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伽經義記(卷第二)▪P5

  ..續本文上一頁,住佛神力,所謂入菩薩大乘照明叁昧。入是叁昧已,十方世界一切諸佛以神通力,爲現一切身面言說,如金剛藏菩薩摩诃薩及余如是相功德成就菩薩摩诃薩。大慧!是名初菩薩地。菩薩摩诃薩得菩薩叁昧正受神力,于百千劫積習善根之所成就,次第諸地對治所治相,通達究竟。至法雲地,住大蓮華微妙宮殿,坐大蓮華寶師子座,同類菩薩摩诃薩眷屬圍繞,衆寶璎珞莊嚴其身,如黃金、薝蔔、日月光明。諸最勝子從十方來,就大蓮華宮殿座上而灌其頂,譬如自在轉輪聖王及天帝釋太子灌頂,是名菩薩手灌頂神力。大慧!是名菩薩摩诃薩二種神力。若菩薩摩诃薩住二種神力,面見諸佛如來,若不如是,則不能見。複次、大慧!菩薩摩诃薩凡所分別,叁昧神足諸法之行,是等一切悉住如來二種神力。大慧!若菩薩摩诃薩離佛神力能辯說者,一切凡夫亦應能說。所以者何?謂不住神力故。大慧!山石、樹木及諸樂器、城郭、宮殿,以如來入城威神力故,皆自然出音樂之聲,何況有心者──聾、盲、喑啞,無量衆苦,皆得解脫!如來有如是等無量神力,利安衆生”。

  佛對于菩薩有兩種神力加持,在未加持前,必先入叁昧,由加持力,使身莊嚴及增智慧,在佛前能爲其他菩薩說法或請問于佛。此明菩薩所有殊勝功能,乃由如來大涅槃之不思議妙用加持,所以不墮二乘。又、菩薩入八地證寂滅定,佛亦加持令從定起。先入叁昧者,定心中平等任持,堪能受佛加被故。二種神力者:一、現一切身面言說神力,手灌頂神力。此即同于密教,如欲得其要者,可于密宗中請益也。前段系明初地菩薩受加持,中段明十地,後段總贊歎。大乘照明叁昧、亦曰大乘光明定。金剛藏菩薩,即華嚴經上明所加被之菩薩,即如見諸世界,初地可見百世界,二地見千,叁地見萬,皆有限量;蒙佛力加持之後,則能無量數。明佛爲法王,于一切法隨心自在而爲回轉。所以末段結贊:一切無情之物自然出聲,聾、盲、喑啞無量諸苦皆得解脫,何況有情衆生?何況無病衆生?何況菩薩耶?

  壬二 問答明意

  大慧菩薩複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如來應供等正覺,菩薩摩诃薩住叁昧正受時,及勝進地灌頂時,加其神力”?佛告大慧:“爲離魔業煩惱故,及不墮聲聞地禅故,爲得如來自覺地故,及增進所得法故,是故如來應供等正覺鹹以神力建立諸菩薩摩诃薩。若不以神力建立者,則墮外道惡見妄想,及諸聲聞,衆魔希望,不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以是故,諸佛如來堿以神力攝受諸菩薩摩诃薩”。

  大慧複問初地至十地──即勝進地──菩薩有何必要緣故,蒙佛二種神力加持!佛答有四種因緣,若不加持者,不能速離魔業煩惱故,不免墮二乘偏證故,不能速得自覺聖智故,不能顯示大乘功德故。是故諸佛堿以威神力加被諸大菩薩,成就大願,不退菩提。

  辛二 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神力人中尊,大願悉清淨,叁摩提灌頂,初地及十地”。

  人中尊,稱佛也。二大加持力,皆出自佛之清淨大願。

  戊二 分別緣起門

  己一 問答緣生

  庚一 問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複白佛言:“世尊!佛說緣起,即是說因緣,不自說道。世尊!外道亦說因緣,謂勝、自在、時、微塵生,如是諸性生。然世尊所謂因緣生諸性言說,有間悉檀、無間悉檀?世尊!外道亦說有無有生,世尊亦說無有生,生已滅。如世尊所說無明緣行乃至老死,此是世尊無因說,非有因說。世尊建立作如是說,此有故彼有,非建立漸生;觀外道說勝,非如來也。所以者何?世尊!外道說因不從緣生,而有所生。世尊說觀因有事,觀事有因,如是因緣雜亂,如是展轉無窮”!

  前明涅槃有不共二乘者,以二乘尚于言诠上執有實法故,以緣起之生死斷盡爲涅槃,以爲實有緣起諸生死苦可滅,不了唯心所現,本來空寂,故此繼說緣起。大慧暗曉佛意,故藉外道以顯,非不知而故難也。問:佛說十二緣起皆由因而果,非自心起,唯心所現,似同外道之計作者。而外道亦雲是種種因緣造作,所謂由勝性、或自在天、或時節、或微塵等而生一切法。佛所說之緣起,將毋與外道名異義同耶?外道說由作者從無生有,有仍歸無;佛說諸法本無,因緣和合而生,生又還滅,亦同外道。佛說無明緣行乃至老死,謂無明依現境不明,現境又依無明業招,如是展轉相因,則無第一真因建立次等,反不如外道計作者,有一能生真因,漸生之所生法,其說爲勝。複次、外道說第一因不從緣生,以能生萬物者爲因,能生萬物而不爲萬物之所生,所謂生生者不生也。此常住不變滅真因,既非他緣生而能生他法,是外道從不生不滅中有能生能滅,而佛乃說觀因有果,觀果有因,因又爲果,果又爲因,豈非因緣錯亂?種種疑難,請佛解釋。

  庚二 答

  佛告大慧:“我非無因說、及因緣雜亂說。此有故彼有者,攝所攝非性,覺自心現量。大慧!若攝所攝計著,不覺自心現量,外境界性非性,彼有如是過;非我說緣起。我常說言:因緣和合而生諸法,非無因生”。

  佛說非無因,亦非錯亂。蓋覺悟自心現量無能取所取實法,所以曰此有故彼有。外道不覺,計著能取所取,攝受心外境界,對一切法皆起有無見。複次、佛不同外道計執從無而有,從有而無之有無;非取實法,故佛所說無過。唯心現,因緣和合,亦何嘗無因?彼外道計心外有法,乃有如是無因過耳。又佛說空,亦非彼彼相待,一切法當體即空,非滅後空也。此佛雖答大慧之難,實亦兼破小乘。

  己二 問答言說

  庚一 問

  大慧複白佛言:“世尊!非言說有性,有一切性耶?世尊!若無性者,言說不生,是故言說有性,有一切性”。

  此大慧複問:謂非因言說有一切法,蓋因有一切法而始有言說耳。有性者,法有自體性義。必有一切法而始有言說,殆疑佛說但有言說而無法體,不合道理。

  庚二 答

  辛一 長行

  佛告大慧:“無性而作言說,謂兔角、龜毛等世間現言說。大慧!非性非非性,但言說耳。如汝所說“言說有性,有一切性”者,汝論則壞。大慧!非一切刹土有言說,言說者、是作耳。或有佛刹膽視顯法,或有作相,或有揚眉,或有動睛,或笑,或欠,或謦欬,或念刹土,或動搖。大慧!如瞻視及香積世界,普賢如來國土但以瞻視令諸菩薩得無生法忍、及諸勝叁昧。是故非言說有性有一切性。大慧!見此世界蚊蚋蟲蟻,是等衆生無有言說而各辦事”。

  前來大慧之疑,亦幾同于二乘計法定有實體之執,豈知佛以如幻法而假說。彼無體性而起言者,世間亦恒有之,如言兔角、龜毛,實無兔角龜毛,故非性;然名字非無,故非非性。此但有言說而無實體之兔角、龜毛已成爲言說,然則大慧所立必有一切法乃有言說之論、破矣。且非一切刹土皆有言說,言說但是世間假法,十方世界不必皆以音聲而表意義。有此言不必有此法,有此法不必有此言,各世界種種之顯法不同,此方教體在音聞也。又如此世界蚊蚋蟲蟻等衆生,亦無言說而能辦事,愈見不必拘定言說诠法體矣。

  辛二 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如虛空、兔角,及與槃大子,無而有言說,如是性妄想。因緣和合法,凡愚起妄想,不能如實知,輪回叁有宅”。

  虛空也,兔角也,槃大子──石女兒──也,皆無有實體而但有言說者,妄想分別心假設爲言耳。亦如法性本空而妄計有諸法,凡夫不能如實了知萬法唯識,種種妄想,乃輪回于叁有之宅。

  戊叁 常聲如幻門

  己一 問答常聲

  庚一 問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複白佛言:“世尊!常聲者,何事說”?

  前來所說涅槃,非常非斷。緣起生既無生,是一切法離于斷常。而佛在他經上又說“常樂我淨”,“常住真心”,“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種種文句,究依何種法而說此常名、常句耶?

  庚二 答

  佛告大慧:“爲惑亂。以彼惑亂,諸聖亦現而非顛倒。大慧!如春是焰、火輪、垂發、犍闼婆城、幻、夢、鏡像、世間顛倒,非明智也;然非不現。大慧!彼惑亂者有種種現,非惑亂作無常。所以者何?謂離性非性故。大慧!雲何離性非性惑亂?謂一切愚夫種種境界故。如彼恒河,餓鬼見不見故,無惑亂性,于余現故非無性。如是惑亂,諸聖離顛倒,不顛倒,是故惑亂常,謂相相不壞故。大慧!非惑亂種種相,妄想相壞,是故惑亂常。大慧!雲何惑亂真實?若複因緣,諸聖于此惑亂不起顛倒覺,非不顛倒覺。大慧!除諸聖于此惑亂,有少分想,非聖智事相。大慧!凡有者,愚夫妄說;非聖言說。彼惑亂者,倒不倒妄想,起二種種性:謂聖種性,及愚夫種性。聖種性者,叁種分別:謂聲聞乘、緣覺乘、佛乘。雲何愚夫妄想起聲聞乘種性?謂自共相計著,起聲聞乘種性,是名妄想起聲聞乘種性。大慧!即彼惑亂妄想起緣覺乘種性,謂即彼惑亂自共相不親計著,起緣覺乘種性。雲何智者即彼惑亂起佛乘種性?謂覺自心現量,外性非性,不妄想相,起佛乘種性,是名即彼惑亂起佛乘種性。又、種種事性,凡夫惑想起愚夫種性。彼非有事、非無事,是名種性義。大慧!即彼惑亂不妄想,諸聖心意意識過習氣自性法,轉變性,是名爲如。是故說如離心,我說此句顯示離想,即說離一切想”。

  佛說四念處爲對治凡外四顛倒,而二乘執爲實法,幾同外道;佛又說常、樂、我、淨以破二乘之法執,亦依于惑亂妄法而說耳。此諸妄法,聖人亦未嘗不見,但知其妄而不爲所顛倒。如陽焰乃至鏡像等種種妄法,然世人顛倒,無不惑以爲真;唯智者知其皆非,然非不見種種惑亂,特非如渴鹿等起種種分別耳。蓋在根本智上,一切皆無所有無所見;而在後得智上,無論何法皆悉緣現,十法界一切依正諸法,皆同夢事;然亦非無佛智,不過已破無明之無分別智上不起顛倒,非絕滅之以爲離于顛倒。所以觀察諸法、如實了知恒常如幻,無有實常,亦無實斷。是故凡夫自愚,聖人不迷。由此可明惑亂之法,非作無常,蓋離于…

《楞伽經義記(卷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