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念住课程开示集要 第五天▪P3

  ..续本文上一页。其根本意思是dh±ret²”ti dhammo:被容纳的东西。即是心中所容纳的东西。

  再延伸的意思则成为心中所生起之事物的本质或特性:

  Attano sabh±va½ attano lakkhaºa½ dh±reti”ti dhammo.

  Dhamma法就是包含其中的本性,自身的特性之意。

  在现今的印度语言里,有时会说:火的dhamma (本质)是燃烧。燃烧是它的特性,否则就不是火。冰的dhamma (本质)是寒,否则就不是冰。同样地,r±ga (贪爱)含容有其dhamma,或特质,即产生焦躁不安和痛苦。而慈爱和悲悯的本质(dhamma)是平静、和谐与安详。因此dhamma 法变成了本质或特性。

  几个世纪后dhamma 这个词,或本质,就被分成kusala善的和akusala不善的,来论及果报。心中所容纳的不净染污---诸如生气、憎恨、敌意、情欲,恐惧和自我,都会带来不善果报---称之为akusala。会使人增上或带来更好的生命的品德---诸如悲悯、善意、和无私的奉献---称之为kusala。因此,在旧文献里,我们看到dhamma法被分成「纯净的」与「不净的」。

  慢慢地akusala演变成adhamma违法或p±pa罪恶;这些都会导致痛苦的轮回。那么Dhamma就用来指含容在一个人中的任何善业,这会导致解脱。

  Dhamma的意思持续地在扩充。由于心的含容物被观察了---比方生气或悲悯所导致的结果---法就开始被人理解成因果律,即自然的法则。因此,dhamma法可以指心中的含容物,或含容物的特性,或自然的法则-即是宇宙的法则。

  禅修者要如何修习观察诸法呢?

  (五)盖节N²varaºapabba½

  Dhammesu dhamm±nupass² viharati pañcasu n²varaºesu.

  就五盖观察诸法。

  N²varaºa盖的意思是「帐幕」或「盖子」:就是会阻挡实相被看见的东西。在十日课程里,我们称这些盖为五个敌人:贪欲、瞋恚、惛沈、掉举和疑惑。比方说,在还没有镜子的时代,人们惯常用一盆清水和光的反照来看脸。如果水是浊的,有颜色的,或动荡的,你就看不清楚。同样地,这些五盖就是你在观察实相的道路进展上的敌人,因为它们会迷彩或阻止你观看。

  再次不涉及想象:就诸法体验诸法 (dhammesu)。这节也不需要瞑想。那么要如何观察这些障碍呢?

  santa½ v± ajjhatta½ k±macchanda½ “atthi me ajjhatta½ k±macchando”ti paj±n±ti,

  asanta½ v± ajjhatta½ k±macchanda½ “natthi me ajjhatta½ k±macchando”ti paj±n±ti.

  当有感官享受的贪欲 (k±macchanda) 在内部出现时,就只是接受。就只觉知这个事实。当它没有出现,就如是了知:就只时时刻刻觉知如其本然的样子。

  …yath± ca anuppannassa k±macchandassa upp±do hoti tañca paj±n±ti, yath± ca uppannassa k±macchandassa pah±na½ hoti tañca paj±n±ti, yath± ca pah²nassa k±macchandassa ±yati½ anupp±do hoti tañca paj±n±ti.

  接着,那些深植于内的贪欲 (k±macchandas),先前未能浮现到表层(anuppanna),现在都浮现 (upp±da) 了。这也只是了知 (paj±n±ti)。事物生起而迟早将灭去 (samudayavaya);同样地,这个贪欲生起和灭去。当一层接一层生起并且被观察,它们被连根拔除(pah±na) 了。这些层层已被根除 (pah²na) 的,不会再回来 (±yati½ anupp±do)。所有这些,只是被观察和了知 (paj±n±ti)。

  当所有累积的贪欲被连根拔除了,便达到完全的解脱。产生贪欲的心理习性已经去除,现在这样的习性反应 (saªkh±ra) 不再产生。

  Santa½ v± ajjhatta½ by±p±da½…

  Santa½ v± ajjhatta½ thinamiddha½…

  Santa½ v± ajjhatta½ uddhaccakukkucca½…

  Santa½ v± ajjhatta½ vicikiccha½… tañca paj±n±ti.

  禅修者以相同的方式了知瞋恚 (by±p±da½) 的现前与否。内观的整个过程都描述在这几个段落里。所有深深埋藏,有如休火山般的过去瞋恚,都生起了。这也被观察并被连根拔除。除非习性的模式完全改变,否则相同类型的瞋恚的业习(saªkh±ra)会开始更生。当所有的都被连根拔除了,就不再生起。这是最终的目标。阿罗汉不可能再产生任何的新贪欲或瞋恚。

  同样地,身和心的惛沈 (thina-midda),疑惑,懐疑态度 (uddhacca-kukkucca)都被根除了。

  这点应该清楚,每一个法 (dhamma),就是任何在心中生起的事物---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念头---都会开始跟身体上的感受一起流动:vedan± samosaraº± sabbe dhamm±「当诸法在心中生起时,就有感受伴随而生」。这个自然法则是佛陀证悟到的,而非他所创造的。有任何事物生起---愤怒,情欲或其他等等的---如果他就观察感受,那么这位禅修者就是修行得正确。否则只是在玩智力的游戏而已。虽然在表面上愤怒已走,但在深处内感受仍在,而心还继续以愤怒对这个感受起反应,连禅修者自己都不知道。因此,就本传承而言,身体上的感受绝对不能被遗漏。佛陀的教说是如此的清楚:「不忘失时时彻知无常」sampajañña½ na riñcati。时时刻刻都必须觉知感受的生起和灭去。

  无论你修习的是身念住,或受念住,或心念住,或法念住的任何一节,如没有了知感受的生灭,那么积存在心深处的不净染污就触及不到,更遑论要连根拔除了。修习就沦为表面的游戏了。

  相同的站随着而来:

  Iti ajjhatta½ v± dhammesu dhamm±nupass² viharati… “atthi dhamm”ti… na ca kiñci loke up±diyati.

  观察内在和外在,然后观察生起和灭去,而达到了“atthi dhamm±”ti「这是诸法」的阶段:无好壊,没我的你的之分,只是自然的法则,只是心所及其特质。相同的站随之而来,直到无所执持。

  当贪欲产生时,你不能用瞋恚来去除它;否则你就造作了新的瞋恚的业习。如果你只是接受心中有贪欲,然后只是观察,那么贪欲性质的习性反应便不会繁衍。它被削弱而变得无力。任何心中的不净染污都是同样地被观察。即使智力上观想身体是不净的,如在身念住的开头几段,也不过是佛陀为了将人们导入正道的起头部分而已。一旦内观起动,就不再对这丑陋的身体生瞋恚心;只以生灭的智慧加以如实的观察---yath±bh³ta-ñaºa-dassana½ (如实知见)。ѱºa知见,就如 paj±n±ti正确的了知一样,是以无常的了知而觉知的意思。无论生起的是什么---是好是壊,净或不净---就只是观察,不尝试保留或排斥。这才是通往最终目标的正确道路。

  漫长的道路都要从首步起始。别因为最终目标遥远而灰心丧志。在这条正道上没有白费的工夫。你付出的任何努力都会得到利益。你已开始在正道上朝最终的目标迈进了。一步接一步,愈走愈近,你一定会到达最终的目标。

  愿你们继续一步一步地走在正道上。好好的利用这里的时间和设施。了解佛陀的直接教说,善用这殊胜的方法。在任何情况下,都尽可能不忘失时时彻知无常。除了在熟睡时间以外,从事任何的身体活动时,尽量以时时彻知无常来觉知,为了你自身的好处,利益和解脱。愿你们从束缚、痛苦中解脱出来。

  愿一切众生快乐。

  

  

《四念住课程开示集要 第五天》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