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天
四念住课程的第三天结束了。
我们对这位老比丘表达我们感激之情,由于他,大迦叶尊者才决定编篡所有的教导。结果它们得以世世代代保持其原始纯净。有时有益的事情却导自于不好的情况。那时所发生的情况就是如此。几个世纪以来,有六次的比丘结集来覆诵及鉴定三藏Tipiµaka,去除任何不知不觉中产生的错误。有三次结集在印度举行,一次在斯里兰卡,两次在缅甸。第六次,也是最近的一次,距佛陀入灭二千五百年后,于1955-56年在仰光举行。就像我们感恩于维持方法原始纯净的人一样,我们也感恩于保存佛陀教说纯净的人。今天我们可以将教说与方法来做比对,由了解到我们所修习的就是佛陀所教的,而产生更多的激励。
我们继续研读经文。
四念住
我们讨论过,有四个念住:
k±ye k±y±nupass² viharati ±t±p² sampaj±no satim±, vineyya loke abhijjh±domanassa½;
vedan±su vedan±nupass² viharati ±t±p² sampaj±no satim±, veneyya loke dbhijjh±domanassa½;
citte citt±nupass² viharati ±t±p² sampaj±no satim±, vineyya loke abhijjh±domanassa½;
dhammesu dhamm±nupass² viharti ±t±p² sampaj±no satim±, vineyya loke abhijjh±domanassa½.
念住的目的是探索被认为「我」的领域;人们对这个「我」产生了非常多的执着。有两个不同的范畴:身 (k±ya) 和心 (citta)。
这个探索的工作必定要落实在体验而非智力的层面上。如果你只想以唤起注意的方式来了解身体,就以头为例,你声明「这是头」,它只是智力上的实相,是属想蕴saññ± (辨别)。要体验实相,你必定要去感觉它。因此必定要有感受存在,而身体(k±ya) 和感受(vedan±)是在一起探索的。
心Citta也是一样: 坐下来,然后只声明说这是你的心,那只是一种想象,或大不了是智力的理解罢了。要体验心,则必定在心中要有什么东西起现:或许是某个强烈的贪爱或瞋恚,或某个念头。它生起又灭去。它不论是什么都叫做法dhamma,它文字上的意思是心「所涵容物」dh±ret² ti dhamma,就如身(k±ya)和感受(vedan±)伴随一起,心 (citta) 和法 (dhamma) 也是伴随在一起的。然后,依佛陀从自己的体验,而在其他处所宣说的另一个实相是:「当诸法在心中生起时,就有感受在身上开始流动」vedan±-samosaraº± sabbe dhamm±。Samosaraº±意思是「聚集在一起而流动」。
感受Vedan±如此变得非常重要。要探索身体你就必定要感觉感受。同样,在探索心与法时,每个在心中生起的东西都会以感受呈现。
继续下去,每个念住都使用了一些相同的词汇:
K±ye k±y±nupass² viharati: anupass²来自passana或dassana,「看」。你亲自直接地看东西。Vipassan±意思是,以特别的方式,正确的方式来看。Vividhena 意指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Vicayena是分离,剖析,离散。所以你观察任何生起的实相。Anupassan±是时时刻刻不停地。因此,k±ye k±y±nupass²就是在身体中时时刻刻观察身体。同样地,vedan±su 是在感受中,citte是在心中而 dhammesu是在心的内涵(诸法)中。
内观不用想象。你可以假想一个感受,而且它甚至不经体验也在变化,但这不是如其本然,如其所在的实相。你的身体必定要在你的身体中体验;感受在你的感受中;心在你的心中;心的内涵(诸法)在你的心的内涵(诸法)中。因此禅修者持续地就身体观察身体,±t±p² sampaj±no satim±精勤、觉知、时时彻知无常。
¾t±p²字意是tapas,「燃烧」。一个非常精勤、勤奋的禅修者会烧尽内心的不净染污。Satim±是「觉知」。Sampaj±no是具足sampajañña (时时彻知无常) 的特质。觉知必须具足感觉感受生起和灭去的智慧,因为无常的体验必须落实在感受的层面上。所以不论是身体 (k±ye),感受 (vedan±),心 (citta),或诸法 (dhamm±)的观察都必定要±t±p² sampaj±no satim±精勤、觉知、时时彻知无常。
Vineyya loke abhijjh±-domanassa½…去除(远离)对这个身心世间的贪和瞋。
Vineyya是远离或去除的意思。Lokas 是宇宙的诸界。Loke在这里意指整个身心的范畴,所有组成「我」的五蕴:色蕴 (r³pa)及心的四蕴,即识蕴 (viññ±ºa)、想蕴 (saññ±)、受蕴 (vedan±) 和行蕴 (saªkh±ra)。所有四个念住只能基于感受来修习。这是因为,除非有所感知 (vedan±),否则贪爱和瞋恚 (abhijjh±-domanassa½)不会生起。只有感受愉悦时,贪爱才会生起;只有感受不愉悦时,瞋恚才会生起。如果你没体验到感受,你连贪爱或瞋恚生起时都不会知道,你是去除不了他们的。
观呼吸¾n±p±napabba½
在探索色身 (k±ya) 的范畴方面,第一节是谈入出息¾n±p±na。
Idha, bhikkhave, bhikkhu araññagato v± rukkham³lagato v± suññ±g±ragato v±
一处隐居的地方是需要的---隐僻又无干扰。禅修者前往一处森林 (arañña-gato v±),树下 (rukkha-m³la-gato v±) 或无人居住之处 (suññg±ra-gato v±),像你在这里的禅修小室---任何这三者之一。
Nis²dati pallaªka½ ±bhujitv±, uju½ k±ya½ paºidh±ya
禅修者必须坐下(nis²dati)。Pallaªka½±bhujitv±是「盘腿」。双盘或单盘姿势并非必要。如果能这样,那倒是个能带来较高警觉的姿势;否则任何的盘腿姿势,能舒适地坐上长久些就够好了。上身部分应该竖直: uju½ k±ya½ paºidh±ya。
parimukha½ sati½ upaµµhapetv±
觉知要安住在嘴巴周围,鼻腔的入口处: parimukha½。某些传承将这翻成「在前面」,好似想象把觉知摆在人的面前,但这样就闹双包了。事实上,你必须在嘴巴周围,上嘴唇之上觉知息入和息出,这就是parimukha½。
然后开始用功了:
So sato va assasati, sato va passasati.
以此觉知,他入息; 以此觉知,他出息。
D²gha½ v± assasanto “D²gha½ assas±m²ti” paj±n±ti, d²gha½ v± passasanto “D²gha½ passas±m²ti” paj±n±ti.
入长息 (d²gha) 时,他正确了知(paj±n±ti):「我入长息」。出长息时,他正确了知:「我出长息」。长的入息,和同样地长的出息,都如此了知:因为它是被感觉到,体验到的。
Rassa½ v± assasanto “Rassa½ assas±m²ti” paj±n±ti, rassa½ v± passasanto “Rassa½ passas±m²ti” paj±n±ti.
现在气息变浅,短 (rassa) 了,也是以相同的方式了知。你会看到每一句都表示在此道路上的另一站,新体验。当心静了下来,烦躁减少了,而气息就变短了。它不必像呼吸运动要受到控制,只是观察而已。
Sabbak±yap…
《四念住课程开示集要 第三天》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