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感受的覺知。然後同樣的階段接著來而到達最終的目標。
Y±vadeva ñ±ºamatt±ya paµissatimatt±ya anissito ca viharati, na ca kiñci loke up±diyati.
佛陀給人類的偉大貢獻就是發現感受所扮演的角色。這是兩條路起始的重要交叉點:要麼dukkha-samudaya-g±min² paµipad± (苦集道迹) 是一條痛苦不斷産生的道路,要麼dukkha-nirodha-g±min² patipad±(苦滅道迹) 是一條痛苦完全根除的道路。他發現,每個習性反應,行蘊saªkh±ra,都只由感覺愉悅、不愉悅、或中性的感受産生。只要還有生命在,心無時無刻都在最深處,與周身每個微細粒子的感受起反應。除非感受被體驗到,否則心只能在表層離貪離瞋而已。因爲它只關系到外緣:外界的聲、色、香、觸或味,故錯覺以爲沒有習性反應了。然而你的習性反應的實相被遺漏了,因爲每個外緣跟感官的接觸,必定會在身上産生感受:樂受、苦受、或不苦不樂受。這點被遺漏了。
你必須走入內心的深處去感覺感受,但不可起習性反應。只當你覺知到感受而又對之具平等心時,心的習性模式才能在其根深處改變。有如用鐵槌和鑿子刻石般,根深蒂固的業習 (saªkh±ras)---隨眠煩惱---才會浮現而消失。否則衍生的過程繼續不停。所以,感受vedan±在四念住中扮演著如此重要的角色。
觀心念住Citt±nupassan±
Citte citt±nupass² viharati
禅修者要如何就心觀察心呢?
「就心」(citte) 意指直接的體驗,如同「就身體」和「就感受」一樣。爲了避免對心有所想象,某些事物必須要在心中出現,因爲某些事物出現然後又滅去時,才能以感受來感覺。
sar±ga½ v± citta½“sar±ga½ citta½”ti paj±n±ti, v²tar±ga½ v± citta½ “v²tar±ga½ citta½”ti paj±n±ti.
Sar±ga½是有貪愛 (sa-r±ga) 的意思。當貪愛在心中生起時,只是觀察。當它滅去,心已無貪愛 (v²ta-r±ga½) 時,只是觀察:貪愛生起和滅去。
sadosa½ v± citta½… v²tadosa½ v± citta½ “vitadosa½ citta½”ti paj±n±ti,
samoha½ v± citta½ “samoha½ citta½”ti paj±n±ti, v²tamoha½ v± citta½ “v²tamoha½ citta½”ti paj±n±ti.
心有無瞋恚 (dosa) 的實相被觀察,而當它滅去時,心就無瞋恚。同樣地觀察無明moha (幻想、錯覺、困惑、無知:當它滅去時,心就無無明。
Saªkhitta½ v± citta½… vikkhitta½ v± citta½…
mahaggata½ v± citta½… amahaggata½ v± citta½…
sa-uttara½ v± citta½… anuttara½ v± citta½…
sam±hita½ v± citta½… asam±hita½ v± citta½…
vimutta½ v± citta½… avimutta½ v± citta½ “avimutta½ citta½”ti paj±n±ti.
無論心是否收攝和專注 (saªkhitta) 或是渙散 (vikkhitta) ---就只是觀察和接受。在較深的禅定 (jh±n±s) 中,當心用想象的方式廣大到無限的範圍時,它就稱之爲mahaggata大。不論它是否廣大---就只是觀察。Sa-uttara有上,意謂有更上層的心,或有成熟的空間。Anuttara之意是,無更高層次時:心已達最高境界了。也一樣只是觀察。不論心是否專注在禅定中,就是觀察。不論心是解脫(vimutta)或在束縛中,都只是觀察。
Iti ajjhatta½ v±… bahiddh± v±…ajjhattabahiddh± v± citte citt±nupass² viharati.
相同的站隨著來。從內在和外在來觀察心。再次的,本傳承不接受把bahiddh±當作是別人的心。在高階的淨化中,禅修者會開發出神通力,能讀取他人的心意,但這不是最後一站。
Ajjhatta½內在的心是指在身體的架構內體驗事物的心。當心體驗外在的所緣時則稱之爲外在的心:當它感覺到聲音和耳朵的接觸,形象和眼睛,氣味和鼻子,味道和舌頭,實物和身體,或是一個外引的念頭。然而這整個過程仍舊在身體的架構內進行。心,就是當其所緣在外時,它本身也是在內的。接著體驗到生起滅去,而到達“atthi citta½”ti 「這是心」的境界:它只是識viññ±ºa,不是「我」或「我的」心。覺知于是建立。那麼其中就只有智慧或了知,只有觀察;無所可依或可執持。
“atthi citta½”ti…na ca kiñci loke up±diyati.
內觀的禅修者了解,當只有覺知時識 viññ±ºa 是如何單獨運作的。痛苦的繁衍過程沒有了。回顧佛陀對那位從孟買近郊到舍衛城來見他的老隱士的話。這些話已經足夠了,因爲這位隱士已經修到八種的禅定了:diµµhe diµµhamatta½ bhavissati…「看就只是看」,沒有其他的了,因爲沒有評價或反應。「聽就只是聽,嗅就只是嗅,嘗就只是嘗,觸就只是觸,以及…viññ±te viññ±tamatta½…認知就只是認知」。要達到這個境界需要時間,但必須要達到以體驗涅槃。
修行是爲了了解這個過程。所有的感官都在身上,故身體是中心。眼、耳、鼻、舌、身觸、或意一有了接觸,識viññ±ºa就認知有什麼東西出現。接著想saññ±就對之加以評斷好或壊,然後就産生了愉悅或不愉悅的感受。行Saªkh±ra 就開始反應,而束縛、痛苦就開始了。這些蘊淩駕了識蘊。行蘊變得很強而識蘊很弱。結果痛苦和束縛變成很強烈。這個修行是要使行蘊saªkh±ra 和想蘊saññ±變弱,而增強識蘊viññ±ºa 到只有了知和覺知的階段---y±vadeva ñ±ºamatt±ya paµissati-matt±ya.
在覺悟前,佛陀修完了八種禅定。第八次地定名爲非想非非想定nevasaññ±-n±ññ±yatana:在這定中,無法說想蘊存不存在。雖然它已變得很弱,但還是有,因此佛陀不稱自己是已解脫的人。運用內觀,他開發出出世間定lokuttara jh±n±s,進入涅槃,並提出「第九禅定」,他稱之爲滅受想定saññ±-vedayita-nirodha:在此定中,想蘊及受蘊停止了。只要想蘊還在運作,不論是多微弱,它都會産生習性反應,行蘊saªkh±ra。想蘊必須連根拔除,才能體驗到識就只是識的境界。
觀法念住Dhamm±nupassan±
Dhammesu dhamm±nupassi viharati.
就諸法觀察諸法。
就如同身念住如無受念住的話就不完整一樣,心念住如無法念住就不完整。要感覺到身和心的話,必定要有什麼事物生于其中;否則修行只是想象而已。因此有了某些事物,諸如貪、瞋、或癡生起和滅去時,心才能被體驗到。
心中容納的東西就稱之爲法dhamma。
佛陀所使用的許多詞彙都很難翻譯,因爲在其他的語言中,沒有對等的用語。其中,dhamma是最困難的。它的涵意廣泛…
《四念住課程開示集要 第五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