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啖精气鬼召附,并无有情识体,方便巧合动作云为,凡愚妄为实有某人往来。譬众生阴、界、入假合为身。外道依于四句,恶见戏论计著有我,建立不实之相,与此若合符节。
辛三 劝离
“大慧!是故欲得自觉圣智事,当离生住灭、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等恶见妄想”!
不离四句,不能证佛自觉境界。然不能得圣智,亦不得离此四句也。事、即境界,此正初地位事。
庚二 重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幻、梦、水树影,垂发、热时焰,如是观三有,究竟得解脱。譬如鹿渴想,动转迷乱心,鹿想谓为水,而实无水事。如是识种子,动转见境界,愚夫妄想生,如为翳所翳。于无始生死,计著摄受性,如逆楔出楔,舍离贪摄受。如幻咒、机发、浮云,梦、电光,观是得解脱,永断三相续。于彼无有作,犹如焰、虚空,如是知诸法,则为无所知。言教唯假名,彼亦无有相,于彼起妄想,阴行如垂发。如画、垂发、幻、梦、犍闼婆城,火轮、热时焰,无而现众生。常无常、一异,俱不俱亦然,无始过相续,愚夫痴妄想。明镜、水、净眼,摩尼妙宝珠,于中现众色,而实无所有。一切性显现,如画、热时焰。种种众色现,如梦无所有”。
幻梦水树影至究竟得解脱,言观三界、六道如幻梦等,或幻有,或本无所有,如实了知,离于妄见,得究竟解脱。譬如渴鹿想至如为翳所翳,以鹿之迷乱觅水止渴,展转往来终不得水,喻众生在六尘、五欲境界种种贪求,识动境生,重重不明,如翳上加翳也。于无始生死至舍离贪摄受,谓于无始生死法种种计著有所摄受,皆是贪痴,观察过患,依教出离,如逆楔出楔也。如幻咒机发至犹如焰虚空,三相续──即惑、业、苦──楞严经说三相续曰:世界、众生、及业果──,言起惑、造业、受苦,受苦果报重又起惑,如此循环相续不断。如觉照五阴、四大是假,犹如木人、梦境,而世间一切尘欲,亦同浮云、电光,善观解脱,则不起惑造业,自得解三相续苦。然而造业者乃至解脱者,于彼皆无有造作者,亦如空中阳焰,愚者迷之耳。如是知诸法至彼亦无有相,谓了知法即非法。佛说法施设,皆是假名,所诠亦是假相,名依音声,相依妄想而建立。于彼起妄想至无而现众生者,言有情众生,皆无中而现,诸阴如垂发、如幻、如梦等,皆喻其假名无实。往昔目犍连尊者曾造一木人像以诳舍利弗尊者,后舍利弗于门上亦画一缢鬼恐之,目连乃至惧而不敢入室。足见有情众生,唯幻见为有也。常无常一异至愚夫痴妄想者,仍劝离四句也。明镜水净眼至如梦无所有者,言一切法虽妙相庄严而实无所有,乃至心性种种显现,亦皆如梦无所有也。
庚三 结成
“复次、大慧!如来说法,离如是四句,谓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离于有无、建立诽谤。分别结集,真谛、缘起、道、灭、解脱,如来说法以是为首。非性、非自在、非无因、非微尘、非时、非自性相续,而为说法。复次、大慧!为净烦恼、尔焰障故,譬如商主,次第建立百八句无所有,善分别诸乘及诸地相”。
诸佛说法,离于四句,离于有无、断常,而惟以真俗二谛为轨持。缘起者、即俗谛,由之慕果修因而得解脱,自觉觉他,皆以为首,非外道所计种种性自在等之妄见所可同语也。但为净除众生烦恼障、所知障,说百八都非,一切法无所有,分别诸乘及诸地相也。
丁三 结明四禅
戊一 长行
己一 总标
“复次、大慧!有四种禅。云何为四?谓愚夫所行禅,观察义禅,攀缘如禅,如来禅”。
此接前云善分别诸乘及诸地相而结明四种禅定,盖以禅定亦修唯识行所应成就者。
己二 别释
庚一 愚夫所行禅
“云何愚夫所行禅?谓声闻、缘觉外道修行者,观人无我性,自相、共相、骨锁、无常、苦、不净相,计著为首。如是相不异观,前后转进,相不除灭,是名愚夫所行禅”。
此愚夫非指凡夫,乃言小乘兼及于外道也。内依自身,外依世界,中依人等,而观察一切无非是苦、无常、不净、无我,而计著一切法自相、共相。至观成时,仍不异相,所以渐次转进乃至灭定,亦不除灭于相,是名为愚夫所行禅。所行者,所观也,有所观之相,所以亦通于外道。
庚二 观察义禅
“云何观察义禅?谓人无我自相共相,外道自、他、俱无性已,观法无我,彼地相义渐次增进,是名观察义禅”。
此观已觉知诸法自共相无我,离于外小执著,能随顺入初地无相义,名观察义禅。乃是菩萨在资粮及加行位之渐进,因依言说理解观一切空无相义,尚未如修习位如实亲证。
庚三 攀缘如禅
“云何攀缘如禅?谓妄想二无我,妄想如实处不生妄想,是名攀缘如禅。
攀缘如者,缘真如之禅观。此观于所遣计我计法之妄执,及能遣之二无我观亦无,所谓如实了知二我本来是空,不起妄想分别,亲证真如,是名攀缘如禅。乃通达位菩萨入于初地以上亲证真如所行”。
庚四 如来禅
“云何如来禅?谓入如来地,得自觉圣智相三种乐住,成办众生不思议事,是名如来禅”。
此如来禅,由证真如究竟,得佛自觉圣智,住第一义境界,得三种意生身,发不思议妙用,安乐众生,名如来禅。乃八地以上到于佛地之妙觉果上所行。
戊二 重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凡夫所行禅,观察相义禅,攀缘如实禅,如来清净禅。譬如日月形,钵头摩深险,如虚空、火尽,修行者观察,如是种种相,外道道通禅;亦复堕声闻,及缘觉境界。舍离彼一切,则是无所有,一切刹诸佛,以不思议手,一时摩其顶,随顺入如相”。
初四句颂总标。譬如日月形至及缘觉境界,谓愚夫有相观禅,或如日月,或如红莲在深险中,或如虚空,或如火烧白骨,如是种种禅定,非住于断苦慕灭之声闻及观缘起修之缘觉境界,即堕外道。舍离彼一切句,明观察义禅舍离彼所执自共相法,复如实观察以亲缘真如,然后随顺入如来禅,则诸佛大放光明而来摩顶,成就不可思议事,由是广济众生。昔仰山语香严曰:“汝虽悟如来禅,而未知祖师禅”,以如来禅是果上禅,功勋极则;祖师禅则圣凡平等,不涉功勋,悟时当下即是。祖为佛始,佛为祖终,非佛非祖,复是何物?
丙三 成唯识果
丁一 共涅槃果
戊一 大般涅槃门
己一 问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般涅槃者,说何等法谓为涅槃”?
前来明所彰之境,依识观相,遣执显性,顿悟唯心,然后从悟起修,修四观行,复别论三位,进而为总持之禅定,所谓止观双运、定慧平等之静虑也。然修行必期克果,虽从初治地即能获效,如加行为资粮位之果,修习为加行位之果,然乃至入地,尚非圆满究竟之极果。究竟地者,即无上涅槃、菩提二转依果是:一者、共涅槃果,二者、大菩提果。涅槃初义,乃为解脱生死轮回,故二乘亦分证,而外道妄取邪定境为涅槃,不如定歇仍归流转,故无涅槃。但二乘再发菩提心,犹有变易生死,故只就分段解脱,说佛与二乘共证,若不思议无住涅槃,则不能共。至于大菩提果,宽言之,则菩萨亦得妙观察智、平等性智之果;究之、大乘佛果唯在大圆镜智,虽菩萨亦不能得也。所以在唯识果二十九门之中,明共果仅四门,不共果有二十五门,正大菩萨之所修证,故广明之也。般涅槃之般者,入义。涅槃者,古译灭,后译寂灭,一切烦恼及业与生死苦皆解脱义。加寂字者,有本性空寂义。后玄奘法师仍以为意未完全,译为圆寂,即圆满寂灭义;所谓圆满一切无漏功德,而无不当体泯寂故。明义圆足,故今用之。大慧问涅槃是何等法,非问入涅槃。
己二 答
庚一 正辨涅槃
辛一 如来涅槃
佛告大慧:“一切自性习气,藏意意识见习转变,名为涅槃。诸佛及我,涅槃自性空事境界。复次、大慧!涅槃者,圣智自觉境界,离断常妄想性非性。云何非常?谓自相共相妄想断,故非常。云何非断?谓一切圣去来现在得自觉,故非断。大慧!涅槃不坏不死:若涅槃死者,复应受生相续;若坏者,应堕有为相。是故涅槃离坏、离死,是故修行者之所归依。复次、大慧!涅槃、非舍非得,非断非常,非一义非种种义,是名涅槃”。
转一切识自性名言习气之有漏为无漏。名言习气、通有无漏,盖一切法各各差别名言种缘起十法界。见习者,我法见习气,以我执发生有漏善不善无记之有支业习气,感生死果,故必须将此我执习气及有支习气转舍,乃为清净无漏,即大涅槃,实则转舍其本空之妄执境耳。佛自觉智境,非常非断,非有性非无性也。以名言妄想及自共相妄想离,故非常,妄想离而第一义圣智慧亲证,故非断;非常故非有性,非断故非无性。涅槃不坏不死者,盖非世间有漏有为法有生死相续、有成住坏空也。无论修何事业,必希望得一永不坏之果。得可坏果,则生仍有死,得如不得!所以外道不明佛法,虽修得禅定果,仍堕第三世苦。此大涅槃是不思议法界,非大修证不能了知,所有种种思量卜度,皆不可得。所以一切皆非,唯证相应。
辛二 二乘涅槃
“复次、大慧!声闻缘觉涅槃者,觉自相共相,不习近境界,不颠倒见,妄想不生,彼等于彼作涅槃觉。复次、大慧!二种自性相,云何为二?谓言说自性相计著,事自性相计著。言说自性相计著者,从无始言说虚伪习气计著生。事自性相计著者,从不觉自心现分齐生”。
二乘觉知诸法之自共相,远离六尘而不习近,知苦、空、无常、无我、不净,免于倒见,故于此澈底观察人无我空而证涅槃。二种计著相者,名相计著及事相计著,此即妄想自性。二乘虽证涅槃,犹有此法执与外道共也。
庚二 佛力加持
辛一 长行
壬一 正明加持
复次、大慧!如来以二种神力建立菩萨摩诃萨,顶礼诸佛,听受问义。云何二种神力建立?谓三昧正受为现一切身面言说神力,及手灌顶神力。大慧!菩萨摩诃萨初菩萨地…
《楞伽经义记(卷第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