之有漏法爲第四之無漏法耳。若不依一、二之唯識無境觀,則叁、四之有漏觀無漏觀、亦不易悉離虛妄而速得圓滿也。
庚二 推問
辛一 問
“世尊!意生身者,何因緣”?
因佛說意生身,乃推問何理而有斯名?
辛二 解答
佛告大慧:“意生身者,譬如意去迅疾無礙,故名意生。譬如意去石壁無礙,于彼異方無量由延,因先所見憶念不忘,自心流注不絕,于身無障礙生。大…
《楞伽經義記(卷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