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念住课程开示集要 第六天

  第六天

  四念住课程的第六天结束了。我们继续研读法念住Dhamm±nupassan±。Dhammas诸法就是心的内容及其本质,普全的自然法则。佛陀是位觉悟的人,不会有兴趣建立宗派或宗教。在最深的层面上发现了究竟实相后,佛陀将这法则教导人们,协助他们了解实相和终止痛苦,而不论其宗派,社群,国家,肤色或性别。这个法则影响着整个宇宙,有情的和无情的每个人和每件事物。不论有无佛陀出世,它都影响着时时刻刻的身心交互作用,即在每人身上所进行着的交流,暗流和横流。然而人们却继续在心的表层耍花招,在无明中自我欺骗,并以增长束缚的方式来增加他们的痛苦。

  (五) 蕴节Khandhapabba½

  dhammesu dhamm±nupass² viharati pañcasu up±d±nakkhandhesu

  Khandha 意思是蕴聚,一些东西的累积或成堆。我们被为人。这是表面的实相:但在深层里,每个有生命的个体--我、你、他、她—只不过是 pañca khandh±五蕴而已。佛陀要你进入到这个实相的深处,在那儿你不能以名相来分别或认同,它们只是五蕴而已。

  一个蕴是数不尽的次原子物质的粒子 kal±pas积聚成的色 (色身)。心则分成另外四个蕴:识viññ±na (认知);想saññ± (识别和评估);受vedan± (感觉);和行saªkh±ra (反应和造作)。这五蕴组合成所谓的一个实体,个人。在究竟的层面上,它们只不过是五个蕴聚;而整个四念住,内观的过程就是来体验这项事实。否则以「我」、「我的」、或「我自己」来指认任何的或所有的蕴的错觉---即是无明---造成对这些蕴极大的执着,而导致痛苦。这不是因为佛陀所说,而出于信仰就该接受的信念,也不是因为合理及合逻辑而应在智力上来接受的哲学。它是在身体架构内的实际层面上该去体验及证实的一项真理。当这真理明晰时,心的深层习性模式就会改变,解脱就可达到。这就是Dhamma, 法则。

  Up±d±na意指执着和执取。五蕴是它发展趋向的目标;或者说,因为有执取,故五蕴滋生并合和。它们是执取的积聚。

  禅修者再次地就法观察法,亦即五蕴。禅修者该如何以它们来修习呢?

  … “iti r³pa½, iti r³passa samudayo, iti r³passa atthaªgamo…

  这是色,这是色的生起,这是色的灭去:这都体验到了。R³pa 意思是色(身) samudaya 意思是生起,atthaªgamo 是灭去。

  iti vedan±, iti vedan±ya samudayo, iti vedan±ya atthaªgamo;

  iti saññ±, iti saññ±ya samudayo, iti saññ±ya atthaªgamo;

  iti saªkh±r±, iti saªkh±r±na½ samudayo, iti saªkh±r±na½ atthaªgamo;

  iti viññ±ºa½, iti viññ±ºassa samudayo, iti viññ±ºassa atthaªgamo”ti.

  当心 (名) 的四蕴---受 (veden±)、想 (saññ±)、行 (saªkh±ra)、识 (viññ±ºa)---都被体验到时,内心运作的整个过程就被体证到了。

  Iti ajjhatta½ v± dhammesu dhamm±nupass² viharati,… “atthi dhamma”ti…

  相同的站随着来,内、外,内外同时观察。然后“atthi dhamm±”ti”---「这是诸法。」觉知于是建立在这实相上:这全部都只是五蕴而已。在高阶的观察中会发现,除了身和心之外,了无他物---没有「我」、「我的」、或「我自己」。

  在表面、世俗的层次,还必须使用到「我」、「你」这些字,但在实际、究竟的层次,只是五蕴而已。同样地,为了世俗的目的,我们称一些零件的组合为汽车,但如果我们把它解体并将零件分类,那一个零件是汽车呢?轮胎吗?坐椅吗?引擎吗?电瓶吗?车体吗?事实上汽车只不过是不同零件的拼凑而已。

  同样的,当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组合起来时就成了一周;三十天凑在一起就是一个月;十二个月就是一年,这些都是为了世俗的方便而已。内观分离、剖析、离散并观察如其本然的实相,那么执着就消除了。五蕴仍在,生起和灭去,但它们只是蕴聚罢了,因为执取已去除。这就是五蕴 (khandh±s) 的法 (Dhamma)。

  Y±vadeva ñ±ºamatt±ya paµissatimatt±ya anissito ca viharati, na ca kiñci loke up±diyati.

  接下来是ñ±ºamatt±ya paµissatimatt±ya,在当时也被了解为samyak darshana, kevala darshana, samyak jñ±na kevala jñ±na---只观察和只了知。然后anissito ca viharati:因为无所执着,故无所依赖;无所执持。

  (内外六) 处节¾yatanapabba½

  dhammesu dhamm±nupass² viharati chasu ajjhattikab±hiresu ±yatanesu.

  ±yatanas (处)是指六个感官领域或根门:眼、耳、鼻、舌、身、和意。所有六个都是内在的 (ajjhattika),因为它们是在身上或体内。它们的对象 (所缘) 是外在的 (b±hiresu):眼缘所见物、色彩、形状、或光;耳缘声音;鼻缘气味;舌缘滋味;身缘可触体;意缘念头、情绪、幻想或梦。虽说是外在,但只当它们与身体架构中的内六处有所接触时,才能成为所缘。对天生的盲人而言,就不存在有色彩、光线、形状或形像的世界,也无从知晓那个世界。内六处和外六处合为十二处,而对我们而言,外六处 (b±hiresu ±yatana) 只当每一个与其对应的感官根门接触时才有实际的存在。

  要如何以内六处和外六处来修习呢?

  cakkhu½ ca paj±n±ti, r³pe ca paj±n±ti, yañca tadubhaya½ paµicca uppajjati sa½yojana½ tañca paj±n±ti…

  眼根 (cakkhu) 和它的对象,r³pa (形状或形象) 的实相被了知了:paj±n±ti。

  Yañca tadubhaya½ paµicca, 以这两者为基础,由于它们的接触,uppajjati sa½yojana½,束缚生起了。

  …yath± ca anuppannassa sa½yojanassa upp±do hoti tañca paj±n±ti…

  禅修者以这个已生起的束缚用功:sa½yojanassa upp±do hoti tañca paj±n±ti。

  真实的情况是,每个接触都会产生波动:phassa-paccay± vedan±。想蕴 (saññ±) 进行评估:女的,男的;美的,丑的;愉悦的,不愉悦的。基于这个评估,感受就变成愉悦或不愉悦。然后行蕴 (saªkh±ra),心的反应部分,马上就开始产生贪爱或瞋恚。如此整个束缚的过程就开始并且繁衍。

  六个根门的运作是在身心范围内。它的情况是分析和不停地了知事情如何地发生。如果你无知,你就会不停地打新结,束缚就不断地繁衍。如果你以智慧来体验及观察束缚而不起习性反应时,它就变弱了。习性反应的模式改变了。旧的束缚能够浮到表面来:yath± ca anuppannassa sa½yojanassa upp±do hoti tañca paj±n±ti. 你观察先前不曾生起 (anuppanna) 的束缚的生起 (upp±da)。

  …yath± ca uppannassa sa&frac1…

《四念住课程开示集要 第六天》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