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楞伽经义记(卷第二)▪P2

  ..续本文上一页慧!如是意生身,得一时俱。菩萨摩诃萨意生身,如幻三昧、力、自在、神通,妙相庄严圣种类身一时俱生,犹如意生,无有障碍。随所忆念本愿境界,为成就众生,得自觉圣智善乐”。

  意生身,正是妙观察智、平等性智所起者。意念无碍,念所忆处,当念即现,忆所经境,无能遮障,无问远近;向所睹者,由忆而现,念念相续,无能为阻。故意生身亦同时能现无量身,神通自在,妙相庄严,随广大本愿入无量世界,所以不住空寂,成就众生。

  庚三 合说

  “如是菩萨摩诃萨得无生法忍,住第八菩萨地,转舍心意意识、五法、自性、二无我相身,及得意生身,得自觉圣智善乐。

  得无生法忍菩萨,证第一义空,得无功用无分别智,不住寂灭,亦非不住寂灭,乃至入如来地,尽得圣智善乐。

  己三 结成

  “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当如是学”!

  结前成就此四大方便法,为大修行人所当修学也。

  丁二 明三位

  戊一 资粮位──诸法因缘门

  己一 问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请世尊:“惟愿为说一切诸法缘因之相 以觉缘因相故,我及诸菩萨离一切性有无妄见,无妄想见渐次、俱生”。

  资粮者,谓修习六度万行之福智,为入地之资粮,乃以修一切法唯识因缘观为纲也。观因缘相,虽与二乘略同,而唯识观不与之共。以觉知因缘相故,离有无妄见,妄见离、即无分别智。在资粮位菩萨,能伏治分别而未能断除,故大慧代请问也。

  己二 答

  庚一 长行

  辛一 示因缘相

  壬一 缘

  佛告大慧:“一切法二种缘相,谓外及内。外缘者,谓泥团、柱、轮、绳、水、木、人工、诸方便缘,有瓶生。如泥瓶,缕叠、草席、种芽、酪酥等方便缘生,亦复如是,是名外缘前后转生。云何内缘?谓无明、爱、业等法,得缘名;从彼生阴、界、入法,得缘所起名。彼无差别,而愚夫妄想,是名内缘法”。

  外缘者,无情法,不为阿赖耶执受为自体者是。内缘者,有情法,为阿赖耶执受为自体者是。凡一法成就,皆不离乎方便缘。瓶本非瓶,以泥团及柱、轮、绳、水、木、人工诸缘和合而生,余物亦然。虽诸物前后展转而似现心外,然实不离自心,以众生一向认为外而名外缘。至内缘十二缘起者,无明、业、爱、取、有、为能起,余七为所起。实皆唯识,而愚夫妄计有差别。

  壬二 因

  “大慧!彼因者,有六种:谓当有因、相续因、相因、作因、显示因、待因。当有因者,作因已,内外法生。相续因者,作攀缘已,内外法生阴种子等。相因者,作无间相相续生。作因者,作增上事,如转轮王。显示因者,妄想事生已,相现作所作,如灯照色等。待因者,灭时作相续断,不妄想性生”。

  此言因者,与前说缘,亦无二事,就观察点不同,别为因耳。当有因者,谓无明所发、爱所润等业种因成就,当来有果。相属因者,所现境界属于能现之心,而攀缘后熏成种子,为相属因。相因者,前心灭后,后心刹那续生,不能同时,无间相续。作因者,作增上缘,言其有势力,喻如转轮王。显示因者,为能显示于境,通于心心所及名字言说,能见见分了于所缘相分;如灯之照现形色等,无显示因不能明了。待因者,待世间万物灭时作无想,所谓观有计无等想。

  辛二 拣因缘计

  “大慧!彼自妄想相愚夫,不渐次生,不俱生。所以者何?若复俱生者,作所作无分别,不得因相故。若渐次生者,不得相我故,渐次生不生;如不生子,无父名。大慧!渐次生相续方便,不然,但妄想耳。因、攀缘、次第、增上缘等,生所生故。大慧!渐次生不生,妄想自性计著相故。渐次、俱不生,自心现受用故,自相、共相外性非性。大慧!渐次、俱不生,除自心现,不觉妄想故相生。是故因缘作事方便相,当离渐次、俱见”。

  此拣因缘计也。谓因缘法非渐生、非俱生。计俱生者,则因果相不能成立,能作之因、所作之果、不能分别。渐生者,果尚未生,因何由而名?如父因有子而为父,无子之先,未得父名也。故无一定生因可得,唯是因缘、所缘缘等四缘,无有能生所生之法,所以渐次生亦不生。俱、渐二皆妄计,无实因缘则亦无自共相,是故唯识诸法,生即无生。此乃大乘所修观行,非小乘及凡夫外道所知矣。

  庚二 重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一切都无生,亦无因缘灭,于彼生灭中,而起因缘想。非遮灭复生,相续因缘起,唯为断凡愚,痴惑妄想缘。有无缘起法,是悉无有生,习气所迷转,从是三有现。真实无生缘,亦复无有灭,观一切有为,犹如虚空华。摄受及所摄,舍离惑乱见,非已生、当生,亦复无因缘。一切无所有,斯皆是言说”。

  一切法无生灭者,因缘所成坏之生灭,即无生灭。然非拨有取无有,故缘起之因果宛然,随凡愚之痴妄而断其执,说为不生灭耳。三有境界,皆无始分别习气之所现,有无悉不可得,就世谛说,施设何碍?凡夫不明真实义理,惑乱于一切有为生灭之法,犹如翳目而观空华,悉皆当体无有。但须除目翳,不用拨空华,以目病除则空本无华故。故须以离分别正见离诸妄想,则能摄、所摄一切皆是唯识耳。

  戊二 加行位──观言说妄相门

  己一 请许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言说妄想相心经!世尊!我及余菩萨摩诃萨,若善知言说妄想相心经,则能通达言说、所说二种义,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言说、所说二种趣,净一切众生”。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此修意言唯识观也。前文曾明观一切法唯识即依他起,但有漏依他从遍计执而起。无始来遍计习气,实即言说妄想,必如何可转有漏为无漏?须在缘起自性上,遣除诸言说妄想习气,方可泯一切相,证真实性,此乃为大乘加行位菩萨所修之意言唯识观,亦即遣除言说妄想习气,所以大慧代表众菩萨请佛说此言说妄想相心法门。盖心能积聚诸名言习气,而起诸言语分别相,所以观照根源,以通达能诠之名言及所诠之法相,遣除二执无始妄习,乃证无分别智,起后得智,直趋无上菩提。此已入资粮位菩萨,由加功行持而入于通达位也。

  己二 解说

  庚一 长行

  辛一 正答所问

  佛告大慧:“有四种言说妄想相:谓相言说、梦言说、过妄想计著言说、无始妄想言说。相言说者,从自妄想色相计著生。梦言说者,先所经境界,随忆念生,从觉已境界无性生。过妄想计著言说者,先怨所作业,随忆念生。无始妄想言说者,无始虚伪计著过,自种习气生。是名四种言说妄想相”。

  言说依于妄想,妄想亦依言说。一有能诠之名,即有所诠之相,名相不离,唯第六识之所了别,他识并皆无此作用。所以在加行位之暖、顶位菩萨,必须修四寻思观:即一、观察一切法名言,但是名言而无实事。二、观察一切法之事实。但是事实,离于名言。三、观察一切法自性,但是自性,离于其余。四、观察一切法差别,但是差别,亦离其余。如是专心致志,寻求探讨,思此四法确确分明,由顶位进入忍位,得四如实智。由下忍而中忍、而上忍、而世第一位、而通达位、而修习位;此则略表加行位进修之经过耳。今明一切名句言说之妄想分别相不出四种:一、相言说,谓不了达从自心分别所现之色相,而分别生种种言说。二、梦言说,谓从前所经历之事,至今觉醒,浑如一梦,如遽伯玉五十年而知以前四十九年之非。盖以前四十九年事,皆作梦境观,但觉后仍复忆念此不实无性之境,所以老人每每喜谈故事,其实、过去之事已全无矣。三、过妄想计著言说,谓过去时所有冤仇罪业,忆念懊悔而发种种言说。四、无始妄想言说,谓无始来种种虚妄分别习气种子熏习而生种种言说。此第四是总相,前三种皆不出此无始妄习所生起。

  辛二 问答言生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以此义,劝请世尊:“惟愿更说言说妄想所现境界。世尊!何处、何故、云何、何因众生妄想言说生”?佛告大慧:“头、胸、喉、鼻、唇、舌、龂、齿、和合出音声”。

  大慧问言说妄想所现之言说,何处、何故、如何而生。佛答谓:由面部、身部、内外关节、及音声上之高低屈曲差别,而发生为一种可记别意义之符号,即诸语言。此明言说之生。

  辛三 问答言想

  大慧白佛言:“世尊!言说、妄想,为异、为不异”?佛告大慧:“言说、妄想,非异、非不异。所以者何?谓彼因生相故。大慧!若言说妄想异者,妄想不应是因。若不异者,语不显义,而有显示。是故非异非不异”。

  又问言说与妄想异不异,盖欲明其关系也。佛答谓:非异非不异。盖言说以妄想为因而生,故非异。但妄想不显义,而言说能显义,故非不异。

  辛四 问答言义

  大慧复白佛言:“世尊!为言说即是第一义,为所说者是第一义”?佛告大慧:“非言说是第一义,亦非所说是第一义。所以者何?谓第一义圣乐,言说所入是第一义,非言说是第一义。第一义者,圣智自觉所得,非言说妄想觉境界,是故言说、妄想不显示第一义。言说者,生灭动摇展转因缘起,若展转因缘起者,彼不显示第一义。大慧!自、他相无性故,言说相不显示第一义。复次、大慧!随入自心现量,故种种相外性非性,言说、妄想不显示第一义。是故大慧!当离言说诸妄想相”。

  又问言说与第一义之关系,能说之语言文字为第一义?抑所说之法相义理为第一义?第一义者,即诸法实相也。佛答谓:两皆非是。惟圣智所自证觉之乐境,假言说遣去妄分别,引无分别智证之者,是第一义。如以指指月,离去能指之指,及所指之处所,真月方得。非言说妄想境界所及;言说假诠,妄想假智,但能得诸法之共相,不得诸法之真实相。退而言之,言说、妄想,非但不能通达圣境,即世间切法自相,亦不能证。如说火时,言说上、文字上、均不能得火之相性,况言说文字乃是生灭法…

《楞伽经义记(卷第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