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念住課程開示集要 第四天

  第四天

  四念住課程的第四天結束了。我們繼續誦讀經文,並設法了解它與實修的關系。

  我們還在k±y±nupassan±身念住。你可以從k±y±nupassan±身念住, vedan±nupassan±受念住, citt±nupassan±心念住,或 dhamm±nupassan±法念住,四個領域中的任何一個,也可以從身念住的任何一節開始。但當你進行下去時,它們就交融在一起了。你必須到達某些重要的站(階段)。你必須感覺身體的內在 (ajjhatta½) 和外在 (bahiddh±),然後同時內在外在(ajjhatta-bahiddh±)一起。你必須感覺生起和滅去(samudaya-dhamm±nupass² viharti, vaya-dhamm±nupass² viharati),然後兩者同時 (samudaya-vaya-dhamm±nupass² viharati)。在消融bhaªga階段,你必須要感知身體就像一團的波動,以極快的速度生起和滅去。然後你到達感知身體就只是身體 (“atthi k±yo”ti),感受就只是感受,心就只是心,諸法就只是諸法的階段。不跟它認同。然後就是只有覺照(paµissati-matt±ya) 及只有了知 (ñ±ºa-matt±ya) 而無任何評價或反應的階段。

  當你前進並安住于修行時,假如你不再貪愛和瞋恚 [身心] 世間的任何事物的話 (vineyya loke abhijjh±-domanassa½),根深的業習saªkh±ras (習性反應) 會浮現到表面而被去除,。

  在另一則開示中,佛陀舉例說明:

  Sabba kamma jahassa bhikkhuno,

  Dhunam±nassa pure kata½ rajam

  不再造作新業的禅修者,

  過去的不淨煩惱浮現時,便會被清除掉

  當禅修者停止造所有的業習kamma saªkh±ras,(即是,新的業或習性反應),舊有的不淨染汙---pure kata½ raja½---就會被清除。Dhunam±nassa 的意思是梳理棉花,理出每根纖維,清除所有的疙瘩和髒物。一旦你沒造新業習時,這情況就可能發生在任何階段,但非常根深的不淨染汙,只有在消融bhaªga 之後才會浮現。如果你繼續造業,你就不斷繁衍舊有的庫存。只要你克製不造任何新的習性反應,而保持平等心,一層一層的業習就會被清除掉。

  正法非常仁慈。起初會導致你下生痛苦惡道的非常粗重的業習saªkh±ras,會浮出表面並被去除。你從中解脫了。

  uppajjitv± nirujjhanti, tesa½ v³pasamo sukho

  已經生起的,當它們被熄滅時

  它們的根除帶來了快樂

  當所有會導致你下生惡道的業習saªkh±ras都沒了,心就會變得完全的平衡---能勝任超越身心的範疇而得初見涅槃。

  這可能是幾個剎那,幾秒或幾分鍾,但再回到了身心世界時,禅修者的行爲模式已判若兩人。會下生惡道的習性反應已不再生。種姓已變---gotrabh³。Anariyo凡夫變成了須陀洹sot±panna,聖者ariyo。現今「雅利安,aryan」這個詞已失去其意義了,而只是用來表示某一個民族。在佛陀時代,ariyo表示聖者,一位體驗過涅槃的人。Sot±panna意思是一位已入流sota的人。最多再七生中,這種人必定會繼續修行而成就阿羅漢。在世上沒有什麼力量能阻擋得住這個過程。

  修行以同樣的方式繼續下去:±t±p² sampaj±no satim±精勤、覺知、時時徹知無常。更加深層的業習saªkh±ra (習性反應)浮到表面上來又消去(uppajjitv± nirujjhanti),然後導致更深的涅槃體驗。禅修者再回到生起和滅去的領域,而全然是個不一樣的人,斯陀含sakad±g±m²的境界達到了。在欲界至多只再有一世。然後再修行,±t±p² sampaj±no satim±精勤、覺知、時時徹知無常。更細致的,但仍舊會産生痛苦新生命的不淨染汙,現在被這個平等心去除了,而且浸潤到了更深的涅槃。阿那含An±g±m²的境界體現了。現在唯一的一世不是在欲界,而是在非常高的梵天界Br±hmic。當禅修者繼續下去,最細致的業習saªkh±ras ---仍會産生一世的痛苦,因爲他們還是在生死輪回中---被拔除了,于是阿羅漢的涅槃體驗到了,完全的解脫。這種證悟可能發生在今生今世或在來世,但所修習的都一樣:±t±p² sampaj±no satim±精勤、覺知、時時徹知無常。

  Satim±具有覺知。Sampaj±no具有智慧paññ±,生起和滅去,直接體驗身體感受的智慧。光是身體不足以感覺感受,故必有心牽涉其中,但感覺之所在則在身上。佛陀舉例說明: 就像空中生起了不同的風---暖的或冷的,強的或弱的,有塵或無塵的---在身上也一樣有各種的感受生起和滅去。

  在另一個開示中,佛說:

  Yato ca bhikkhu ±t±p² sampajañña½ na riñcati,

  tato so vedan± sabb± parij±n±ti paº¹ito.

  精勤修行,不忘失時時徹知無常,

  禅修者體驗到整個感受的範疇並獲得智慧。

  不論saªkh±ras是粗重的,較微細或最微細的,都會有不同的種類的感受。因此,日以繼夜地保持時時徹知無常,是整個方法的精髓。

  So vedan± pariññ±ya diµµhe dhamme an±savo,

  k±yassa bhed± dhammaµµho saªkhya½ nopeti vedag³.

  「超越了整個感受的範疇時,就了知了正法。這樣的人,已無不淨染汙(an±sav±),完全安住于正法 (dhammaµµho),圓滿地知曉整個感受的範疇(vedagu),死後 (k±yassa bhed±)不再回到感受的世界」。

  這摘要了整個解脫的正道。它是藉由時時徹知無常sampajañña,生滅智,並對感受保持平等心來成就。¾t±p²,精勤用功,和satim±覺知。當它只是馬戲團女孩的覺知時,是解脫不了的,因爲時時徹知無常sampaj±ñña 是至關重要的。

  沒有必要逐一地看k±y±nupassan±身念住的每一節,因爲每一節本身是完整的,只有開頭不一樣。你可以從任何一節開始,而達到相同的階段及最終的究竟目標。我們從觀息法¾n±p±na開始,之後轉到受念住vedan±nupassan±。無論在每個階段,時時徹知無常sampajañña 是必須的。身念住的第二與第叁節總是需要的。我們是以坐姿來修行,但一天中有時還是需要用其他的姿勢。第二節包含了所有的四種身體姿勢(行、住、坐、臥),但不論是什麼姿態或姿勢,它都牽涉到±t±p² sampaj±no satim±精勤、覺知、時時徹知無常。然後第叁節牽涉的是,在身體的每個活動中皆要有不間斷的時時徹知無常。這是必要的,因爲sampajañña總要現前。因此,關于身體活動的前叁節都要在我們的修習中繼續,但並非身念住的每一節都需要。

  思惟不淨節Paµik³lamanasik±rapabba½

  Paµik³la之意是「不淨」。Manasik±ra之意是「思惟」或「冥想」。它本身不會帶你到達最終的目標。佛陀教導直接的體驗,不光靠想象或智力推理。然而在一些情況下,當心非常遲鈍或焦躁不安時,連呼吸都無法觀,就甭提以平等心來感覺感受了。大部分這些人對身體有很強的執著,並且耽溺在性愛中,過份迷戀身體的外在美感。他們不會想去了解正法,更無能修習正法,故這種不淨思惟最起碼用來稍許平衡他們的心。他們被教導開始正確地思惟: 這身體是什麼?

  imameva k±ya½ uddha½ p±datal± adho kesamatthhak± tacapariyanta½ p³ra½ n±nappak±rassa asucino paccavekkhati…

  自腳底而上,頭發而下,皮膚所覆蓋的整個身體都思惟過 (paccavekkhati) 其中的種種(n±nappak±rassa) 不淨 (asucino)。它也是醜陋不堪的。它包含頭發膚毛,…

《四念住課程開示集要 第四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