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念住课程开示集要 第五天▪P2

  ..续本文上一页是感受的觉知。然后同样的阶段接着来而到达最终的目标。

  Y±vadeva ñ±ºamatt±ya paµissatimatt±ya anissito ca viharati, na ca kiñci loke up±diyati.

  佛陀给人类的伟大贡献就是发现感受所扮演的角色。这是两条路起始的重要交叉点:要么dukkha-samudaya-g±min² paµipad± (苦集道迹) 是一条痛苦不断产生的道路,要么dukkha-nirodha-g±min² patipad±(苦灭道迹) 是一条痛苦完全根除的道路。他发现,每个习性反应,行蕴saªkh±ra,都只由感觉愉悦、不愉悦、或中性的感受产生。只要还有生命在,心无时无刻都在最深处,与周身每个微细粒子的感受起反应。除非感受被体验到,否则心只能在表层离贪离瞋而已。因为它只关系到外缘:外界的声、色、香、触或味,故错觉以为没有习性反应了。然而你的习性反应的实相被遗漏了,因为每个外缘跟感官的接触,必定会在身上产生感受:乐受、苦受、或不苦不乐受。这点被遗漏了。

  你必须走入内心的深处去感觉感受,但不可起习性反应。只当你觉知到感受而又对之具平等心时,心的习性模式才能在其根深处改变。有如用铁槌和凿子刻石般,根深蒂固的业习 (saªkh±ras)---随眠烦恼---才会浮现而消失。否则衍生的过程继续不停。所以,感受vedan±在四念住中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

  观心念住Citt±nupassan±

  Citte citt±nupass² viharati

  禅修者要如何就心观察心呢?

  「就心」(citte) 意指直接的体验,如同「就身体」和「就感受」一样。为了避免对心有所想象,某些事物必须要在心中出现,因为某些事物出现然后又灭去时,才能以感受来感觉。

  sar±ga½ v± citta½“sar±ga½ citta½”ti paj±n±ti, v²tar±ga½ v± citta½ “v²tar±ga½ citta½”ti paj±n±ti.

  Sar±ga½是有贪爱 (sa-r±ga) 的意思。当贪爱在心中生起时,只是观察。当它灭去,心已无贪爱 (v²ta-r±ga½) 时,只是观察:贪爱生起和灭去。

  sadosa½ v± citta½… v²tadosa½ v± citta½ “vitadosa½ citta½”ti paj±n±ti,

  samoha½ v± citta½ “samoha½ citta½”ti paj±n±ti, v²tamoha½ v± citta½ “v²tamoha½ citta½”ti paj±n±ti.

  心有无瞋恚 (dosa) 的实相被观察,而当它灭去时,心就无瞋恚。同样地观察无明moha (幻想、错觉、困惑、无知:当它灭去时,心就无无明。

  Saªkhitta½ v± citta½… vikkhitta½ v± citta½…

  mahaggata½ v± citta½… amahaggata½ v± citta½…

  sa-uttara½ v± citta½… anuttara½ v± citta½…

  sam±hita½ v± citta½… asam±hita½ v± citta½…

  vimutta½ v± citta½… avimutta½ v± citta½ “avimutta½ citta½”ti paj±n±ti.

  无论心是否收摄和专注 (saªkhitta) 或是涣散 (vikkhitta) ---就只是观察和接受。在较深的禅定 (jh±n±s) 中,当心用想象的方式广大到无限的范围时,它就称之为mahaggata大。不论它是否广大---就只是观察。Sa-uttara有上,意谓有更上层的心,或有成熟的空间。Anuttara之意是,无更高层次时:心已达最高境界了。也一样只是观察。不论心是否专注在禅定中,就是观察。不论心是解脱(vimutta)或在束缚中,都只是观察。

  Iti ajjhatta½ v±… bahiddh± v±…ajjhattabahiddh± v± citte citt±nupass² viharati.

  相同的站随着来。从内在和外在来观察心。再次的,本传承不接受把bahiddh±当作是别人的心。在高阶的净化中,禅修者会开发出神通力,能读取他人的心意,但这不是最后一站。

  Ajjhatta½内在的心是指在身体的架构内体验事物的心。当心体验外在的所缘时则称之为外在的心:当它感觉到声音和耳朵的接触,形象和眼睛,气味和鼻子,味道和舌头,实物和身体,或是一个外引的念头。然而这整个过程仍旧在身体的架构内进行。心,就是当其所缘在外时,它本身也是在内的。接着体验到生起灭去,而到达“atthi citta½”ti 「这是心」的境界:它只是识viññ±ºa,不是「我」或「我的」心。觉知于是建立。那么其中就只有智慧或了知,只有观察;无所可依或可执持。

  “atthi citta½”ti…na ca kiñci loke up±diyati.

  内观的禅修者了解,当只有觉知时识 viññ±ºa 是如何单独运作的。痛苦的繁衍过程没有了。回顾佛陀对那位从孟买近郊到舍卫城来见他的老隐士的话。这些话已经足够了,因为这位隐士已经修到八种的禅定了:diµµhe diµµhamatta½ bhavissati…「看就只是看」,没有其他的了,因为没有评价或反应。「听就只是听,嗅就只是嗅,尝就只是尝,触就只是触,以及…viññ±te viññ±tamatta½…认知就只是认知」。要达到这个境界需要时间,但必须要达到以体验涅槃。

  修行是为了了解这个过程。所有的感官都在身上,故身体是中心。眼、耳、鼻、舌、身触、或意一有了接触,识viññ±ºa就认知有什么东西出现。接着想saññ±就对之加以评断好或壊,然后就产生了愉悦或不愉悦的感受。行Saªkh±ra 就开始反应,而束缚、痛苦就开始了。这些蕴凌驾了识蕴。行蕴变得很强而识蕴很弱。结果痛苦和束缚变成很强烈。这个修行是要使行蕴saªkh±ra 和想蕴saññ±变弱,而增强识蕴viññ±ºa 到只有了知和觉知的阶段---y±vadeva ñ±ºamatt±ya paµissati-matt±ya.

  在觉悟前,佛陀修完了八种禅定。第八次地定名为非想非非想定nevasaññ±-n±ññ±yatana:在这定中,无法说想蕴存不存在。虽然它已变得很弱,但还是有,因此佛陀不称自己是已解脱的人。运用内观,他开发出出世间定lokuttara jh±n±s,进入涅槃,并提出「第九禅定」,他称之为灭受想定saññ±-vedayita-nirodha:在此定中,想蕴及受蕴停止了。只要想蕴还在运作,不论是多微弱,它都会产生习性反应,行蕴saªkh±ra。想蕴必须连根拔除,才能体验到识就只是识的境界。

  观法念住Dhamm±nupassan±

  Dhammesu dhamm±nupassi viharati.

  就诸法观察诸法。

  就如同身念住如无受念住的话就不完整一样,心念住如无法念住就不完整。要感觉到身和心的话,必定要有什么事物生于其中;否则修行只是想象而已。因此有了某些事物,诸如贪、瞋、或痴生起和灭去时,心才能被体验到。

  心中容纳的东西就称之为法dhamma。

  佛陀所使用的许多词汇都很难翻译,因为在其他的语言中,没有对等的用语。其中,dhamma是最困难的。它的涵意广泛…

《四念住课程开示集要 第五天》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