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念住課程開示集要 第一天▪P2

  ..續本文上一頁是本具的。用智慧來修習,你就會親身領會到苦dukkha。每個愉悅的經驗,每個愉悅的狀況都是無常的anicca。在身體架構內的每樣東西都會轉變成不愉悅,因此它就只是苦而已。這就是自然的法則。然而心的癖性總是執取和貪求愉悅的經驗,而當它消失時,你就覺得痛苦。這不是個哲學理論,而是要用洞見paµivedhana去體驗的一項真理: 要用分離、剖析、離散、消融來使你達到bhaªga,完全消融的階段。你體證到這個堅實的物質結構,身體,實際上只不過是生起又滅去的次原子微粒kalāpas罷了。而心和心的內涵也是一樣,雖然它們呈現出非常堅實、激烈的情緒,如憤怒、恐懼或情欲等來擊倒你。內觀Vipassana,洞見paµivedhana,會幫助你。藉由穿透、貫穿的智慧,你分離,剖析、離散這些強烈的情緒到一個階段時,它們就只是一些微細的波動罷了。這整個身心的結構和心的內涵只不過是微細的波動,微細的波動,anicca,anicca,無常,無常。

  之後,這個「我」或「我的」或「我自己」的實相變得清楚了。它們不過是約定俗成的用語而已。並沒有「我」來擁有這個身心結構,這些物質和心理的現象。只不過是身與心不斷地交互作用,不斷地互相影響而互爲生起的因,造成流動、交流、暗流的果,而進行著你所謂的「我」。無我Anattā,在經驗的層次上就變得清楚了。

  Anicca, dukkha, anattā ---也就是無常,苦,和無我---不應只當做是一種宗派的哲學。它們不只適用于佛教徒而已。每個人,不論是男人或女人,什麼膚色的或信什麼教的,都不過是身心不斷的交互作用而已。由于無明,就對這個虛妄的自我,這個「我」,培養出極大的執著,而帶來的只是痛苦。

  藉由洞見paµivedhana,藉由穿透,貫穿的智慧,自然的法則就變得相當清楚。缺失了這個,光是覺知是無濟于事的,因爲你總會停留在表面的實相上,而不會了解實際的、究竟的實相。馬戲團走鋼索的女孩,每一步都具覺知。她的生命和肢體都處在危險中。她依然離解脫甚遠,因爲她的內心只具表面實相,而不具智慧。這個覺知sati並不圓滿,因爲它有待在經驗的層面上以無常、苦、無我的智慧來建立。念住Satipaµµhāna是有智慧的覺知。于是它就在正法的修習及體證實相上,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四念住的開示就是爲了此一目的。

  在一般的十日課程中,你聽過五個朋友:信心saddhā (信),精勤viriya (勤),覺知sati (念),禅定samādhi (定),和智慧paññā (慧)。佛陀稱它們爲根indriyas。Indra意思是「統治者」,「國王」。它是天界國王的名字。感官是另一類別的根indriya:眼、耳、鼻、舌、身。會這樣稱呼,是因爲它們一直在主宰和製服我們。五個朋友,或說是我們能主宰的能力,是另一類的根,而覺知sati (念)是其中之一。這些indriyas也稱做「力」(balas)。對于每個禅修者來說,這五個「力」是非常重要的,而覺知sati (念)也在其中。它非常重要。覺知sati (念)也是一個很重要的覺悟因素(菩提分)。你要從覺知開始,而且要一直保持著覺知,直到你具足了所有的七菩提分而到達最終的目標爲止。然而,誠如佛陀在大念住經的教說中所解釋,覺知sati也只有運用得當時,才能顯出其重要及成效。

  理論上的知識Pariyatti

  我們明天將開始閱讀這部經。今天的背景說明,旨在使你們理解實修才是最重要。只把閱讀經典或聆聽開示當作終身的目標是非常危害的。內觀中心的目的應該非常謹慎地維持在實修paµipatti及培養洞見paµivedhana上,也就是以體驗來開發和增長智慧: 一點一滴,一步一步地,你分離、剖析、離散、消融,然後從表面的實相,藉由穿透、貫穿而邁向究竟的實相。

  爲何在佛陀之後,內觀會從印度消失的諸多原因之一,就是因爲人們只注重理論及經文。人們滿足于只誦念某個開示,或誦念、背誦整部的叁藏Tipiµaka ---佛陀的教導---好似他們的人生目的就已達到。然後就對經文加以討論,辨論,爭論。迷惑充肆了,而因爲沒有實踐,所以就得不到理解。覺悟者的教說是體驗的教說,用來指導人們去見證實相。在這些上面玩弄把戲的話,會産生極大的障礙。因此,我們要用佛陀的教說來理解他要我們如何實踐。雖然這些教說給我們啓發與指導,但實際的練習仍舊是最重要的。

  當然我們不貶損理論上的知識pariyatti。修習佛陀教導的人怎麼可能反對佛陀的教說呢?但實踐,而非教說,應該是我們生命中的主要目標。我們對能純淨地保持佛陀教說的僧團,及對其中能維持實修內觀的人非常感謝; 否則它在很久前就要失傳。因爲有我們這個傳承,我們才能接受到清純的實修,對此我們深懐感恩。同樣地,我們也非常感激,在二十五個世紀以來,師徒相傳,不論他們有無實修,而起碼能將佛陀的教說保存下來的人。

  現今,對佛陀的教導生起了很多的質疑。這是不是佛陀的教導呢?由于這個派系的僧團中有人負起責任來保存佛陀教說的完整,因此證據才有可能。所以他們被稱做是正法(佛陀的教說)的司庫Dhammabhaº¹āgārikas。也因此我們才可以將方法的實修成果來與教說比對。

  因此,就讓理論的知識pariyatti和實修paµipatti結合一起。理論知識使我們有信心知道我們所實修的是否就是佛陀所教的正確方法。

  現在我們要研讀念住經Satipaµµhāna Sutta。如果有人要研讀整部的叁藏Tipiµaka,好極了。它的每個字都是甘露,能給人個別指導,而且明淅又發人深省。但這並不必要。能正確地理解幾部經典就夠了。佛陀曾說: 如果能正確地理解,哪怕只是一首偈頌gāthā或兩行的詩句,也足以達到最終目標。Pariyatti,或梵文及印度文的 pariyapti的字面的意思是「足夠」。對有些人而言,要大量的開示才夠。你在課程的夜間開示中所得到的佛陀的教說,就是理論知識pariyatti。你知道如何正確地練習,和爲什麼要這樣練習,你也對所采取的步驟産生了信心。在中心的夜間開示時間,可以討論一些經典及開示以幫助理解,但不可淪爲主要的目標。否則它們就會變成理論知識的中心:從事傳授叁藏,討論,誦經及辨論; 也可能從事情感上,信仰上及智力上的遊戲。

  因此,要提醒現在和未來世紀中在世界各地管理中心的人: 永遠維持內觀的教導和修行爲主要活動,因爲只有當你實際走在正道上,才能達到最終的目標。

  所以,從明天晚上開始,我們要誦讀這部經典,正確地了解實際層面的paµipatti 和paµivedhana (實修和洞見)。我們正走在正確的道路上,一條不分岔或不偏離的道路,一條通往最終目標筆直的路,不會爲旁枝末節,而隨處虛擲光陰。

  仍是一樣的修行。你現在正練習著Ānāpāna,觀察呼吸的實相。這就是覺知sati。呼吸是生物的本能,並不只因爲書本或你的老師或佛陀這麼說。你是在見證它如其本然的進出。它不是呼吸的運動。你只觀察而不調節它。很自然地你的心就開始變專注了。呼吸就會越來越細越短。然後它好像在進或出時做了個回轉,而且有時它好似停止了。因爲需氧的關系,又來一個深呼吸,而你也就只是覺知。它又再次變得越來越短,轉個彎,停下來。你什麼都別做。不論它是長呼吸或短呼吸,你就只是覺知。當然,有時你無法感覺到微細的氣息時,你可以做一些蓄意的呼吸,只是爲了再能感覺到自然的呼吸而已。

  這個課程只有八天。時間很短,要認真善用。這裏的條件對你們很有利,因爲沒有新學員來參加課程。他們經常不能理解守規矩和靜默的好處,而不知所以地幹擾人家。身爲成熟的舊生,最起碼已參加過幾個課程了,你知道用功的方法,你也知道持續的練習是成功的秘訣。如果你由于懶散、閑蕩或躺下來睡覺而中斷了練習,你是到不了目標的。當然心會跑掉,但你就把它帶回來。你一定要持續地努力。甚至是所謂的休息時段,包含就寢時間,也是用來認真用功,禅修,覺知的。覺知sati必定要安住---念住satipaµµhāna。現在,你以Ānāpāna來覺知呼吸。行、住、坐、臥;洗澡、洗衣、吃飯、喝水---日以繼夜,除了熟睡的時段,你都要覺知自然的呼吸。覺知得到了好安住。然後在修習內觀時,日以繼夜地覺知生起和滅去,anicca無常。

  所有的規定都很重要。這樣的課程,沒有新學員而少了很多幹擾,人人都認真用功,誠屬罕有。要善用這個機會,這裏的設備,以智慧安住你的覺知,一步一步地接近最終的目標。要善用這個美妙的方法。要善用正法來利益你自己,從束縛、鐐铐及貪、瞋、癡的鎖煉中解脫出來。願你們享有真正的安詳,和諧與快樂。

  願一切衆生快樂。

  

  

《四念住課程開示集要 第一天》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