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伽經義記(卷第二)▪P4

  ..續本文上一頁啖精氣鬼召附,並無有情識體,方便巧合動作雲爲,凡愚妄爲實有某人往來。譬衆生陰、界、入假合爲身。外道依于四句,惡見戲論計著有我,建立不實之相,與此若合符節。

  辛叁 勸離

  “大慧!是故欲得自覺聖智事,當離生住滅、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等惡見妄想”!

  不離四句,不能證佛自覺境界。然不能得聖智,亦不得離此四句也。事、即境界,此正初地位事。

  庚二 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幻、夢、水樹影,垂發、熱時焰,如是觀叁有,究竟得解脫。譬如鹿渴想,動轉迷亂心,鹿想謂爲水,而實無水事。如是識種子,動轉見境界,愚夫妄想生,如爲翳所翳。于無始生死,計著攝受性,如逆楔出楔,舍離貪攝受。如幻咒、機發、浮雲,夢、電光,觀是得解脫,永斷叁相續。于彼無有作,猶如焰、虛空,如是知諸法,則爲無所知。言教唯假名,彼亦無有相,于彼起妄想,陰行如垂發。如畫、垂發、幻、夢、犍闼婆城,火輪、熱時焰,無而現衆生。常無常、一異,俱不俱亦然,無始過相續,愚夫癡妄想。明鏡、水、淨眼,摩尼妙寶珠,于中現衆色,而實無所有。一切性顯現,如畫、熱時焰。種種衆色現,如夢無所有”。

  幻夢水樹影至究竟得解脫,言觀叁界、六道如幻夢等,或幻有,或本無所有,如實了知,離于妄見,得究竟解脫。譬如渴鹿想至如爲翳所翳,以鹿之迷亂覓水止渴,展轉往來終不得水,喻衆生在六塵、五欲境界種種貪求,識動境生,重重不明,如翳上加翳也。于無始生死至舍離貪攝受,謂于無始生死法種種計著有所攝受,皆是貪癡,觀察過患,依教出離,如逆楔出楔也。如幻咒機發至猶如焰虛空,叁相續──即惑、業、苦──楞嚴經說叁相續曰:世界、衆生、及業果──,言起惑、造業、受苦,受苦果報重又起惑,如此循環相續不斷。如覺照五陰、四大是假,猶如木人、夢境,而世間一切塵欲,亦同浮雲、電光,善觀解脫,則不起惑造業,自得解叁相續苦。然而造業者乃至解脫者,于彼皆無有造作者,亦如空中陽焰,愚者迷之耳。如是知諸法至彼亦無有相,謂了知法即非法。佛說法施設,皆是假名,所诠亦是假相,名依音聲,相依妄想而建立。于彼起妄想至無而現衆生者,言有情衆生,皆無中而現,諸陰如垂發、如幻、如夢等,皆喻其假名無實。往昔目犍連尊者曾造一木人像以诳舍利弗尊者,後舍利弗于門上亦畫一缢鬼恐之,目連乃至懼而不敢入室。足見有情衆生,唯幻見爲有也。常無常一異至愚夫癡妄想者,仍勸離四句也。明鏡水淨眼至如夢無所有者,言一切法雖妙相莊嚴而實無所有,乃至心性種種顯現,亦皆如夢無所有也。

  庚叁 結成

  “複次、大慧!如來說法,離如是四句,謂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離于有無、建立誹謗。分別結集,真谛、緣起、道、滅、解脫,如來說法以是爲首。非性、非自在、非無因、非微塵、非時、非自性相續,而爲說法。複次、大慧!爲淨煩惱、爾焰障故,譬如商主,次第建立百八句無所有,善分別諸乘及諸地相”。

  諸佛說法,離于四句,離于有無、斷常,而惟以真俗二谛爲軌持。緣起者、即俗谛,由之慕果修因而得解脫,自覺覺他,皆以爲首,非外道所計種種性自在等之妄見所可同語也。但爲淨除衆生煩惱障、所知障,說百八都非,一切法無所有,分別諸乘及諸地相也。

  丁叁 結明四禅

  戊一 長行

  己一 總標

  “複次、大慧!有四種禅。雲何爲四?謂愚夫所行禅,觀察義禅,攀緣如禅,如來禅”。

  此接前雲善分別諸乘及諸地相而結明四種禅定,蓋以禅定亦修唯識行所應成就者。

  己二 別釋

  庚一 愚夫所行禅

  “雲何愚夫所行禅?謂聲聞、緣覺外道修行者,觀人無我性,自相、共相、骨鎖、無常、苦、不淨相,計著爲首。如是相不異觀,前後轉進,相不除滅,是名愚夫所行禅”。

  此愚夫非指凡夫,乃言小乘兼及于外道也。內依自身,外依世界,中依人等,而觀察一切無非是苦、無常、不淨、無我,而計著一切法自相、共相。至觀成時,仍不異相,所以漸次轉進乃至滅定,亦不除滅于相,是名爲愚夫所行禅。所行者,所觀也,有所觀之相,所以亦通于外道。

  庚二 觀察義禅

  “雲何觀察義禅?謂人無我自相共相,外道自、他、俱無性已,觀法無我,彼地相義漸次增進,是名觀察義禅”。

  此觀已覺知諸法自共相無我,離于外小執著,能隨順入初地無相義,名觀察義禅。乃是菩薩在資糧及加行位之漸進,因依言說理解觀一切空無相義,尚未如修習位如實親證。

  庚叁 攀緣如禅

  “雲何攀緣如禅?謂妄想二無我,妄想如實處不生妄想,是名攀緣如禅。

  攀緣如者,緣真如之禅觀。此觀于所遣計我計法之妄執,及能遣之二無我觀亦無,所謂如實了知二我本來是空,不起妄想分別,親證真如,是名攀緣如禅。乃通達位菩薩入于初地以上親證真如所行”。

  庚四 如來禅

  “雲何如來禅?謂入如來地,得自覺聖智相叁種樂住,成辦衆生不思議事,是名如來禅”。

  此如來禅,由證真如究竟,得佛自覺聖智,住第一義境界,得叁種意生身,發不思議妙用,安樂衆生,名如來禅。乃八地以上到于佛地之妙覺果上所行。

  戊二 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凡夫所行禅,觀察相義禅,攀緣如實禅,如來清淨禅。譬如日月形,缽頭摩深險,如虛空、火盡,修行者觀察,如是種種相,外道道通禅;亦複墮聲聞,及緣覺境界。舍離彼一切,則是無所有,一切刹諸佛,以不思議手,一時摩其頂,隨順入如相”。

  初四句頌總標。譬如日月形至及緣覺境界,謂愚夫有相觀禅,或如日月,或如紅蓮在深險中,或如虛空,或如火燒白骨,如是種種禅定,非住于斷苦慕滅之聲聞及觀緣起修之緣覺境界,即墮外道。舍離彼一切句,明觀察義禅舍離彼所執自共相法,複如實觀察以親緣真如,然後隨順入如來禅,則諸佛大放光明而來摩頂,成就不可思議事,由是廣濟衆生。昔仰山語香嚴曰:“汝雖悟如來禅,而未知祖師禅”,以如來禅是果上禅,功勳極則;祖師禅則聖凡平等,不涉功勳,悟時當下即是。祖爲佛始,佛爲祖終,非佛非祖,複是何物?

  丙叁 成唯識果

  丁一 共涅槃果

  戊一 大般涅槃門

  己一 問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複白佛言:“世尊!般涅槃者,說何等法謂爲涅槃”?

  前來明所彰之境,依識觀相,遣執顯性,頓悟唯心,然後從悟起修,修四觀行,複別論叁位,進而爲總持之禅定,所謂止觀雙運、定慧平等之靜慮也。然修行必期克果,雖從初治地即能獲效,如加行爲資糧位之果,修習爲加行位之果,然乃至入地,尚非圓滿究竟之極果。究竟地者,即無上涅槃、菩提二轉依果是:一者、共涅槃果,二者、大菩提果。涅槃初義,乃爲解脫生死輪回,故二乘亦分證,而外道妄取邪定境爲涅槃,不如定歇仍歸流轉,故無涅槃。但二乘再發菩提心,猶有變易生死,故只就分段解脫,說佛與二乘共證,若不思議無住涅槃,則不能共。至于大菩提果,寬言之,則菩薩亦得妙觀察智、平等性智之果;究之、大乘佛果唯在大圓鏡智,雖菩薩亦不能得也。所以在唯識果二十九門之中,明共果僅四門,不共果有二十五門,正大菩薩之所修證,故廣明之也。般涅槃之般者,入義。涅槃者,古譯滅,後譯寂滅,一切煩惱及業與生死苦皆解脫義。加寂字者,有本性空寂義。後玄奘法師仍以爲意未完全,譯爲圓寂,即圓滿寂滅義;所謂圓滿一切無漏功德,而無不當體泯寂故。明義圓足,故今用之。大慧問涅槃是何等法,非問入涅槃。

  己二 答

  庚一 正辨涅槃

  辛一 如來涅槃

  佛告大慧:“一切自性習氣,藏意意識見習轉變,名爲涅槃。諸佛及我,涅槃自性空事境界。複次、大慧!涅槃者,聖智自覺境界,離斷常妄想性非性。雲何非常?謂自相共相妄想斷,故非常。雲何非斷?謂一切聖去來現在得自覺,故非斷。大慧!涅槃不壞不死:若涅槃死者,複應受生相續;若壞者,應墮有爲相。是故涅槃離壞、離死,是故修行者之所歸依。複次、大慧!涅槃、非舍非得,非斷非常,非一義非種種義,是名涅槃”。

  轉一切識自性名言習氣之有漏爲無漏。名言習氣、通有無漏,蓋一切法各各差別名言種緣起十法界。見習者,我法見習氣,以我執發生有漏善不善無記之有支業習氣,感生死果,故必須將此我執習氣及有支習氣轉舍,乃爲清淨無漏,即大涅槃,實則轉舍其本空之妄執境耳。佛自覺智境,非常非斷,非有性非無性也。以名言妄想及自共相妄想離,故非常,妄想離而第一義聖智慧親證,故非斷;非常故非有性,非斷故非無性。涅槃不壞不死者,蓋非世間有漏有爲法有生死相續、有成住壞空也。無論修何事業,必希望得一永不壞之果。得可壞果,則生仍有死,得如不得!所以外道不明佛法,雖修得禅定果,仍墮第叁世苦。此大涅槃是不思議法界,非大修證不能了知,所有種種思量蔔度,皆不可得。所以一切皆非,唯證相應。

  辛二 二乘涅槃

  “複次、大慧!聲聞緣覺涅槃者,覺自相共相,不習近境界,不顛倒見,妄想不生,彼等于彼作涅槃覺。複次、大慧!二種自性相,雲何爲二?謂言說自性相計著,事自性相計著。言說自性相計著者,從無始言說虛僞習氣計著生。事自性相計著者,從不覺自心現分齊生”。

  二乘覺知諸法之自共相,遠離六塵而不習近,知苦、空、無常、無我、不淨,免于倒見,故于此澈底觀察人無我空而證涅槃。二種計著相者,名相計著及事相計著,此即妄想自性。二乘雖證涅槃,猶有此法執與外道共也。

  庚二 佛力加持

  辛一 長行

  壬一 正明加持

  複次、大慧!如來以二種神力建立菩薩摩诃薩,頂禮諸佛,聽受問義。雲何二種神力建立?謂叁昧正受爲現一切身面言說神力,及手灌頂神力。大慧!菩薩摩诃薩初菩薩地…

《楞伽經義記(卷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