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念住课程开示集要 第二天

  第二天

  四念住课程的第二天结束了。今天睌上我们要开始讨论开示,以便了解它与实际修行的关系。

  这个开示的名字叫大念住经 Mah±-satipaµµh±na Sutta。Sutta(经)就是开示的意思。Mah±表示大,而的确有另一个较短的念住经。然而眼前的这部经文,详细地涉及比较多的题材,故称之为「大」。

  Sati 是觉知的意思。它是正法中很重要的一个能力,我们在昨天有讨论过。它是要开发的五根indriyas之一。它是五「力」balas,要精通法必须开发的力量之一。它是七菩提分bojjhaªgas (觉悟的要素)之一。正念samm±sati是八正道中的一项。它字面上的意思,就如现今印度通用的sm¥ti, 是「记忆」或「回忆」。内观不涉及过去的记忆,但你要经常想到禅修的对象(所縁),那就是在色身架构内与身心相关的实相。Sati 另一个较佳和易于理解的意思是觉知;而觉知必须是此刻如其本然的实相,不是过去的,亦非将来的。

  Paµµh±na是安住的意思。Pa是广泛之意,也包括paññ±智慧这个字的组成要素。不单对身心实相觉知,也要对这个实相的特性觉知:它如何生起和灭去; 它如何成为痛苦的根源; 它何以不是「我」; 它何以无实质性。这需要直接的体验。这不只是智力上了解的一个表面实相。觉知必须与智慧同时安住,即是对实相的真实本质的了解。因此称之为大念住经 Mah±-Satipaµµh±na Sutta。

  经文开始是:

  Eva½ me suta½.

  我是这样听说的(如是我闻)。

  这话不是佛陀所说。内观的禅修者都应该知道这典故。

  当佛陀在八十高龄过世时,在场的弟子中有些是已经完全解脱的阿罗汉,他们了解每个人,佛陀或是凡夫,都终将过世。这是自然的法则。其他在正法中还未修行到此程度的弟子就感到很悲伤,有些甚而在哭泣。然而,有一位年高而无智慧的老比丘却有不同的看法。老人家过世了,他觉得很高兴: 从现在起,他们可以摆脱他的掌控而为所欲为。毕竟,佛陀自己教导的是: Att± hi attano n±tho ---你是自己的主人。这件事显示,有一群对正法不感兴趣的人,已经混入了僧团。他们加入僧团为的是可以获得在其他地方得不到的身份地位,舒适的生活,和较多的供养及尊敬。

  我很感激这位比丘。为什么呢?当大迦叶尊者Mah±kassapa,一位睿智的上座比丘,完全解脱的阿罗汉,佛陀的大弟子之一,听到了这话后,就决定要保存佛陀的真正教导,以免将来被这样的一群人扭曲。四十五年来,佛陀日以继夜地教导正法,夜间睡不到两三小时,而且甚至不是正式的睡觉,只是具足着智慧的觉知和平等心。他讲了八万二千个开示,而他的主要阿罗汉弟子讲了另外二千个。总共是八万四千个开示。大迦叶尊者想到,像这位老比丘等等人,必会在将来错引教导,代之以自己的话,并且去除重要的戒律。因此他决定召集五百位上座比丘,曾经亲见佛陀教导的阿罗汉,来背诵、编辑和鉴定佛陀的真正教说。只要少数几个人就可以成就这项事功,但为了加深人们的印象,并确保能被承认,他在佛陀入灭后即刻邀集了五百位比丘。他们要共同背诵佛陀的每一句教说,并且给予认可。

  阿难尊者¾nanda

  有人向他推蔫阿难尊者为该集会的第五百位成员。阿难尊者与释迦牟尼佛同日出生,是佛陀的堂弟,而且一起渡过童年及青少年期。当佛陀觉悟后,阿难尊者是诸多追随佛陀出家的家族成员之一。随着追随者的增加,工作量也增加,佛陀需要一位侍者。有些人来担任,但都怀有不同的动机。通常的动机是希望能私下见识到神通,但佛陀不鼓励在公开场合展现神通。另一个动机是能听闻到佛陀对某些哲学问题的解答,然而他绝不公开回答。这种人都待不久,他们离开了。

  佛陀到了五十五岁的年纪时,首肯了需要一位稳定的私人侍者。有许多上座比丘非常热切地要亲侍佛陀,但大家知道他属意阿难尊者。然而阿难尊者却保持沈默。事实上他要佛陀同意几项条件。有七、八项很有益的条件,佛陀悉数接受。其中之一是: 如果佛陀于阿难不在场时演说开示,他必须于回来时向阿难补述。因此他在佛陀的最后二十五年中听闻了所有的开示。他在这之前也听过这些开示。由于他的练习以及过去的优良品德,他有惊人的记忆能力。如果他耳闻一次,就能于任何时只字不漏地覆诵,犹如今日的电脑或录音机一般。

  阿难服侍了佛陀二十五年。他这么亲近而又非常崇拜佛陀,但他却不是阿罗汉,还没完全的解脱。他只是须陀洹sot±panna (预流果),只初次体验到涅槃而达到解脱的第一阶段而已。过了这个阶段还有斯陀含sakad±g±m² (一还果) ,然后是阿那含an±g±m² (不还果),然后是阿罗汉arhant。从这里你应当了解到,佛陀是不能解脱任何人的。阿难也深明正法: 他教导成千个人成就了阿罗汉,然而他继续服侍着佛陀,却无暇精进。

  因此大迦叶尊者去找他并说,既然佛陀已过世了,阿难应有时间了。而且身为一位老师,他对方法非常娴熟。他要求阿难用功修成阿罗汉来参加集会,因为他将是会中的宝贵人材。阿难欣然同意; 他将修持数日,成就阿罗汉来共襄盛举。

  他斗志高昂地精进,立志成就阿罗汉。在当老师时,他劝诫人家不要长养自我,因为它是危险的障碍。但往往老师修行时,却忘了自己的教诲,而这就是此时发生的情况。他的志向是:「我必定要成为阿罗汉」。他毫无进展。大迦叶尊者来告诉他说,次日集会就要开始了,如果必要时将不再等他。如果他不是阿罗汉的话,他们将另觅他人。他再次整晚用功---「我必定要成为阿罗汉」。夜晚过去,旭日东升了。他用功得筋疲力尽,决定要休息。他没哭,他有这个好品德。现在他并不志在成就阿罗汉。他全然接受自己只是须陀洹sot±panna,而非阿罗汉arahant。就像一位优良的禅修者,保持着觉知感受的生起灭去,他休息了。现在他的心不再攀缘未来,而只在当下的实相上。就在他的头碰到枕头之前,他成了阿罗汉。

  这就是中道。过度松懈,你无所成就。过于费劲,心无法平衡。阿难尊者参加了集会。

  现在阿难尊者确切地被问及佛陀教说了什么,如此全部的佛陀教导就编篡而成。共分三个部分,称之为三藏Tipiµaka. Ti的意思是「三」,piµaka一般意谓「篮子」,然而也意指「经典」。第一部分是经藏Sutta-piµaka,公开的开示。

  第二部分是律藏Vinaya-piµaka,是对比丘和比丘尼演说有关行为规范和戒律的开示。对于在家众,五戒已经足够,但对比丘和比丘尼,就有二百条以上的戒律。这就是老比丘所反感之所在。

  第三部分是论藏Abhidhamma-piµaka(阿毗达磨),高级的法,有关自然法则的高深真理,一般人不易理解。是对整个身心范畴的分析研究,细述身(r³pa 色),心((citta识),和心理因素、心的附随物、心的内涵(cetasika心所)的实相。它完整解释它们如何交互作用及互为影响,身心两者如何激发而共同及各别的生起,以及在内心深处的关连、流动及交流。只有透过内观的深入修持,而非单靠阅读阿毗达磨Abhidhamma,这一切就会变得清楚。阿难尊者被要求背诵经Sutta及论Abhidhamma,而另一个戒行圆满的阿罗汉,Up±li优婆离尊者,则被要求背诵律Vinaya。

  这个开示出自经藏。

  阿难以Eva½ me suta½「我是这样听说的」开场,因为他是亲闻自佛陀的。他也对该经产生的场合做了说明。「有一次,世尊住在(viharati)Kur³s拘楼国剑磨瑟达磨城中Kamm±ssadhanmma½,与拘楼人在一起」。在印度,通常viharati(住在)只用在觉悟的人或修习正法的人身上。拘楼国是那时北印度十六个城邦之一,现在称为哈理雅纳Haryana,靠近德里及旁遮普的地区。佛陀称呼在场的禅修者为比丘们,并演说。

  拘楼国Kur³

  佛陀为一个原因而在拘楼国演说这部经。不只是佛陀,乃至其他人都很尊敬拘楼国的人民。在印度的另一传统中,薄伽梵歌Bhagavad-G±t²开头的字句是:DharmakŒhetre, KurukŒhetre, 意思是在「正法的园地,拘楼的国度」。在另一个开示中佛陀宣说,拘楼国人上至国王下至黎民,如何遵守戒律过道德的生活。这是很不寻常的,而今日所谓的戒法s²la-dhamma,在当时就叫做拘楼法Kur³-dhamma。道德就是他们的天性。

  那时,在佛陀过去的一生里,当时的菩萨是拘楼国王。卡令伽Kaliªga,现今的奥瑞沙Orissa,是另一个国家,连年遭受着干旱和饥荒。时人相信,当人们不过道德的生活时,就会发生这样的饥荒,因为国王本人没过道德的生活。于是卡令伽的长老们谏请国王持守五戒,让全国人民仿效并予遵守。而遵循的戒必须取自戒行圆满的人,这点也很重要。他们所推荐的是拘楼国王,一位完人,其全国的臣民都过着道德的生活。

  有两个婆罗门…

《四念住课程开示集要 第二天》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