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
四念住課程的第二天結束了。今天睌上我們要開始討論開示,以便了解它與實際修行的關系。
這個開示的名字叫大念住經 Mah±-satipaµµh±na Sutta。Sutta(經)就是開示的意思。Mah±表示大,而的確有另一個較短的念住經。然而眼前的這部經文,詳細地涉及比較多的題材,故稱之爲「大」。
Sati 是覺知的意思。它是正法中很重要的一個能力,我們在昨天有討論過。它是要開發的五根indriyas之一。它是五「力」balas,要精通法必須開發的力量之一。它是七菩提分bojjhaªgas (覺悟的要素)之一。正念samm±sati是八正道中的一項。它字面上的意思,就如現今印度通用的sm¥ti, 是「記憶」或「回憶」。內觀不涉及過去的記憶,但你要經常想到禅修的對象(所縁),那就是在色身架構內與身心相關的實相。Sati 另一個較佳和易于理解的意思是覺知;而覺知必須是此刻如其本然的實相,不是過去的,亦非將來的。
Paµµh±na是安住的意思。Pa是廣泛之意,也包括paññ±智慧這個字的組成要素。不單對身心實相覺知,也要對這個實相的特性覺知:它如何生起和滅去; 它如何成爲痛苦的根源; 它何以不是「我」; 它何以無實質性。這需要直接的體驗。這不只是智力上了解的一個表面實相。覺知必須與智慧同時安住,即是對實相的真實本質的了解。因此稱之爲大念住經 Mah±-Satipaµµh±na Sutta。
經文開始是:
Eva½ me suta½.
我是這樣聽說的(如是我聞)。
這話不是佛陀所說。內觀的禅修者都應該知道這典故。
當佛陀在八十高齡過世時,在場的弟子中有些是已經完全解脫的阿羅漢,他們了解每個人,佛陀或是凡夫,都終將過世。這是自然的法則。其他在正法中還未修行到此程度的弟子就感到很悲傷,有些甚而在哭泣。然而,有一位年高而無智慧的老比丘卻有不同的看法。老人家過世了,他覺得很高興: 從現在起,他們可以擺脫他的掌控而爲所欲爲。畢竟,佛陀自己教導的是: Att± hi attano n±tho ---你是自己的主人。這件事顯示,有一群對正法不感興趣的人,已經混入了僧團。他們加入僧團爲的是可以獲得在其他地方得不到的身份地位,舒適的生活,和較多的供養及尊敬。
我很感激這位比丘。爲什麼呢?當大迦葉尊者Mah±kassapa,一位睿智的上座比丘,完全解脫的阿羅漢,佛陀的大弟子之一,聽到了這話後,就決定要保存佛陀的真正教導,以免將來被這樣的一群人扭曲。四十五年來,佛陀日以繼夜地教導正法,夜間睡不到兩叁小時,而且甚至不是正式的睡覺,只是具足著智慧的覺知和平等心。他講了八萬二千個開示,而他的主要阿羅漢弟子講了另外二千個。總共是八萬四千個開示。大迦葉尊者想到,像這位老比丘等等人,必會在將來錯引教導,代之以自己的話,並且去除重要的戒律。因此他決定召集五百位上座比丘,曾經親見佛陀教導的阿羅漢,來背誦、編輯和鑒定佛陀的真正教說。只要少數幾個人就可以成就這項事功,但爲了加深人們的印象,並確保能被承認,他在佛陀入滅後即刻邀集了五百位比丘。他們要共同背誦佛陀的每一句教說,並且給予認可。
阿難尊者¾nanda
有人向他推蔫阿難尊者爲該集會的第五百位成員。阿難尊者與釋迦牟尼佛同日出生,是佛陀的堂弟,而且一起渡過童年及青少年期。當佛陀覺悟後,阿難尊者是諸多追隨佛陀出家的家族成員之一。隨著追隨者的增加,工作量也增加,佛陀需要一位侍者。有些人來擔任,但都懷有不同的動機。通常的動機是希望能私下見識到神通,但佛陀不鼓勵在公開場合展現神通。另一個動機是能聽聞到佛陀對某些哲學問題的解答,然而他絕不公開回答。這種人都待不久,他們離開了。
佛陀到了五十五歲的年紀時,首肯了需要一位穩定的私人侍者。有許多上座比丘非常熱切地要親侍佛陀,但大家知道他屬意阿難尊者。然而阿難尊者卻保持沈默。事實上他要佛陀同意幾項條件。有七、八項很有益的條件,佛陀悉數接受。其中之一是: 如果佛陀于阿難不在場時演說開示,他必須于回來時向阿難補述。因此他在佛陀的最後二十五年中聽聞了所有的開示。他在這之前也聽過這些開示。由于他的練習以及過去的優良品德,他有驚人的記憶能力。如果他耳聞一次,就能于任何時只字不漏地覆誦,猶如今日的電腦或錄音機一般。
阿難服侍了佛陀二十五年。他這麼親近而又非常崇拜佛陀,但他卻不是阿羅漢,還沒完全的解脫。他只是須陀洹sot±panna (預流果),只初次體驗到涅槃而達到解脫的第一階段而已。過了這個階段還有斯陀含sakad±g±m² (一還果) ,然後是阿那含an±g±m² (不還果),然後是阿羅漢arhant。從這裏你應當了解到,佛陀是不能解脫任何人的。阿難也深明正法: 他教導成千個人成就了阿羅漢,然而他繼續服侍著佛陀,卻無暇精進。
因此大迦葉尊者去找他並說,既然佛陀已過世了,阿難應有時間了。而且身爲一位老師,他對方法非常娴熟。他要求阿難用功修成阿羅漢來參加集會,因爲他將是會中的寶貴人材。阿難欣然同意; 他將修持數日,成就阿羅漢來共襄盛舉。
他鬥志高昂地精進,立志成就阿羅漢。在當老師時,他勸誡人家不要長養自我,因爲它是危險的障礙。但往往老師修行時,卻忘了自己的教誨,而這就是此時發生的情況。他的志向是:「我必定要成爲阿羅漢」。他毫無進展。大迦葉尊者來告訴他說,次日集會就要開始了,如果必要時將不再等他。如果他不是阿羅漢的話,他們將另覓他人。他再次整晚用功---「我必定要成爲阿羅漢」。夜晚過去,旭日東升了。他用功得筋疲力盡,決定要休息。他沒哭,他有這個好品德。現在他並不志在成就阿羅漢。他全然接受自己只是須陀洹sot±panna,而非阿羅漢arahant。就像一位優良的禅修者,保持著覺知感受的生起滅去,他休息了。現在他的心不再攀緣未來,而只在當下的實相上。就在他的頭碰到枕頭之前,他成了阿羅漢。
這就是中道。過度松懈,你無所成就。過于費勁,心無法平衡。阿難尊者參加了集會。
現在阿難尊者確切地被問及佛陀教說了什麼,如此全部的佛陀教導就編篡而成。共分叁個部分,稱之爲叁藏Tipiµaka. Ti的意思是「叁」,piµaka一般意謂「籃子」,然而也意指「經典」。第一部分是經藏Sutta-piµaka,公開的開示。
第二部分是律藏Vinaya-piµaka,是對比丘和比丘尼演說有關行爲規範和戒律的開示。對于在家衆,五戒已經足夠,但對比丘和比丘尼,就有二百條以上的戒律。這就是老比丘所反感之所在。
第叁部分是論藏Abhidhamma-piµaka(阿毗達磨),高級的法,有關自然法則的高深真理,一般人不易理解。是對整個身心範疇的分析研究,細述身(r³pa 色),心((citta識),和心理因素、心的附隨物、心的內涵(cetasika心所)的實相。它完整解釋它們如何交互作用及互爲影響,身心兩者如何激發而共同及各別的生起,以及在內心深處的關連、流動及交流。只有透過內觀的深入修持,而非單靠閱讀阿毗達磨Abhidhamma,這一切就會變得清楚。阿難尊者被要求背誦經Sutta及論Abhidhamma,而另一個戒行圓滿的阿羅漢,Up±li優婆離尊者,則被要求背誦律Vinaya。
這個開示出自經藏。
阿難以Eva½ me suta½「我是這樣聽說的」開場,因爲他是親聞自佛陀的。他也對該經産生的場合做了說明。「有一次,世尊住在(viharati)Kur³s拘樓國劍磨瑟達磨城中Kamm±ssadhanmma½,與拘樓人在一起」。在印度,通常viharati(住在)只用在覺悟的人或修習正法的人身上。拘樓國是那時北印度十六個城邦之一,現在稱爲哈理雅納Haryana,靠近德裏及旁遮普的地區。佛陀稱呼在場的禅修者爲比丘們,並演說。
拘樓國Kur³
佛陀爲一個原因而在拘樓國演說這部經。不只是佛陀,乃至其他人都很尊敬拘樓國的人民。在印度的另一傳統中,薄伽梵歌Bhagavad-G±t²開頭的字句是:DharmakŒhetre, KurukŒhetre, 意思是在「正法的園地,拘樓的國度」。在另一個開示中佛陀宣說,拘樓國人上至國王下至黎民,如何遵守戒律過道德的生活。這是很不尋常的,而今日所謂的戒法s²la-dhamma,在當時就叫做拘樓法Kur³-dhamma。道德就是他們的天性。
那時,在佛陀過去的一生裏,當時的菩薩是拘樓國王。卡令伽Kaliªga,現今的奧瑞沙Orissa,是另一個國家,連年遭受著幹旱和饑荒。時人相信,當人們不過道德的生活時,就會發生這樣的饑荒,因爲國王本人沒過道德的生活。于是卡令伽的長老們谏請國王持守五戒,讓全國人民仿效並予遵守。而遵循的戒必須取自戒行圓滿的人,這點也很重要。他們所推薦的是拘樓國王,一位完人,其全國的臣民都過著道德的生活。
有兩個婆羅門…
《四念住課程開示集要 第二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