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念住課程開示集要 第叁天▪P3

  ..續本文上一頁sito ca viharati, na ca kiñci loke up±diyati

  這整個身與心範疇(loka)被超越了,沒有任何世界或宇宙可以攀附(up±tiyati)。浸潤多久,只幾分鍾或數小時,端視那人的能力及其過去的修持而定。在涅槃之中,人如死亡:感官全都停止,然而在其內心是非常清明,非常警覺,非常覺醒的。當他又恢複再次在感官世界運作時,他就是一個已完全解脫的人,因爲無所貪愛,也不再有執取。這樣的人不會在整個宇宙中有所執取,亦不被任何東西所攀附。這就是該境界所描述的情形。

  禅修者因此而修習。已在修習的人就能理解這些文句中每個字的意義,但僅止于智力上的理解是無濟于事的。實際的理解來自于體驗。

  姿勢節Iriy±pathapabba½

  Iriy±patha 是身體的姿勢。

  Gacchanto v± “gacch±m²”ti paj±n±ti, thito v± “µhitomh²” ti paj±n±ti, nisinno v± “nisinnomh²”ti paj±n±ti, say±no v± “say±nomh²”ti paj±n±ti.

  當在走路時(gacchanto),禅修者清楚了知「我正在走路」(gacch±mi). 同樣地,不論是站著(µhito),坐著(nisinno),或躺著(say±no) 禅修者都清楚了知。這只是開始而已。在接下來的句子裏,在任何姿勢(yath± yath± panihito) 中清楚了知的並非「我」而只是「身體」。

  Yath± yath± v± panassa k±yo paºihito hoti, tath± tath± na½ paj±n±ti.

  然後重複著相同的句子,身體的內在,外在,及內在外在同時觀察。觀察生起,然後觀察滅去,然後兩者同時觀察。事實上所觀察到的生起和滅去就是感受,因爲sampaj±ñña,時時徹知無常一定要在每一節都出現。接著是覺知到「這是身體」,而它並非「我」。這是以智慧來建立的。隨之就只是了知和覺照,不再有任何執著。無物可以執取。

  Iti ajjhatta½ v± k±ye k±y±nupass² viharati…”atthi kayo”ti…na ca kiñci loke up±diyati.

  ²

  時時徹知無常節Sampaj±napabba½

  …Abhikkante paµikkante sampaj±na-k±r² hoti. ¾lokite vilokite…samiñjitepas±rite…saªgh±µi-patta-c²vara-dh±raºe…asite p²te kh±yites±yite…ucc±ra-pass±va-kamme…gate µhite nisinne sutte j±garite bh±site tuºh²-bh±ve sampaj±na-k±r² hoti.

  「來回行走時,看著正前方或側面時,彎下身體或伸展身體時,搭衣持缽時,在吃、喝、咀嚼時,大小便利時,行走、站立、坐臥、醒覺、說話或沈默時」---不論是什麼活動,都要時時徹知無常(sampaj±na-k±r²-hoti)。

  然後就重複著相同的階段:

  Iti ajjhatta½ v± k±ye k±y±nupass² viharati…“atthi kayo” ti…na ca kiñci loke up±diyati.

  我們已經看到時時徹知無常sampajañña,必須隨時隨地呈現。佛陀時常被問到覺知sati。每次他的答複都包含sampajañña:

  k±ye k±y±nupass² viharati ±t±p² sampaj±no satim±

  vedan±su vedan±nupass² viharati ±t±p² sampaj±no satim±

  citte citt±nupass² viharati ±t±p² sampaj±no satim±

  dhammesu dhamm±nupass² viharati ±t±p² sampaj±no satim±

  少了sampajañña, 覺知就只是馬戲團女孩的覺知。如果沒有生起和滅去的覺知,它就到不了解脫。

  當他被問及sampajañña自身時,佛陀經常以這兩個之一的解釋來回答。

  一個解釋是,以智慧來觀察叁事:vedan± (感受),saññ± (認知) 和vitakka (尋,感官對象---如在耳根的聲音) 的生、住和滅。這些對象也叫做諸法dhamm±,而且它們跟著感受遷流---vedan± samosaraº± sabbe dhamm± (感受伴隨諸法而生)。再次的,生起滅去在sampajañña中是很重要的。

  本經的這個段落是另一個解釋:時時徹知無常sampajañña,涵蓋了每一個活動。其意義是要有持續性。

  爲了說明這點,佛陀在另一則開示中說:

  Yato ca bhikkhu ±t±p², sampajañña½ na riñcati;

  tato so vedan± sabb± parij±n±ti paº¹ito.

  So vedan± pariññ±ya diµµhe dhamme an±savo,

  k±yassa bhed± Dhammaµµho, saªkhya½ nopeti vedag³.

  當禅修者精勤地修行,

  沒有片刻忘失徹知無常,

  這樣的智者完全了知所有的感受。

  于完全了知之後,他擺脫了所有的不淨染汙。

  在他的身體毀滅時,這樣的人,已安住于正法,已完全了知感受,超越攀緣

  的世界而達到殊勝的境界。

  阿羅漢,已了知了從最粗重到最微細的整個感受的範疇,死後不再回到這個生起又滅去的領域。因此,sampajañña在佛陀的教導中是很重要的。如果你不了解它,就可能會走偏了方向。

  有時文字的翻譯造成一些麻煩。我們不譴責其他的派別,但我們應該了解自己在做什麼。有時sampajañña時時徹知無常誤譯成「清楚的理解」。理解什麼?它粗枝大葉的意思是: 有人在走路時,理解一只腳的擡起、移動、踩下,然後是另一只腳,諸如此類的。事實上佛陀是要你感覺感受的生、住、滅。如果缺少了知感受,整個教導就被汙染了。

  因此時時徹知無常必須在每個場合延綿不斷。甚至睡覺時也不缺它。當學員開始修習時,他們被告知在深睡時無法做得到,只要在醒時保持覺知就好,但在高階的禅修中,完全沒有正常的睡眠。雖然也有充分的休息,但內在卻時時徹知無常,覺知著感受的生起和滅去,無常。在課程中,有時會有學員開始經曆這種體驗,來報告說他們睡得很少或沒睡,但仍覺得精神飽滿。他們有sampajañña時時徹知無常。

  在每一節中一再重複某些字句,就表明這個sampajañña的重要性。¾t±p² sampaj±no satim±精勤、覺知、時時徹知無常,適用于觀身(k±ya),觀感受(vedan±),觀心 (citta) 和觀諸法 (dhamm±) : sampajañña都要現前。同樣地,在經中處處適用的sumdaya- 生起,vaya- 滅去,和samudaya-vaya-dhamm±nupass²同時生起滅去的現象,也都要與sampajañña 和感受並行。例如,在緬甸高原上有很多大塔,有四個階梯分由東、西、南和北通往。同樣地,你可以從身k±ya,受vedan±,心citta或法 dhamm±開始,但當你進入回廊時,它們都交融在感受vedan±裏,而到達一樣的涅槃nibb±na聖殿。你從任何一個階梯開始爬,都涉及感受和時時徹知無常:如果你有時時徹知無常,你就一步一步地前進邁向最終的目標。

  好好利用時間。你得自已努力,沒人能替你用功。理論知識Pariyatti 會給你適當的指引和啓發,但利益卻來自你自己的努力。你在實踐paµipatti 和洞見paµivedhana上的修習,是要去穿破無明的帳幕,並到達身心和心所的究竟實相,而體驗涅槃。要善用這次的機會和這裏的設備。爲你自身的好處及利益,要好好利用這個美妙的正法,來解脫生命中的痛苦及束縛。願你們都享有真正的安詳,和諧與快樂。

  願一切衆生快樂。

  

  

《四念住課程開示集要 第叁天》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