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念住课程开示集要 第三天▪P2

  ..续本文上一页aµisa½ved² assasiss±m²”ti sikkhati; “sabbak±yapaµisa½ved² passasiss±m²”ti sikkhati.

  现在他训练自己:「我当感受全身(sabbak±yapaµisa½ved²),而入息;我当感受全身,而出息」。现在是用sikkhati,「学习,训练」这个字,代替paj±n±ti正确了知。作为一位禅修者,在呼吸上用功一两天之后,你已经在这区域体验到感受了。然后两者都练习,你就到达通体都觉知到感受的阶段---sabba-k±ya。起初它很粗重,坚硬,紧绷,但当你持续耐心地,坚持地,保持平等心地去体验每个感受,整个身体就融化成微细的波动,那么你就达到了完全消融bhaªga的阶段。从自然的呼吸开始,你学习到达一口气就能感知全身的重要阶段: 当你呼气时从头到脚,当你吸气时从脚到头。

  没有实修就会产生迷惑。其他的传承把这些字解释为「呼吸的主体」,仿佛从开始、中间、结尾,以及全部的呼吸都被感觉到。当然,当氧气跟着呼吸进入血管,它就从头顶到脚趾移动,而感受也就跟随着血液流动。它可以这样的解释,但我们是在修习观身念住k±y±nupassan±。全身必定要被感觉到,这个才是禅修者所体验到的东西。

  当消融bhaªga 尾随所有的不愉悦的感受而来临时,心的癖性是以贪爱及执取来反应。这是个危险(±d²nava),恐怖(bhaya)的处境。对不愉悦的感受停止产生瞋恚,要比对愉悦的感受停止产生贪爱来得容易。但这个贪爱是瞋恚之母,而内观的修习是vineyya loke abhijjh±-domanassa½---无贪爱或瞋恚。你要持续不断地了知愉悦的感受也是无常的,只是极微的波动,泡沫,生起又灭去。有着这样的智慧,不净染污就会被去除,寜静、轻安的状态就会到来。

  “Passambhaya½ k±yasaªkh±ra½ assasiss±m²”ti sikkhati,

  “Passambhaya½ k±yasaªkh±ra½ passasiss±m²”ti sikkhati

  现在身体的行动 (k±yasaªkh±ra) 寂止了 (passambhaya½),他训练自己入息出息。再次用到sikkhati训练这个字,因为藉学习及练习这个状态已达到了。在一个小时的坚定精勤的禅坐,姿势不能变动,起初很挣扎,现在变得很自然了。身体不动了,因为全身都没有不愉悦的感受了。呼吸成了唯一的活动。这也是k±ya-saªkh±ra身体行动或活动的一种。当心训练成安静和寂止时,呼吸也变得越短,越静,越微细,直到它仿佛一个回转就进来了,而且有时好像停止了。它这么的微弱。此处也有执着的危险,以为这就是最终的阶段了。

  现在佛陀以木匠做例子。好比木匠在车削及切割木头,来做家俱的脚。他使用车床。车床的长拉锯比短拉锯切出更深的口。他或其徒儿正确了知 (paj±n±ti)长拉锯或是短拉锯; 同样地,禅修者正确了知 (paj±n±ti) 息长或息短。

  在这例子中,车床在接触点上切割。同样地,禅修者的注意力要保持在气息接触的地方。你不应该跟随气息深入到里面,或出去到大气中。你觉知着这个部位,并且也感觉整个气息的吸进或呼出。

  Iti ajjhatta½ v± k±ye k±y±nupass² viharati, bahiddh± v± k±ye k±y±nupass²

  viharati, ajjhattabahiddh± v± k±ye k±y±nupass² viharati.

  在下一个重要的状态中,藉呼吸之助而感知身体内在,ajjhatta½。然后也感知外在,bahiddh±,在身体的表面,并且最后同时内在与外在。

  这些都是佛陀的教说。有些圣典的注释或附注对这些教说有所著墨,有的在佛入灭后一千至一千五百年间,有的甚至是很近期。这些著作为佛陀的教说做了很好的阐述,也将那时候整个社会的生活面貌,举凡政治,社会,教育,和经济等方面,做了描绘。然而他们有一些诠释,我们的禅修传承不能接受。例如,有一个注释把ajjhatta½解释为禅修者的身体---这个可以接受---但把bahiddh±当做是别人的身体,甚至没人在。它解释说,禅修者可以就只想有某个人在,而且众生如何同样地入息出息。这点我们不同意,因为这是想象,但在本传承的内观vipassan±或随观anupassan±是要在你身体内 (k±ye) 观察。因此对我们而言,bahiddh±是身体的表面,但仍在它的架构内。

  Ajjhatta-bahiddh±也可以与五个感官关系上来理解。当外境与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表面接触时,它是在身体的架构内,但在身体的表面被感知的。甚至心也是在身体的架构内,虽然它的所缘可能在外。经中并没要你去开始想有某个人或看见某人。

  接下来的几个句子在每节中都出现。它们描述内观的实际修行,应该非常小心正确地加以了解。

  Samudayadhamm±nupass² v± k±yasmi½ viharati, vayadhamm±nupass² v± k±yasmi½ viharati, samudayavayadhamm±nupass² v± k±yasmi½ viharati…

  Samudaya-dhamm±nupass²:法,实相,或生起(samudaya)的真相是在身体内被观察的。然后灭去(vaya) 的真相被观察了。粗重的感受生起,好似驻留了一阵,然后灭去。生起和灭去分别地被看到。然后在完全消融bhaªga的阶段,感受是一种波动,以极快的速度生起和灭去。生起Samudaya和灭去vaya同时被经验到,没有间隔。照清净道论Visuddhimagga所言,第一个重要的站叫生灭udayabbaya。禅修者必定要好好的了解这个及下一阶段的消融bhaªga。

  …”athi k±yo”ti v± panassa sati paccupaµµhit± hoti.

  现在他已建立觉知:「这是身体」(“atthi k±yo”ti)。在这个阶段,身体体验成「无我」,「无我所」,而只是身体,只是一团的波动,泡沫,微波。它只是,次原子微粒kal±pas的聚合,生起又灭去。没有好壊,美丑,黄白。起初,「无我」anatt±是智力上或情感上,基于某人的教说而接受的。实际的体验是从无常anicca开始,因为每个愉悦的感受都会转变成不愉悦的。执取的危险被体认到了。它就是苦dukkha,因为它原本的特质就是变化。然后无我anatt±被理解了:感觉到的身体就只是次原子微粒的生起和灭去,那么对身体的执取就自动消失了。当觉知sati,时时刻刻建立在实相上时,这就是很高的境界。

  再继续下去:

  Y±vadeva ñ±ºamatt±ya paµissatimatt±ya…

  Matta的意思是「只有」。只有智慧,只有了知,只有观照。修行到了这样的境界(y±vadeva),没有智者,没有一个人知道或体验的境界。在另一个印度传统中,称之为kevala-ñ±ºa kevala-dassana,「只有了知,只有观照」。

  在佛陀时代,有一位非常老的隐士住在一个叫Sup±rapatta½,现今孟买附近的地方。修到了八禅定之后,他觉得自己已完全觉悟了。有位祝福者纠正并告诉他说,有一位佛出现在舍卫城,能教他真正觉悟的修法。听到这话他兴奋得很,就一路的前往北印度的舍卫城。到达了精舍,他发现佛陀已出去托钵了,所以他就直接进城。他看到佛陀正走下一条街,也立刻知道这就是佛陀。他就在斯时斯地请教成就阿罗汉的方法。佛陀告诉他等个把钟头到精舍教,但他坚持: 就在这个时辰内,他可能死去,或者佛陀可能死去,也有可能他会退失目前对佛陀的极大信心。现在三者具足,就是最好的时刻。佛陀察看了一下,也确认他很快就会死亡,的确是要立刻传法。于是他就在路边对这位已很成熟的隐士说了几句话:Diµµhe diµµhamatta½ bhavissati…「看就只是看,听就只是听,嗅就只是嗅,尝就只是尝,触就只是触,认知就只是认知」…viññ±te viññ±tamatta½ bhavissati。

  这就够了。在只是了知的阶段,认知的是什么,或认知人的身份是无关紧要的。只是了知而已。随之而来的涅槃浸润,那是无所可攀,无所可立的境界(anissito)。

  …anis…

《四念住课程开示集要 第三天》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