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請規範使用上座部佛教術語

  

請規範使用上座部佛教術語

  南傳上座部佛教在中國[1]開始流傳並逐漸普及至今應該有十多年的時間了。在剛開始時,對上座部佛教感興趣的多數是學習北傳大乘佛教的僧俗弟子,他們有的背井離鄉前往南傳佛國求法禅修,有的翻譯上座部禅師大德的著述爲中文,使華人佛子們有機會接觸和學習到更加接近佛陀言教的上座部佛法。這一批前輩們對南傳上座部佛教引介到中文世界來作出了功不可沒的貢獻!

  然而,任何一種異質文化想要在另一種社會文化背景中生存時,大致必須經過引進、認識、認同乃至獨立的一系列過程,就好像麥當勞、肯德基等歐美日飲食文化進入中國消費市場一樣。南傳上座部佛教作爲一種異質文化,想要在北傳大乘佛教流傳的區域中立足,也必須經過與原有的佛教文化傳統互相交流,然後逐漸走向獨立的過程。南北傳佛教在近幾十年來,打破了兩千年以來的地理與文化隔閡,開始進行多渠道、多層面的對話和交流,具體表現爲:許多北傳僧尼們前往南傳佛國留學求法;北傳佛教典籍不斷被譯介進上座部佛教文化圈;也有部分上座部的禅師大德被邀請到北傳寺院弘法教禅,以及他們的著述逐漸被翻譯爲中文。

  由于最初接觸和引介南傳上座部佛教的是擁有一定佛學基礎的北傳僧俗弟子們,他們在剛剛面對完全陌生的上座部佛教術語時,自然而然會使用自己所熟悉的名相來表達上座部佛教的相關術語。

  隨著華人弟子對南傳上座部佛教的進一步學習和實踐,對上座部佛教經典和教理掌握程度的不斷深化,逐漸發現有些北傳術語套用在上座部佛教語境中,並不是那麼准確和貼切。

  例如,緬甸佛教傳統的教學方式很注重tayar hlyauk(實際讀音爲“低呀紹”)。tayar爲“法”;hlyanuk爲“請求”。意即弟子將其禅修經驗向業處導師作報告,並請求給予指示。這個術語的英文被翻譯爲interview,意即面談、會談。但是在中文,它卻一直被訛譯爲“小參”。

  到底什麼是“小參”呢?如果我們考據北傳的有關典籍,將會發現“小參”不管是在用法上,還是在內容上,都與“tayar hlyauk”有所不同。“小參”爲禅宗術語,“參”是集衆開示之意。凡正式說法者,稱爲大參,或謂上堂;規模較小者,謂之小參。如《祖庭事苑》卷八中說:“禅門诘旦升堂,謂之早參。日晡念誦,謂之晚參。非時說法,謂之小參。”又據《敕修百丈清規》卷二載:“小參初無定所,看衆多少,或就寢堂,或就法堂。至日午後,侍者複住持雲:今晚小參。令客頭行者報衆,挂小參牌。”當晚鳴鍾鼓集衆後,住持登座說法。小參多由方丈或首座和尚主持說法,內容多垂說宗門家風,故又稱爲家教或家訓。

  由于一直以來的語言習慣,也由于有些上座部僧俗弟子向來受到北傳佛教“依義不依語”的影響,他們並不會太在意這些術語是否正確,即使知道也覺得無傷大雅。當然,這些北傳術語使用在北傳佛教的特定語境中,是言簡意赅而且合情合理的。但是,將之套用在上座部佛教語境中,卻被人感覺有點張冠李戴。就像一名比庫來到漢地之後,也學著身穿灰褂、項挂念珠、腕戴手表、腳穿布鞋,開口閉口來句“阿彌陀佛”,對他們來說,只要不壞根本戒,“隨方毗尼”總是無傷大雅吧!

  筆者寫這篇短文的目的,是認爲有心學習和維護上座部佛教傳統者,有必要規範地使用相關的佛教術語,以促使華人圈的上座部佛教能夠更早地走向成熟。

  

  

  

瑪欣德比庫

  

于新加坡帕奧禅修中心

  

2009-7-20

  

  

附表:部分南北傳佛教術語對照表

  

  

巴利語

  

規範用語

  

不規範用語

  

備注

  

  ànàpànassati

  

  入出息念

  

  數息觀,安般念

  

  北傳佛教依說一切有部等所傳的“五停心觀”[2],將之稱爲“數息觀”。然而,根據上座部佛教的教學實踐,“數息”只是修習入出息念的最初階段,不能代表整個修習過程。而且,入出息念包括了由止到觀的完整修法,不能籠統稱爲“觀”。

  

  

  

  覺知呼吸,專注呼吸

  

  觀呼吸

  

  專注呼吸不能用“觀”,“觀呼吸”是錯誤的方法,容易造成頭脹、緊繃等。

  

  mettà bhàvanà

  

  慈心修習,修慈

  

  慈心觀

  

  北傳佛教依“五停心觀”將之稱爲“慈心觀”。然而,根據上座部佛教,修習慈心屬于修止而非修觀。

  

  asubha-bhàvanà

  

  不淨修習

  

  不淨觀

  

  北傳佛教依“五停心觀”將之稱爲“不淨觀”。然而,根據上座部佛教,修習不淨業處屬于修止而非修觀。

  

  aññhika-sa¤¤à

  

  白骨想

  

  白骨觀

  

  修白骨屬于不淨業處之一,並不屬于觀。

  

  

  

  禅坐,一座、兩座

  

  坐香,一枝香、兩枝香

  

  古代漢地禅堂在坐禅時以燃香計時,故名“坐香”,坐一座叫“一枝香”。此外,還有跑香、放香、養息香等。

  

  

  

  禅修報告,請法

  

  小參

  

  北傳禅門謂非時說法,名爲小參。

  

  vassa

  

  雨安居,安居

  

  結夏,夏安居

  

  漢傳佛教以農曆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爲安居期 (比印度古曆提早兩個月),因時值漢地夏季,故稱“結夏”。其時間、做法皆與上座部佛教有異。

  

  vassa

  

  瓦薩

  

  戒臘,夏臘

  

  漢傳佛教借世俗臘月除夕受歲爲臘,故稱僧尼受具足戒後之年數爲“戒臘”、“夏臘”。

  

  


  [1] 這裏所指的中國包括大陸和臺灣。其中,臺灣接觸上座部佛教要比大陸更早。至于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則比中國更早一、二十年。

  [2] 五停心觀:爲北傳說一切有部等所傳的修行方法,意謂五種停止心之惑障的觀法,即不淨觀、慈悲觀、緣起觀、界分別觀和數息觀。

  

  

  

《請規範使用上座部佛教術語》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世尊的十種德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