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念住课程开示集要 第六天▪P2

  ..续本文上一页2;yojanassa pah±na½ hoti tañca paj±n±ti, yath± ca pah²nassa sa½yojanassa ±yati½ anupp±do hoti tañca paj±n±ti.

  当你观察时,一个接一个束缚就被消除了(pah±na½):yath± ca uppannassa samyojannassa pah±na½ hoti tañca paj±n±ti. 当它们全都浮现上来并灭去之后,它们就不再生起 (±yati½ anupp±do)。超越了束缚,完全解脱的境界于焉到达。

  拔除的形式有三种。就连你只是持守戒律,因为你在心的表层上不对贪爱或瞋恚过度反应,你的束缚得以有短暂的拔除。当你修定而更深入时,则拔除得更多:束缚的根已松动。而当你修习内观时,这些根就从你的心的最深处被拔除---pah±na½。譬如,一个口渴的人来到一处有毒水草覆盖的水池喝水。用手将水草拨开一小块地方,而暂时得水;之后这小块地方又被水草覆盖。这是短暂的移除。这是守戒,s²la。更好的取水法是,四根木条连着网,竖立起来把水草隔开。这是定sam±dhi,当它更深入时就清理了更大的范围,但根还在。智慧Paññ±则清除了所有的水草,连一个颗粒都不留。这才是真正的连根拔除pah±na,也就是这句话在这里的意思:yath± ca pah²nassa sa½yojanassa ±yati½ anupp±do hoti tañca paj±n±ti。束缚的除尽被体证了;它们不再生起 (anupp±do)。这是阿罗汉完全解脱的境界。

  Sotañca paj±n±ti, sadde ca paj±n±ti, yañca tadubhaya½ paµicca uppajjati sa½yojana½ tañca paj±n±ti…

  同样地,耳根,声音,及因它们而生的束缚被观察了。

  …yath± ca anuppannassa sa½yojanassa upp±do hoti tañca paj±n±ti, yath± ca uppannassa sa½yojanassa pah±na½ hoti tañca paj±n±ti, yath± ca pah²nassa sa½yojanassa ±yati½ anupp±do hoti tañca paj±n±ti.

  当平等心更趋成熟时,这些之前不曾浮现的束缚现在浮现,并被拔除。这也被观察了。

  Gh±nañca paj±n±ti, gandhe ca paj±n±ti…

  Jivhañca paj±n±ti, rase ca paj±n±ti…

  K±yañca paj±n±ti, phoµµhabbe ca paj±n±ti…

  Manañca paj±n±ti, dhamme ca paj±n±ti…±yati½ anupp±do hoti tañca paj±n±ti…

  同样地,鼻根和气味,舌根和滋味,身根和任何的可触体,以及心和内容 (诸法) 的实相都被观察了 (paj±n±ti)。每个状况下,束缚生起就被根除,并且不再生起。每个状况下,阿罗汉的境界,不是只在哲理上接受,而是亲证、亲见了:paj±n±ti。

  Iti ajjhatta½ v± dhammesu dhamm±nupass² viharati… “atthi dhamma”ti…na ca kiñci loke up±diyati.

  相同的过程随着来。「这是诸法」。所有六个根门及其所缘都只是法dhamma,无「我」、「我的」、「他」、或「她」,无个体在其中。分离、剖析、离散和消融,每个根门各别的分析,个体就变成只是所有内、外处组合的一团质量,一种运作,一个交互的作用而已。只具智力理解的话,无明会窒碍见证到这个法dhamma,这种运作,及从束缚中的脱离。

  修习会通过相同的站而达到最终的目标。

  (七) 菩提分节Bojjhaªgapabba½

  dhammesu dhamm±nupass² viharati sattasu bojjhaªgesu

  菩提分 bojjhaªgas,是七个觉悟的要素,或是要达到最终目标应予圆熟的品质。

  心的自性是非常纯净的:识viññ±ºa,非常纯净,但由于过往的业习 (习性反应) saªkh±ras,攀缘的想蕴 saññ±总是做出错误的评估,而每当感受产生时,一个一个的习性反应saªkh±ra 就又接连的产生。由于这整个过程,心就丧失了其原有的纯净,而变得非常的焦躁不安。菩提分使纯净复原:当它们以实相被观察时,它们就渐趋圆满,而当其圆满时,觉悟就圆满了。这就是内观整个的运作。

  第一个菩提分是念sati,觉知。少了它就无法在这道上更进一步。念菩提分,客观地观察实相,是最重要的要素,因为它必须与其他菩提分并进,时时刻刻持续地现前。

  择法Dhamma-vicaya菩提分是第二个。Caya 或cayana 的意思是「整合」。表面的、团聚的、统合的、幻觉的实相产生很多的错觉与混淆:每个决定和行动都离谱了。Vicaya 或vicayana 意思是去分离、剖析、离散、离析,就像内观要你做的一样。起初择法菩提分是智力上的。身体分析出只是四个元素,无「我」在其中。心只是四个蕴。六个根门,其相应的对象,其接触和繁衍的过程都予以观察。理智所得的明晰做为指引,开始实际的内观修习和在实际的层面上研究真理。

  第三个是精进viriya 菩提分,等同于八正道中的正精进samm±-v±y±mo。极大的精进力是需要的,但要精进于不起习性反应,只任事情发生。哪怕你在千百个战场上曾经战胜过千万个勇士,不起习性反应的内心战场却是困难得多,因为老习惯总要有所反应。别打阿难的仗---「我一定要成为阿罗汉」,「我必须」清除我的不净染污---如果你这样做,心就会变得不平衡。另一个极端是不用功,全然不去观察,而只让事情发生。要让事情发生,但要知道实相是什么。稍许的紧度是需要的:不要太过,也不可全无,不用功。比方说,要在宝石上钻个孔,是要加一些力道的,但太多了就会把宝石弄碎。这就是中道。

  精进 Viriya 就只是观察,了知生灭无常的性质:不起习性反应而修习。解脱由法Dhamma,由自然的法则来照料。

  如果你持续地以念菩提分,择法菩提分,和精进菩提分修习,不净的染污就消失了,而喜p²ti 菩提分就会生起并增长:这是身上的愉悦感受,喜悦,和极乐。你得要小心。如果你对全身微细振动的流畅产生执着,如果你找寻并执取它,那就不是菩提分了。如果无常的了知仍在---了知这仍旧是身和心,生与灭的范畴---那么不净染污去除了,而喜p²ti 就展开而成为一个觉悟的要素。

  愉悦的感受一波波地来并加以观察,重要的轻安passaddhi 阶段就会光临:这是深沈的安寜和静谧。此时连小声音都成了大干扰。甚至像细丝一般的气息,在鼻孔的入口做了微细的U-型回转,都是一个干扰。心是那么的安详,平静,安宁。危险再度来临:这种深沈的安详,之前未曾体验过,会让人错觉以为这就是解脱。就像喜p²ti ,如果使用不当会成为束缚一样,这个轻安passaddhi 也有可能变成束缚。它只是中途的休息站:最终的目的地仍还很遥远。你可以查看你的六根是否还在作用:张开你的眼,或听一听。你仍然在生灭的范畴中。你还没超越身心的领域。

  虽然在这个高境界上要抓住什么很难,但微细的波动仍在,而这种感受称为不苦不乐adukkha½asukha½。在喜p²ti 中感到愉悦;现在只感到安详,同时还有没法体验到anicca 无常的危险。在愉悦的感受中脱离贪爱的执着,或在不愉悦的感受中脱离瞋恚的执着,都会比脱离这种宁静感觉的执着来得容易。要非常的专注:以非常敏锐的心感觉微细的波动,查看六个根门,同时持续了知这种体验是无常的。

  时常有人问起中性的感受。佛陀的意思不是指起始在表面上不苦不乐的感受。那完全是两回事。它牵涉到贪和瞋,因为人们对这种感受厌烦了,没兴趣了,想要些新鲜事。他们的体验已经陈腐。他们要些更新奇的,没有过的东西。这是他们的老习性模式。

  不同宗派、社群、国家、宗教、信仰、和教义的人们来到内观的恒河,要解渴,…

《四念住课程开示集要 第六天》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