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天
四念住課程的第一天結束了。方法及你們的練習仍舊一樣。不過,就某種意義來說它是個特別的課程,你們要設法了解,關于方法佛陀是怎麼說的。佛陀所有的教導,所有的開示都深具教化,充滿智慧,非常珍貴,就像一塊大甜餅的每一部份,嘗起來全都一樣有如甘露,仙馔美味。然而,我們選用大念住經 Mahā-satipaµµhāna Sutta,因爲它詳細地論及我們的修行方法。
認真的舊生最好能聆聽到佛陀的真正教說,能在理論及實踐上了解得更清楚,更詳實,而不再有任何的困惑。不幸的是,有少數的學生,在方法上未得到適當的基礎訓練,就開始開班授徒,並且摻和其他方法。在印度,他們只參加過幾個課程。他們多半對自己宗派的哲學信仰有強烈的執著。他們僅具浮淺的內觀知識,無法正確地教導。參加過他們的課程的內觀學員都極爲困惑。
在西方也一樣,已有人開始根據這個方法做不同形式的教授。只是爲了表明有所不同,他們聲稱他們所教的是四念住Satipaµµhāna,而葛印卡所教的是內觀Vipassana。這是極爲混淆視聽的。四念住就是內觀,內觀就是四念住。佛陀的直接教說會澄清這點,會從深處來啓發,指導及理解正法Dhamma。因此,方法仍舊一樣,但晚上的開示會詳細地解析這部重要的念住經Satipaµµhāna Sutta。
剛開始,你對佛陀當時所說的古老語言,巴利文(Pāli),可能會覺得陌生。慢慢地,你會開始懂得一些字,再來你就能發展出運用這個語言的知識,然後它就會變成很有啓發作用。如果你是個優秀的內觀禅修者,你會覺得這些話好似爲你而說,好似佛陀在親自指導你修行一樣。而在這起始階段,只要懂得一些字詞就會很有幫助了。
叁個步驟
正法有叁個面向,或重要步驟。第一個是理論pariyatti:對佛陀的教導有足夠的理智上的了解。從來沒有聽聞或閱讀過覺悟者的教說的人,不能理解正法及其普全的特性。他們只會知道正法就是佛教徒的宗教。他們會把它當作是宗派的哲理信仰,或是個儀式,禮儀,或是宗教祝典,就如同他們所一向從事的一樣。聽法者sutavā是聽聞過正法的人,會了解正法是普全的律法,真理,本質,不會局限于任何派別或群體。聽聞了正法後,他會如法修行並應用在生活中,因此與非聽法者assutavā相比,他是個幸運的人。非聽法者未曾得聞普全的真理,仍舊非常困惑。
聽聞或閱讀純淨的正法法語是很好的,能啓發及指引我們開始修行。然而,如果你只滿足于此而不實踐,自以爲現在在理智層面上樣樣都懂了,那麼它就成了信仰上的遊戲而已。事實上你並不真懂,因爲沒有直接的體驗。你只是接受沒有實踐的真理,它甚至會成爲解脫上的阻礙。因此每一位聽法者必須開始修行。
實修Paµipatti,是下一個步驟,修習正法。佛陀在另一個開示中說:
Supaµipanno Bhagavato sāvaka-saªgho.
Sāvaka 聲聞,意思是聽法者sutavā。Sāvaka-saªgho意思是聲聞僧,已經聽聞了佛陀的教導,也已開始正確地走上正道,也就是善行者supaµipanno。走在正道上,他們會到達解脫的最終目標。實修Paµipatti能克盡此功,光是理論pariyatti則不行。根據理論,你開始理解到身而爲人,社會的成員,你一定要在家庭及社會中過合乎道德的生活。如果你幹擾了他人的安詳與和諧,你怎麼能體驗到安詳與和諧呢?因此你戒絕任何會傷害到其他衆生的身體和言語的行爲。你戒絕殺生,偷盜,邪淫,說謊,惡語,背地中傷或說無用又沒意義的話來浪費自己和他人的時間,以及吸食任何的麻醉品。你也知道戒絕不善的行爲是利益了你自已,而不單只是他人。除非你在心中産生了極大的不淨染汙,諸如:貪婪、渴愛、瞋恚、自我意識、和恐懼,否則你不會造做這類的不善行爲。一旦你做了,就傷害了自己。你因此而知道戒sīla,「道德」的重要。
然而,光有理智上的理解,而沒能掌握心的話,戒律的持守就會變得很困難。因此你一定要修習定samādhi,也就是心的掌握。在某些場合,比如在內觀的課程中,不犯戒是很容易的,但走在正道上時,你一定要熟練這種掌握。你開始成了善行者supaµipanno。現在你在練習覺知呼吸Ānāpāna,這就是實修paµipatti。
照著覺悟者指點你的方式,一步一步地走在正道上,你一定要能正確地掌握心,否則掌握不得法,就不能帶領你到第叁步驟的洞見paµivedhana。字面上這是「穿透,貫穿」的意思。你的定samādhi 使你的心專注在你自己的實相,你的身心現象上,因爲呼吸跟身與心兩者都有關連。然而當你前進時,你會注意到,內在積存有很多的不淨染汙。雖然你想掌握身體和語言的行爲,但你卻不時地會被它們壓製住。因此你一定要探究到實相的深處,好將這些不淨染汙清除掉。
Paññatti是表面的真相:它似乎如此,看來像是這樣。你一定要挪開表面實相的帳幕,穿透、貫穿並把它粉碎,才能見證到究竟的實相。這就是內觀。在其他經文中有如是說:
Paññatti µhpetvā visesena passatī”ti vipassanā.
Paññatti µhpetvā是「已經挪開表面的實相」了。然後內觀就看到(passati)事物的特性(visesena)。表面的、堅實的、緊繃的實相藉由穿透、貫穿,得以被剖析、離散、消融,你就朝所謂「我」、「我的」,物質的結構、心理的結構、和心理內涵的究竟實相邁進。然後穿透整個身心領域,你就能見證到超越的究竟實相,涅槃,那是超越整個身心領域的永恒。這個洞見智慧paµivedhana的修習,就是內觀,可以引領我們到達完全解脫的最終目標。
因此要了解,在課程中聆聽這部經的目的不只是要有理論pariyatti而已。不論這種理論的知識多重要,這叁個步驟,理論pariyatti,實修paµipatti,和洞見paµivedhana都要涉及。這叁者就涵蓋了整個智慧paññā的領域。
在十日課程中,你們已經聽過智慧的叁個階段。聞慧Suta-mayā paññā,是你已經聽聞的智慧。它是別人的智慧,不是你的。思慧Cintā-mayā paññā,是你智力的推理,你對別人的智慧的理解。兩者都是有益的,但只有當你采取了第叁階段的修慧Bhāvanā-mayā paññā,你自己親證了實相時,它們才有益。重複的見證會開發你的智慧,而它就是會帶你到達最終目標的直接經驗。
在另一個印度的傳統中,用不同的詞彙來表示這叁重區別。第一個是sadda sacca,文字真理。盲信者認爲經典的真理,連意思不懂都要接受。當親證親見時或許是真的,但他們只是聽聞之後就産生了執著。它不是他們的真理。第二個是anumāna sacca推理而得的智力理解。從有煙中你推論出有火。你沒看到火。這兩者都可能是幻覺、錯覺。
第叁個是paccakkha sacca你親自體驗的真理。覺悟者所教導的全部都是在啓發你去如是實踐。相信覺者的教說固然重要,但除非你親見真理,否則你絕不可能覺悟。在智力上聆聽及理解是很有益,但向往解脫的人一定要見證每一個教說。這就是念住經Satipaµµhāna Sutta 所教的內容,其中的每個字句都會啓發並指引你。
覺知Sati---Awareness
Sati (念) 意思是覺知,在身體的架構內體證與身心相關的每個實相。只有覺知帶有正確的了知及智慧時才會成爲念住satipaµµhāna。µhāna意思是建立起來。Paµµhāna 意思是以許多不同的pakārena正確方式建立起來。
Pakārena jānātī”ti paññā.
Paññā智慧,了知jānāti ,從不同的角度了知實相。僅從一個角度體證會得到偏頗、扭曲的實相。你必定要設法從整體來體證實相,亦即從不同的角度來觀察。那麼它就是pakārena,它才成爲智慧paññā。
因此,當覺知sati接合了智慧paññā就變成了paµµhāna。每當佛陀使用到sati 或sato這些字時,他也同時使用sampajāno (時時徹知無常),就如在本經中的:ātāpī sampajāno satimā (精勤、覺知、時時徹知無常)。
Ātāpī意思是「精勤地」。然而唯有俱足了智慧才算圓滿。這個智慧就是時時徹知無常sampajāno:在經驗的層次上了知實相的特性,也就是無常anicca,生起及滅去的基本特性。由于它的無常特性,因此苦dukkha的特性也…
《四念住課程開示集要 第一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