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念住课程开示集要 第五天

  第五天

  四念住课程的第五天结束了。我们已经研读完身念住k±y±nupassan±的部分。

  如无受念住vedan±nupassan±,则身念住不完整,因为随观anupassan±的意思是持续地体验实相,亦即感觉身体之意。事实上感受vedan±是四个念住的中心。心和心的内涵也必定要被感觉的。如无感觉,则修习只是智力的游戏而已。本传承着重感受vedan±,因为它让我们对无常 (anicca),生起和灭去(samudaya, vaya) 有明确的理解。这种在感受层面的理解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少了它,就没有时时彻知无常sampajañña。没有时时彻知无常,则没有智慧paññ±。没有智慧,就没有内观。没有内观,就没有四念住,也没有解脱。

  采用任何的专注对象都可以获得深定sam±dhi。比方说,在入出息节的第一段的入息和出息,就可以用来达到初禅 (jh±na ) 的深入专注,然后到更深专注的二禅,再来三禅,接着四禅。很有可能在觉知气息的同时,也能感觉到感受; 但缺少了生起和灭去的体会,它就不是内观。然后从第五到第八禅就不再考虑身体了,只以意识,用想象来修练。

  在觉悟前,佛陀已从阿罗罗伽罗摩 (¾l±ra K±l±ma) 和优陀罗罗摩子 (Uddaka R±maputta) 那里,学会了第七和第八禅定,而且必定得到了不少的净化。然而他仍发觉内在还有深植的不净染污,他称之为随眠烦恼anusaya kilesa。Saya是睡眠的意思。Anu表示它们生生世世跟随着心。就像休火山,可能随时爆发,而其中之一,总是在临终时出现。其余的就随着到下一生去。基于这个理由,虽然他已圆满修习了八禅,他却不接受自己已经解脱。

  身体的折磨也没有产生成果。他继续探索。从呼吸上他开始观察到感受,并由此他获得对生灭的了知。解脱之钥被发现了。他从前所修习的禅定,现在被加入了内观,时时彻知无常sampajañña。之前,它们被称做是世间定lokiya jh±nas,因为它们仍就会导致新生命而在三界世间轮回。现在它们被称为出世间定lokuttara jh±nas,因为藉由生灭的体验,它们超越了世间,带来涅槃的果实。这是佛陀对人类的贡献,而它的的体现就是经由感受,这就是感受如此重要的理由。

  观受念住Vedan±nupassan±

  Vedan±su vedan±nupass² viharati 就感受观察感受

  要如何就感受观察感受呢?这不牵扯想象。并非禅修者从外面来检视他/她的感觉。没人站在外头。你一定要有直接的体验。同样的情况适用于身k±ya,心citta,和法dhamm±。这个观察必定不能将观察者和被观察的对象分离,或是想象有个外在的检查者。

  …sukha½ v± vedana½ vedayam±no“sukha½ vedana½ veday±m²”ti paj±n±ti…

  在经历愉悦的感受时 (sukha½ vedana½ veday±m±no),禅修者了知正经历愉悦的感受。

  …dukkha½ v± vedana½ vedayam±no “dukkha½ vedana½ veday±m²”ti paj±n±ti; adukkhamasukha½ v± vedana½ vedayam±no “adukkamasukha½ vedana½ veday±m²”ti paj±n±ti.

  同样的状况适用在不愉悦的感受 (dukkha vedan±),诸如疼痛,和中性的感受(adukkhamasukha vedan±),即是不苦不乐。乐 (sukha) 和苦 (dukkha)这些字指的是身体上的感觉。至于心理上的愉悦或不愉悦的感觉,佛陀用喜somanassa 和忧domanassa。因此乐受和苦受指的是身体上的感受。身体本身是不能感觉到它们的,它们要由部分的心去感觉;但身体是感觉的基地。

  S±misa½ v± sukha½ vedana½ vedayam±no “s±misa½ sukha½ vedana½ veday±m²”ti paj±n±ti; nir±misa½ v± suka½ vedana½ vedayam±no “nir±misa½ sukha½ vedana½ veday±m²”ti paj±n±ti.

  有愉悦的感受时,正确了知有执着 (s±misa)或没有执着(nir±misa)。在今天的印度nir±misa是指素食的,而s±misa是指非素食的食物。在此处的意思是纯净的或不净的。由正确的内观修习而产生了愉悦的感受,如果观察而不生贪爱或执着,就会导致纯净。相同的愉悦感受,或许是涉及某种的感官欲乐,如果以贪爱和执着来对应,更想设法来增长它,那就是不善并会导致不净。它趋向痛苦的轮回。在这个意义上,一个愉悦的感受可能是纯净或不净的。

  对于有执着(s±misa)的感受,就只是加以观察,如此习性反应减弱而停止。对于没有执着(nir±misa)的感受,以平等心对之,并不起习性反应,也只是加以观察。那么依据法则,这种客观观察的能力自然地会增长。你什么都不用做。Paj±n±ti就是依据智慧,只是观察。

  S±misa½ v± dukkha½ vedana½… nir±misa½ v± dukkha½ vedana½… paj±n±ti.

  S±misa½ v± adukkhamasukha½ vedana½… nir±misa½ v± adukkhamasukha½ vedana½ vedayam±no “nir±misa½ adukkhamasukha½ vedana½ veday±m²”ti paj±n±ti.

  同样地,不愉悦的感受的体验是纯净或不净,端视有否习性反应而定。它也只是观察,如实的了知与接受。中性(adukkhamasukha)的感受以同样的方式了知。

  Iti ajjhatta½ v± vedan±su vedan±nupass² viharati, bahiddh± v± vedan±su vedan±nupass² viharati, ajjhattabahiddh± v± vedan±su vedan±nupass² viharati.

  就像在每一节里,相同的阶段跟随而来。感受在身体内,和身体的表层被感觉,然后在整个身体的架构同时被感觉。

  有其他的传承将ajjhatta½解释成在自己身上的感觉,bahiddh±是在其他人的身上感觉,而ajjhatta-bahiddh±则是在两者间交替的感觉。就如之前所说,我们的传承并不接受这个说法。不论在森林、树下、或单人小室,禅修者都单独用功。但争论说,当比丘托钵时会遇到其他人,就有机会感觉到他人的气息或感受。然而认真的禅修者的眼睛都是下垂的 (okkhitta-cakkhu),至多他们只能看到人家在走路的腿: 因此这种解释似乎不合逻辑。当然,在非常高阶的观察中,禅修者也会对他人的感受,以及对周遭的氛围,和有情无情物体的波动,变得非常的敏感。或许可以这样去理解,否则以他人的气息或感受来用功,是不切实际的。因此最好还是将ajjhatta½当做是「内部」而bahiddh±「在自己身体的表层」。

  …samudayadhamm±nupass²… vayadhamm±nupass²… samdayavayadhamm±nupass² v± vedan±su viharati…

  这一站和下一站,每一节都会出现,很重要。禅修者都要逐一地通过。感觉感受的生起,感受的灭去,和感受的生起及即刻灭去。

  … “atthi vedan±”ti v± panassa sati paccupaµµhit± hoti.

  在观身念住k±y±nupassan±中的“atthi k±yo”ti 「这是身体」的阶段,身体变成了只是一团次原子微粒时,没有评价和判断:想蕴 s±ññ±不再去认知这个身体是人或动物,是男或是女,美或丑。身体就只是身体,超越了分别。同样地,感受vedan±现在就只以感受看待,既非愉悦亦非不愉悦。没有判断,没有评价,没有想蕴。现在所建立的是,感受就只…

《四念住课程开示集要 第五天》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