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伽經義記(卷第二)▪P2

  ..續本文上一頁慧!如是意生身,得一時俱。菩薩摩诃薩意生身,如幻叁昧、力、自在、神通,妙相莊嚴聖種類身一時俱生,猶如意生,無有障礙。隨所憶念本願境界,爲成就衆生,得自覺聖智善樂”。

  意生身,正是妙觀察智、平等性智所起者。意念無礙,念所憶處,當念即現,憶所經境,無能遮障,無問遠近;向所睹者,由憶而現,念念相續,無能爲阻。故意生身亦同時能現無量身,神通自在,妙相莊嚴,隨廣大本願入無量世界,所以不住空寂,成就衆生。

  庚叁 合說

  “如是菩薩摩诃薩得無生法忍,住第八菩薩地,轉舍心意意識、五法、自性、二無我相身,及得意生身,得自覺聖智善樂。

  得無生法忍菩薩,證第一義空,得無功用無分別智,不住寂滅,亦非不住寂滅,乃至入如來地,盡得聖智善樂。

  己叁 結成

  “是名菩薩摩诃薩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當如是學”!

  結前成就此四大方便法,爲大修行人所當修學也。

  丁二 明叁位

  戊一 資糧位──諸法因緣門

  己一 問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複請世尊:“惟願爲說一切諸法緣因之相 以覺緣因相故,我及諸菩薩離一切性有無妄見,無妄想見漸次、俱生”。

  資糧者,謂修習六度萬行之福智,爲入地之資糧,乃以修一切法唯識因緣觀爲綱也。觀因緣相,雖與二乘略同,而唯識觀不與之共。以覺知因緣相故,離有無妄見,妄見離、即無分別智。在資糧位菩薩,能伏治分別而未能斷除,故大慧代請問也。

  己二 答

  庚一 長行

  辛一 示因緣相

  壬一 緣

  佛告大慧:“一切法二種緣相,謂外及內。外緣者,謂泥團、柱、輪、繩、水、木、人工、諸方便緣,有瓶生。如泥瓶,縷疊、草席、種芽、酪酥等方便緣生,亦複如是,是名外緣前後轉生。雲何內緣?謂無明、愛、業等法,得緣名;從彼生陰、界、入法,得緣所起名。彼無差別,而愚夫妄想,是名內緣法”。

  外緣者,無情法,不爲阿賴耶執受爲自體者是。內緣者,有情法,爲阿賴耶執受爲自體者是。凡一法成就,皆不離乎方便緣。瓶本非瓶,以泥團及柱、輪、繩、水、木、人工諸緣和合而生,余物亦然。雖諸物前後展轉而似現心外,然實不離自心,以衆生一向認爲外而名外緣。至內緣十二緣起者,無明、業、愛、取、有、爲能起,余七爲所起。實皆唯識,而愚夫妄計有差別。

  壬二 因

  “大慧!彼因者,有六種:謂當有因、相續因、相因、作因、顯示因、待因。當有因者,作因已,內外法生。相續因者,作攀緣已,內外法生陰種子等。相因者,作無間相相續生。作因者,作增上事,如轉輪王。顯示因者,妄想事生已,相現作所作,如燈照色等。待因者,滅時作相續斷,不妄想性生”。

  此言因者,與前說緣,亦無二事,就觀察點不同,別爲因耳。當有因者,謂無明所發、愛所潤等業種因成就,當來有果。相屬因者,所現境界屬于能現之心,而攀緣後熏成種子,爲相屬因。相因者,前心滅後,後心刹那續生,不能同時,無間相續。作因者,作增上緣,言其有勢力,喻如轉輪王。顯示因者,爲能顯示于境,通于心心所及名字言說,能見見分了于所緣相分;如燈之照現形色等,無顯示因不能明了。待因者,待世間萬物滅時作無想,所謂觀有計無等想。

  辛二 揀因緣計

  “大慧!彼自妄想相愚夫,不漸次生,不俱生。所以者何?若複俱生者,作所作無分別,不得因相故。若漸次生者,不得相我故,漸次生不生;如不生子,無父名。大慧!漸次生相續方便,不然,但妄想耳。因、攀緣、次第、增上緣等,生所生故。大慧!漸次生不生,妄想自性計著相故。漸次、俱不生,自心現受用故,自相、共相外性非性。大慧!漸次、俱不生,除自心現,不覺妄想故相生。是故因緣作事方便相,當離漸次、俱見”。

  此揀因緣計也。謂因緣法非漸生、非俱生。計俱生者,則因果相不能成立,能作之因、所作之果、不能分別。漸生者,果尚未生,因何由而名?如父因有子而爲父,無子之先,未得父名也。故無一定生因可得,唯是因緣、所緣緣等四緣,無有能生所生之法,所以漸次生亦不生。俱、漸二皆妄計,無實因緣則亦無自共相,是故唯識諸法,生即無生。此乃大乘所修觀行,非小乘及凡夫外道所知矣。

  庚二 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一切都無生,亦無因緣滅,于彼生滅中,而起因緣想。非遮滅複生,相續因緣起,唯爲斷凡愚,癡惑妄想緣。有無緣起法,是悉無有生,習氣所迷轉,從是叁有現。真實無生緣,亦複無有滅,觀一切有爲,猶如虛空華。攝受及所攝,舍離惑亂見,非已生、當生,亦複無因緣。一切無所有,斯皆是言說”。

  一切法無生滅者,因緣所成壞之生滅,即無生滅。然非撥有取無有,故緣起之因果宛然,隨凡愚之癡妄而斷其執,說爲不生滅耳。叁有境界,皆無始分別習氣之所現,有無悉不可得,就世谛說,施設何礙?凡夫不明真實義理,惑亂于一切有爲生滅之法,猶如翳目而觀空華,悉皆當體無有。但須除目翳,不用撥空華,以目病除則空本無華故。故須以離分別正見離諸妄想,則能攝、所攝一切皆是唯識耳。

  戊二 加行位──觀言說妄相門

  己一 請許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複白佛言:“世尊!惟願爲說言說妄想相心經!世尊!我及余菩薩摩诃薩,若善知言說妄想相心經,則能通達言說、所說二種義,疾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以言說、所說二種趣,淨一切衆生”。佛告大慧:“谛聽!谛聽!善思念之!當爲汝說”。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此修意言唯識觀也。前文曾明觀一切法唯識即依他起,但有漏依他從遍計執而起。無始來遍計習氣,實即言說妄想,必如何可轉有漏爲無漏?須在緣起自性上,遣除諸言說妄想習氣,方可泯一切相,證真實性,此乃爲大乘加行位菩薩所修之意言唯識觀,亦即遣除言說妄想習氣,所以大慧代表衆菩薩請佛說此言說妄想相心法門。蓋心能積聚諸名言習氣,而起諸言語分別相,所以觀照根源,以通達能诠之名言及所诠之法相,遣除二執無始妄習,乃證無分別智,起後得智,直趨無上菩提。此已入資糧位菩薩,由加功行持而入于通達位也。

  己二 解說

  庚一 長行

  辛一 正答所問

  佛告大慧:“有四種言說妄想相:謂相言說、夢言說、過妄想計著言說、無始妄想言說。相言說者,從自妄想色相計著生。夢言說者,先所經境界,隨憶念生,從覺已境界無性生。過妄想計著言說者,先怨所作業,隨憶念生。無始妄想言說者,無始虛僞計著過,自種習氣生。是名四種言說妄想相”。

  言說依于妄想,妄想亦依言說。一有能诠之名,即有所诠之相,名相不離,唯第六識之所了別,他識並皆無此作用。所以在加行位之暖、頂位菩薩,必須修四尋思觀:即一、觀察一切法名言,但是名言而無實事。二、觀察一切法之事實。但是事實,離于名言。叁、觀察一切法自性,但是自性,離于其余。四、觀察一切法差別,但是差別,亦離其余。如是專心致志,尋求探討,思此四法確確分明,由頂位進入忍位,得四如實智。由下忍而中忍、而上忍、而世第一位、而通達位、而修習位;此則略表加行位進修之經過耳。今明一切名句言說之妄想分別相不出四種:一、相言說,謂不了達從自心分別所現之色相,而分別生種種言說。二、夢言說,謂從前所經曆之事,至今覺醒,渾如一夢,如遽伯玉五十年而知以前四十九年之非。蓋以前四十九年事,皆作夢境觀,但覺後仍複憶念此不實無性之境,所以老人每每喜談故事,其實、過去之事已全無矣。叁、過妄想計著言說,謂過去時所有冤仇罪業,憶念懊悔而發種種言說。四、無始妄想言說,謂無始來種種虛妄分別習氣種子熏習而生種種言說。此第四是總相,前叁種皆不出此無始妄習所生起。

  辛二 問答言生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複以此義,勸請世尊:“惟願更說言說妄想所現境界。世尊!何處、何故、雲何、何因衆生妄想言說生”?佛告大慧:“頭、胸、喉、鼻、唇、舌、龂、齒、和合出音聲”。

  大慧問言說妄想所現之言說,何處、何故、如何而生。佛答謂:由面部、身部、內外關節、及音聲上之高低屈曲差別,而發生爲一種可記別意義之符號,即諸語言。此明言說之生。

  辛叁 問答言想

  大慧白佛言:“世尊!言說、妄想,爲異、爲不異”?佛告大慧:“言說、妄想,非異、非不異。所以者何?謂彼因生相故。大慧!若言說妄想異者,妄想不應是因。若不異者,語不顯義,而有顯示。是故非異非不異”。

  又問言說與妄想異不異,蓋欲明其關系也。佛答謂:非異非不異。蓋言說以妄想爲因而生,故非異。但妄想不顯義,而言說能顯義,故非不異。

  辛四 問答言義

  大慧複白佛言:“世尊!爲言說即是第一義,爲所說者是第一義”?佛告大慧:“非言說是第一義,亦非所說是第一義。所以者何?謂第一義聖樂,言說所入是第一義,非言說是第一義。第一義者,聖智自覺所得,非言說妄想覺境界,是故言說、妄想不顯示第一義。言說者,生滅動搖展轉因緣起,若展轉因緣起者,彼不顯示第一義。大慧!自、他相無性故,言說相不顯示第一義。複次、大慧!隨入自心現量,故種種相外性非性,言說、妄想不顯示第一義。是故大慧!當離言說諸妄想相”。

  又問言說與第一義之關系,能說之語言文字爲第一義?抑所說之法相義理爲第一義?第一義者,即諸法實相也。佛答謂:兩皆非是。惟聖智所自證覺之樂境,假言說遣去妄分別,引無分別智證之者,是第一義。如以指指月,離去能指之指,及所指之處所,真月方得。非言說妄想境界所及;言說假诠,妄想假智,但能得諸法之共相,不得諸法之真實相。退而言之,言說、妄想,非但不能通達聖境,即世間切法自相,亦不能證。如說火時,言說上、文字上、均不能得火之相性,況言說文字乃是生滅法…

《楞伽經義記(卷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