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念住課程開示集要 第五天

  第五天

  四念住課程的第五天結束了。我們已經研讀完身念住k±y±nupassan±的部分。

  如無受念住vedan±nupassan±,則身念住不完整,因爲隨觀anupassan±的意思是持續地體驗實相,亦即感覺身體之意。事實上感受vedan±是四個念住的中心。心和心的內涵也必定要被感覺的。如無感覺,則修習只是智力的遊戲而已。本傳承著重感受vedan±,因爲它讓我們對無常 (anicca),生起和滅去(samudaya, vaya) 有明確的理解。這種在感受層面的理解是至關重要的,因爲少了它,就沒有時時徹知無常sampajañña。沒有時時徹知無常,則沒有智慧paññ±。沒有智慧,就沒有內觀。沒有內觀,就沒有四念住,也沒有解脫。

  采用任何的專注對象都可以獲得深定sam±dhi。比方說,在入出息節的第一段的入息和出息,就可以用來達到初禅 (jh±na ) 的深入專注,然後到更深專注的二禅,再來叁禅,接著四禅。很有可能在覺知氣息的同時,也能感覺到感受; 但缺少了生起和滅去的體會,它就不是內觀。然後從第五到第八禅就不再考慮身體了,只以意識,用想象來修練。

  在覺悟前,佛陀已從阿羅羅伽羅摩 (¾l±ra K±l±ma) 和優陀羅羅摩子 (Uddaka R±maputta) 那裏,學會了第七和第八禅定,而且必定得到了不少的淨化。然而他仍發覺內在還有深植的不淨染汙,他稱之爲隨眠煩惱anusaya kilesa。Saya是睡眠的意思。Anu表示它們生生世世跟隨著心。就像休火山,可能隨時爆發,而其中之一,總是在臨終時出現。其余的就隨著到下一生去。基于這個理由,雖然他已圓滿修習了八禅,他卻不接受自己已經解脫。

  身體的折磨也沒有産生成果。他繼續探索。從呼吸上他開始觀察到感受,並由此他獲得對生滅的了知。解脫之鑰被發現了。他從前所修習的禅定,現在被加入了內觀,時時徹知無常sampajañña。之前,它們被稱做是世間定lokiya jh±nas,因爲它們仍就會導致新生命而在叁界世間輪回。現在它們被稱爲出世間定lokuttara jh±nas,因爲藉由生滅的體驗,它們超越了世間,帶來涅槃的果實。這是佛陀對人類的貢獻,而它的的體現就是經由感受,這就是感受如此重要的理由。

  觀受念住Vedan±nupassan±

  Vedan±su vedan±nupass² viharati 就感受觀察感受

  要如何就感受觀察感受呢?這不牽扯想象。並非禅修者從外面來檢視他/她的感覺。沒人站在外頭。你一定要有直接的體驗。同樣的情況適用于身k±ya,心citta,和法dhamm±。這個觀察必定不能將觀察者和被觀察的對象分離,或是想象有個外在的檢查者。

  …sukha½ v± vedana½ vedayam±no“sukha½ vedana½ veday±m²”ti paj±n±ti…

  在經曆愉悅的感受時 (sukha½ vedana½ veday±m±no),禅修者了知正經曆愉悅的感受。

  …dukkha½ v± vedana½ vedayam±no “dukkha½ vedana½ veday±m²”ti paj±n±ti; adukkhamasukha½ v± vedana½ vedayam±no “adukkamasukha½ vedana½ veday±m²”ti paj±n±ti.

  同樣的狀況適用在不愉悅的感受 (dukkha vedan±),諸如疼痛,和中性的感受(adukkhamasukha vedan±),即是不苦不樂。樂 (sukha) 和苦 (dukkha)這些字指的是身體上的感覺。至于心理上的愉悅或不愉悅的感覺,佛陀用喜somanassa 和憂domanassa。因此樂受和苦受指的是身體上的感受。身體本身是不能感覺到它們的,它們要由部分的心去感覺;但身體是感覺的基地。

  S±misa½ v± sukha½ vedana½ vedayam±no “s±misa½ sukha½ vedana½ veday±m²”ti paj±n±ti; nir±misa½ v± suka½ vedana½ vedayam±no “nir±misa½ sukha½ vedana½ veday±m²”ti paj±n±ti.

  有愉悅的感受時,正確了知有執著 (s±misa)或沒有執著(nir±misa)。在今天的印度nir±misa是指素食的,而s±misa是指非素食的食物。在此處的意思是純淨的或不淨的。由正確的內觀修習而産生了愉悅的感受,如果觀察而不生貪愛或執著,就會導致純淨。相同的愉悅感受,或許是涉及某種的感官欲樂,如果以貪愛和執著來對應,更想設法來增長它,那就是不善並會導致不淨。它趨向痛苦的輪回。在這個意義上,一個愉悅的感受可能是純淨或不淨的。

  對于有執著(s±misa)的感受,就只是加以觀察,如此習性反應減弱而停止。對于沒有執著(nir±misa)的感受,以平等心對之,並不起習性反應,也只是加以觀察。那麼依據法則,這種客觀觀察的能力自然地會增長。你什麼都不用做。Paj±n±ti就是依據智慧,只是觀察。

  S±misa½ v± dukkha½ vedana½… nir±misa½ v± dukkha½ vedana½… paj±n±ti.

  S±misa½ v± adukkhamasukha½ vedana½… nir±misa½ v± adukkhamasukha½ vedana½ vedayam±no “nir±misa½ adukkhamasukha½ vedana½ veday±m²”ti paj±n±ti.

  同樣地,不愉悅的感受的體驗是純淨或不淨,端視有否習性反應而定。它也只是觀察,如實的了知與接受。中性(adukkhamasukha)的感受以同樣的方式了知。

  Iti ajjhatta½ v± vedan±su vedan±nupass² viharati, bahiddh± v± vedan±su vedan±nupass² viharati, ajjhattabahiddh± v± vedan±su vedan±nupass² viharati.

  就像在每一節裏,相同的階段跟隨而來。感受在身體內,和身體的表層被感覺,然後在整個身體的架構同時被感覺。

  有其他的傳承將ajjhatta½解釋成在自己身上的感覺,bahiddh±是在其他人的身上感覺,而ajjhatta-bahiddh±則是在兩者間交替的感覺。就如之前所說,我們的傳承並不接受這個說法。不論在森林、樹下、或單人小室,禅修者都單獨用功。但爭論說,當比丘托缽時會遇到其他人,就有機會感覺到他人的氣息或感受。然而認真的禅修者的眼睛都是下垂的 (okkhitta-cakkhu),至多他們只能看到人家在走路的腿: 因此這種解釋似乎不合邏輯。當然,在非常高階的觀察中,禅修者也會對他人的感受,以及對周遭的氛圍,和有情無情物體的波動,變得非常的敏感。或許可以這樣去理解,否則以他人的氣息或感受來用功,是不切實際的。因此最好還是將ajjhatta½當做是「內部」而bahiddh±「在自己身體的表層」。

  …samudayadhamm±nupass²… vayadhamm±nupass²… samdayavayadhamm±nupass² v± vedan±su viharati…

  這一站和下一站,每一節都會出現,很重要。禅修者都要逐一地通過。感覺感受的生起,感受的滅去,和感受的生起及即刻滅去。

  … “atthi vedan±”ti v± panassa sati paccupaµµhit± hoti.

  在觀身念住k±y±nupassan±中的“atthi k±yo”ti 「這是身體」的階段,身體變成了只是一團次原子微粒時,沒有評價和判斷:想蘊 s±ññ±不再去認知這個身體是人或動物,是男或是女,美或醜。身體就只是身體,超越了分別。同樣地,感受vedan±現在就只以感受看待,既非愉悅亦非不愉悅。沒有判斷,沒有評價,沒有想蘊。現在所建立的是,感受就只…

《四念住課程開示集要 第五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