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sito ca viharati, na ca kiñci loke up±diyati
这整个身与心范畴(loka)被超越了,没有任何世界或宇宙可以攀附(up±tiyati)。浸润多久,只几分钟或数小时,端视那人的能力及其过去的修持而定。在涅槃之中,人如死亡:感官全都停止,然而在其内心是非常清明,非常警觉,非常觉醒的。当他又恢复再次在感官世界运作时,他就是一个已完全解脱的人,因为无所贪爱,也不再有执取。这样的人不会在整个宇宙中有所执取,亦不被任何东西所攀附。这就是该境界所描述的情形。
禅修者因此而修习。已在修习的人就能理解这些文句中每个字的意义,但仅止于智力上的理解是无济于事的。实际的理解来自于体验。
姿势节Iriy±pathapabba½
Iriy±patha 是身体的姿势。
Gacchanto v± “gacch±m²”ti paj±n±ti, thito v± “µhitomh²” ti paj±n±ti, nisinno v± “nisinnomh²”ti paj±n±ti, say±no v± “say±nomh²”ti paj±n±ti.
当在走路时(gacchanto),禅修者清楚了知「我正在走路」(gacch±mi). 同样地,不论是站着(µhito),坐着(nisinno),或躺着(say±no) 禅修者都清楚了知。这只是开始而已。在接下来的句子里,在任何姿势(yath± yath± panihito) 中清楚了知的并非「我」而只是「身体」。
Yath± yath± v± panassa k±yo paºihito hoti, tath± tath± na½ paj±n±ti.
然后重复着相同的句子,身体的内在,外在,及内在外在同时观察。观察生起,然后观察灭去,然后两者同时观察。事实上所观察到的生起和灭去就是感受,因为sampaj±ñña,时时彻知无常一定要在每一节都出现。接着是觉知到「这是身体」,而它并非「我」。这是以智慧来建立的。随之就只是了知和觉照,不再有任何执着。无物可以执取。
Iti ajjhatta½ v± k±ye k±y±nupass² viharati…”atthi kayo”ti…na ca kiñci loke up±diyati.
²
时时彻知无常节Sampaj±napabba½
…Abhikkante paµikkante sampaj±na-k±r² hoti. ¾lokite vilokite…samiñjitepas±rite…saªgh±µi-patta-c²vara-dh±raºe…asite p²te kh±yites±yite…ucc±ra-pass±va-kamme…gate µhite nisinne sutte j±garite bh±site tuºh²-bh±ve sampaj±na-k±r² hoti.
「来回行走时,看着正前方或侧面时,弯下身体或伸展身体时,搭衣持钵时,在吃、喝、咀嚼时,大小便利时,行走、站立、坐卧、醒觉、说话或沈默时」---不论是什么活动,都要时时彻知无常(sampaj±na-k±r²-hoti)。
然后就重复着相同的阶段:
Iti ajjhatta½ v± k±ye k±y±nupass² viharati…“atthi kayo” ti…na ca kiñci loke up±diyati.
我们已经看到时时彻知无常sampajañña,必须随时随地呈现。佛陀时常被问到觉知sati。每次他的答复都包含sampajañña:
k±ye k±y±nupass² viharati ±t±p² sampaj±no satim±
vedan±su vedan±nupass² viharati ±t±p² sampaj±no satim±
citte citt±nupass² viharati ±t±p² sampaj±no satim±
dhammesu dhamm±nupass² viharati ±t±p² sampaj±no satim±
少了sampajañña, 觉知就只是马戏团女孩的觉知。如果没有生起和灭去的觉知,它就到不了解脱。
当他被问及sampajañña自身时,佛陀经常以这两个之一的解释来回答。
一个解释是,以智慧来观察三事:vedan± (感受),saññ± (认知) 和vitakka (寻,感官对象---如在耳根的声音) 的生、住和灭。这些对象也叫做诸法dhamm±,而且它们跟着感受迁流---vedan± samosaraº± sabbe dhamm± (感受伴随诸法而生)。再次的,生起灭去在sampajañña中是很重要的。
本经的这个段落是另一个解释:时时彻知无常sampajañña,涵盖了每一个活动。其意义是要有持续性。
为了说明这点,佛陀在另一则开示中说:
Yato ca bhikkhu ±t±p², sampajañña½ na riñcati;
tato so vedan± sabb± parij±n±ti paº¹ito.
So vedan± pariññ±ya diµµhe dhamme an±savo,
k±yassa bhed± Dhammaµµho, saªkhya½ nopeti vedag³.
当禅修者精勤地修行,
没有片刻忘失彻知无常,
这样的智者完全了知所有的感受。
于完全了知之后,他摆脱了所有的不净染污。
在他的身体毁灭时,这样的人,已安住于正法,已完全了知感受,超越攀缘
的世界而达到殊胜的境界。
阿罗汉,已了知了从最粗重到最微细的整个感受的范畴,死后不再回到这个生起又灭去的领域。因此,sampajañña在佛陀的教导中是很重要的。如果你不了解它,就可能会走偏了方向。
有时文字的翻译造成一些麻烦。我们不谴责其他的派别,但我们应该了解自己在做什么。有时sampajañña时时彻知无常误译成「清楚的理解」。理解什么?它粗枝大叶的意思是: 有人在走路时,理解一只脚的抬起、移动、踩下,然后是另一只脚,诸如此类的。事实上佛陀是要你感觉感受的生、住、灭。如果缺少了知感受,整个教导就被污染了。
因此时时彻知无常必须在每个场合延绵不断。甚至睡觉时也不缺它。当学员开始修习时,他们被告知在深睡时无法做得到,只要在醒时保持觉知就好,但在高阶的禅修中,完全没有正常的睡眠。虽然也有充分的休息,但内在却时时彻知无常,觉知着感受的生起和灭去,无常。在课程中,有时会有学员开始经历这种体验,来报告说他们睡得很少或没睡,但仍觉得精神饱满。他们有sampajañña时时彻知无常。
在每一节中一再重复某些字句,就表明这个sampajañña的重要性。¾t±p² sampaj±no satim±精勤、觉知、时时彻知无常,适用于观身(k±ya),观感受(vedan±),观心 (citta) 和观诸法 (dhamm±) : sampajañña都要现前。同样地,在经中处处适用的sumdaya- 生起,vaya- 灭去,和samudaya-vaya-dhamm±nupass²同时生起灭去的现象,也都要与sampajañña 和感受并行。例如,在缅甸高原上有很多大塔,有四个阶梯分由东、西、南和北通往。同样地,你可以从身k±ya,受vedan±,心citta或法 dhamm±开始,但当你进入回廊时,它们都交融在感受vedan±里,而到达一样的涅槃nibb±na圣殿。你从任何一个阶梯开始爬,都涉及感受和时时彻知无常:如果你有时时彻知无常,你就一步一步地前进迈向最终的目标。
好好利用时间。你得自已努力,没人能替你用功。理论知识Pariyatti 会给你适当的指引和启发,但利益却来自你自己的努力。你在实践paµipatti 和洞见paµivedhana上的修习,是要去穿破无明的帐幕,并到达身心和心所的究竟实相,而体验涅槃。要善用这次的机会和这里的设备。为你自身的好处及利益,要好好利用这个美妙的正法,来解脱生命中的痛苦及束缚。愿你们都享有真正的安详,和谐与快乐。
愿一切众生快乐。
《四念住课程开示集要 第三天》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