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念住課程開示集要
導言
S.N 葛印卡(Goenka), 亦被廣泛地尊稱爲Goenkaji(葛印卡老師),是一位聞名于世界許多國家的禅修導師。在1950年代,他從緬甸的烏巴慶老師(Sayagyi U Ba Khin)那裏學到他現在所教導的禅修方法。烏巴慶長者師承烏鐵老師(Saya Thet);烏鐵老師則師承雷迪尊者(Ledi Sayadaw);雷迪尊者則師承他的老師,如此代代溯源直自佛陀。此方法能由傳承的老師們歷時長久地保存下來,實在是殊勝非凡的成就,也因此使得修習此方法的人感恩不已。如今,在世人渴求內心安詳之際,葛印卡老師在其有生之年,已成效卓著地將此方法傳播開來。撰寫本文時,在印度和全世界已有55個內觀中心(注:本書中文譯稿完成時爲113個)及許多臨時場地在舉辦內觀課程。每年吸引約四萬人參加,而且這數目還在逐年增加中。
盡管葛印卡老師富有個人魅力,而且他的教學方法極爲成功,他仍然將所有的成就歸于正法的功效。他從不以上師(guru) 自居,或企圖成立教派或宗教組織。在教導時,他從不忘提到這個方法受自佛陀,經代代師傳而至于他的老師;而他在禅修中因親身獲益而對老師們生出的感激之情,是有目共睹的。同時,他不斷地強調,他不是在傳佛教或任何的「主義」;他所教的方法是普全的,適合任何宗教或哲學背景或信仰的人。
這個傳承的標准禅修課,是爲期十天的住宿課程。參與的學員要在整整的十天中待在課程場地,遵守嚴格的作息時間表,他們相互之間須在前九天保持完全靜默。課程開始時,他們受持佛陀爲在家人製定的五戒 : 戒除殺生,戒除偷盜,戒除妄語,戒除不正當的性行爲 (在課程期間,意味著完全獨身禁欲),和戒除服用任何毒品、煙酒類。他們先從觀息法(¾nāpāna) 開始練習,即觀察自然的呼吸。在第四天,當已有了某些專注力時,他們轉而練習內觀法 (Vipassana),這是以身體的感受爲工具,對整個身心的現象做有系統的觀察。在最後的一整天,他們練習 Mettā-bhāvanā,即是慈悲觀,也就是與衆生分享他們所獲得的功德。
雖然葛印卡老師來自印度家庭,他卻是生長在緬甸,並在那裏向他的老師烏巴慶長者學習到這個方法。被烏巴慶長者任命爲老師之後,他于1969年因應母親的疾病離開了緬甸,並在孟買爲雙親及其他的十二人傳授了一期十日課程。由于他教導的啓發和非凡的教授成果,導致更多類似課程的開辦,首先是在印度各地的非中心課程,繼之在隨後相繼崛起的中心。自1979年起,他也開始在印度以外的地區傳授課程,尤其是在斯裏蘭卡、泰國、尼泊爾、法國、英國、北美洲、日本、澳洲和紐西蘭。今天在這些地區,都已有一個或多個內觀中心了。
在這期間,有些禅修者對修習內觀産生了困惑,質問什麼是內觀及什麼是四念住 (Satipaµµhāna)。事實上,內觀和四念住是同義的。它們是相同的。
爲了讓禅修者能直接地照著佛陀的教說練習,並消除疑惑,葛印卡老師于1981年12月16日至22日,在孟買附近的總部---法崗 (Dhammagiri)傳授了第一次念住經 (Satipaµµhāna Sutta) 的課程。十日課程的行爲規範及作息時間維持不變,但如果學員想要的話,可以在休息的時候硏讀經文。葛印卡老師的晚間開示解釋並詳述了這部經典。如此,將法的理論硏究 (pariyatti) 和法的實修 (paµipatti) 做了有利的結合。
葛印卡老師于1990年11月,在澳洲布拉克斯 (Blackheath) 的法地(Dhamma Bh³mi) 開了一期的四念住課程。本書的每一章都是該課程每晚開示的濃縮。內觀硏究所 (VRI) 在1998年出版了一本有序文及注解的<大念住經,建立覺知的大本開示>(Mahā-satipaµµhāna Sutta, The Great Discourse on the Establishing of Awareness),而本書是當作該書的姊妹作。含有全部經文的那本,是給來參加課程的禅修學員作爲手冊用的。本濃縮開示只有簡短的經文節錄,不應供課堂使用; 在課堂中,學員可以直接地從錄影帶聽到原本的開示。然而,本書可以幫助禅修者在課後複習內容,協助學者更深入硏究經句,也能藉翻譯讓那些母語不是英語的人更加理解,而得其實惠。
「解脫唯有透過修行獲得,絕不是只靠討論。」葛印卡老師的這段話,爲這些開示及四念住課程的緣起和理由,做了適切的背景說明。
葛印卡老師總是強調禅修實際修行的重要性; 理論及研究作爲實修的輔助。他在四念住的開示中告誡:如果一個中心變成只致力于理論的研究,將是多麼的不幸。四念住課程與十日課程一樣,采用全日禅修的作息時間表,開示僅限在晚間的一節課。其用意在使參與者可以在理論的基礎上直接地探究和體驗自身的內在實相,而不被吸引掉入只從事智力的辯論。智力的研究並非不可取,但誠如葛印卡老師所強調,理論與實踐應該並駕齊驅。同樣地,在十日課程中,開示的教導是從戒(Sīla,道德) 開始,而後定 (Samādhi,心的主宰) ,乃至慧 (paññā,洞見的智慧),而同時它們也一一地在實踐的層面上介紹給禅修者。
參加這個傳承的四念住課程的先決條件是,完成了叁個十日課程,每日有固定的練習,和維持最起碼的戒律 (Sīla),即持守五戒。值得注意的是,在這部經中並無戒律的提示。葛印卡老師在第二天開示的起頭就對該背景做了說明: 這部經是爲拘樓國 (Kuru) 的人開示的,他們在過去世世代代已經有了堅實的持戒背景。對他們談戒律是多余的; 他們不但理解,也確認戒的重要性。在今日,來參加這個課程並依據此經來練習的禅修者們,對戒有起碼的基本認識及修持,也是很重要的。沒有這個道德基礎,他們想有效地依照經文的教導去深入練習是不可能的。有很多該經的原始聽衆在他們的禅修上已相當成熟了,只要些許的指導就能達到更高的階段。雖然今日不必期待如此的成就,但上四念住課程的學生最起碼要在這個禅修上有些實質的經驗,並熟悉十日課程的開示。
葛印卡老師在法崗(Dhammagiri)第一次教導四念住課程後,立即接著教導一期一個月的內觀課程,這也不是巧合的。從參加四念住課程所獲得的深一層理解,形成了修習長課程的必要基礎,而事實上,它就是在這個傳承中參加長課程的一項要求。這種理解,對持久且單獨地致力于修習長課程的禅修者而言,就成了很重要且有益的指引。此外,在長課程的開示中,經常提到這部重要經典的教導,而其他的經典也多所呼應。
佛陀所有許許多多的開示都有特殊的意義和啓示。每個開示都是佛陀針對特定的聽衆,就那時的狀況及他們理解程度而演說。甚至只理解到一個或數個開示,通常就足以使禅修者達到最終的目標。不過,這個特定的開示會被挑出來做密集的研究,是因爲其原始的聽衆已具成熟,它可以省略許多准備,而詳細地探討禅修的方法。就其本身而言,它對希望多在理論層次上研究及理解方法,以便加強其修行的舊生,特別有幫助。
第一次的 <念住經> 課程只持續七天整,因爲葛印卡老師需要用這段期間來在夜間開示中詳解經文。時至今日它仍舊維持這個標准期間。因此,課程的重點在理解經文,及透過一些練習在實踐的層面上掌握其含意。當練習已能安住在較深的理論認識上時,它又能在長課程中更趨成熟。
對在課程中的學員而言,能親自聽到佛陀的教說,依其文義直接練習,是重大的啓發來源。很多禅修者,即使只有少許的練習,當他們第一次聽到佛陀的教說時,都興奮不已,而且馬上就能在某種程度上開始理解其意。對沒有實修的人而言,這是不可能的,因爲他們的理解缺乏實際體驗的層次。很多的禅修者報告,他們感覺到有如佛陀親自對他們個人說話,爲他們而教說。這是覺悟者教法的特質,它們似乎直接說中每位禅修者的體驗。
在原本的 <大念住經> (Mahā-satipaµµhāna Sutta)中,也每每在其他的經文中,佛陀以重複述說來做強調和闡明。在本經文的開示中,葛印卡老師以巴利語將全部的經文逐段地念誦,也有相同的效果。佛陀的原始教說,特別地經由內觀的的大師,如葛印卡老師,念誦出來時的共鳴,直接引領聽衆進入更深的禅修中。不過,印行一本書而把當時念誦的所有巴利文列印其中,勢必冒呈現大量多余資料的風險,可能會爲難讀者。因此,本冊書將開示和全部經文分開。開示只有經文的節錄,和葛印卡老師隨後的诠釋。必須一提的是,爲了讀者的方便,在這些節錄裏有許多重複段落已被刪除,而以(…)省略。
完整的巴利原文和譯文可以在姊妹作 <大念住經,建立覺知的大本開示> (Mahā-satipaµµhāna Sutta, The Great Discourse on the Establishing of Awareness, VRI, l998) 中找到。如此,先閱讀這些開示而得的背景資料及理解,就能完整地閱讀經文。而想要一邊精確地練習一邊聆聽巴利全文得以激勵的人,則可以參考葛印卡老師本人的開示或念誦。
這類的摘要是絕不能夠完全地捕獲原始開示的韻味及影響的。能親自在現場聆聽這些開示是件殊榮,也是非凡的啓發來源。因此,這些開示集要試圖保留該韻味及其氣氛。它們盡可能沿用葛印卡老師原來的用詞,也設法以最明晰的方式來濃縮他每一個要點的意思。如果這些集要能夠激發所有讀者在解脫的正道上做更深入的禅修,它們的目的就達到了。
派屈克基文-威遜 (Patrick Given-Wilson)
1998年5月
澳洲,布拉克斯(Blackheath)
法地 (Dhamma Bh³mi)
巴利語(Pāli)發音的說明
在釋迦牟尼佛的時代,巴利語(Pāli)曾經是北印度的一種口語。在阿育王(Asoka)的時代,它曾經在印度以法敕文(Brāhmi)字母來書寫,而且被保存在好幾個國家的文字裏而得以相傳下來。在羅馬拼字中,使用下列一組的區別符號,來表明示其正確的發音。
全套字母由四十一個字體組成:8個母音和33個子音。
母音:a,ā,i,ī,u,ū,e,o
子音:
軟颚音:kkhgghª
上颚音:cchjjhñ
卷舌音:µµh¹¹hº
齒音:tthddhn
唇音:pphbbhm
各種各樣的子音:y,r,l,v,s,h,¼,½
母音a,i,u爲短音;ā,ī,ū爲長音;e和 o是發長音的,除了前面是兩個子音時:deva,mettā;loka,phoµµhabbā。
a就像「about」中的「a」發音;ā就像「father」中的「a」;
i就像「mint」中的「i」發音;ī就像「see」中的「ee」;
u 就像「put」中的「u」發音;ū就像「pool」中的「oo」。
子音c如同「church」中的「ch」發音。所有的送氣子音是在正常的無氣音之後發出聽得見的送氣聲來。因此 th不像「three」而是更像在「Thailand」中的音,ph不是像「photo」而是相當于「p」伴隨著氣息的排氣發音。
卷舌的子音,µ,µh,¹,¹h,º是以舌尖後卷而發出,反之,齒音子音,t,th,d,dh,n,則是舌尖碰觸上方牙齒。
上颚鼻音,ñ,是如同西班牙語的「señor」中的「ñ」一樣。軟颚鼻音,ª,就像「singer」中的「ng」發音,但只和它的組群中的其他子音一同出現:ªk、ªkh、ªg、ªgh。½的發音和ª的相似,但最通常出現在尾音的鼻音化:「eva½ me sutta½」。巴利語(Pāli)中的 v是個輕音的「v」或「w」,而¼是以舌頭後卷的發音,幾乎是聯合的「rl」音。
在此文中有梵語(Sanskrit)單字的一些例子。下列的區別字體只出現在梵語(Sanskrit)中,而沒有在巴利語(Pāli)中:
¥是多母音的「r」,像「ri」以發顫音的「r」發音
Œ是卷舌發音的「sh」;œ是上颚音的「sh」
《四念住課程開示集要 導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