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2;yojanassa pah±na½ hoti tañca paj±n±ti, yath± ca pah²nassa sa½yojanassa ±yati½ anupp±do hoti tañca paj±n±ti.
當你觀察時,一個接一個束縛就被消除了(pah±na½):yath± ca uppannassa samyojannassa pah±na½ hoti tañca paj±n±ti. 當它們全都浮現上來並滅去之後,它們就不再生起 (±yati½ anupp±do)。超越了束縛,完全解脫的境界于焉到達。
拔除的形式有叁種。就連你只是持守戒律,因爲你在心的表層上不對貪愛或瞋恚過度反應,你的束縛得以有短暫的拔除。當你修定而更深入時,則拔除得更多:束縛的根已松動。而當你修習內觀時,這些根就從你的心的最深處被拔除---pah±na½。譬如,一個口渴的人來到一處有毒水草覆蓋的水池喝水。用手將水草撥開一小塊地方,而暫時得水;之後這小塊地方又被水草覆蓋。這是短暫的移除。這是守戒,s²la。更好的取水法是,四根木條連著網,豎立起來把水草隔開。這是定sam±dhi,當它更深入時就清理了更大的範圍,但根還在。智慧Paññ±則清除了所有的水草,連一個顆粒都不留。這才是真正的連根拔除pah±na,也就是這句話在這裏的意思:yath± ca pah²nassa sa½yojanassa ±yati½ anupp±do hoti tañca paj±n±ti。束縛的除盡被體證了;它們不再生起 (anupp±do)。這是阿羅漢完全解脫的境界。
Sotañca paj±n±ti, sadde ca paj±n±ti, yañca tadubhaya½ paµicca uppajjati sa½yojana½ tañca paj±n±ti…
同樣地,耳根,聲音,及因它們而生的束縛被觀察了。
…yath± ca anuppannassa sa½yojanassa upp±do hoti tañca paj±n±ti, yath± ca uppannassa sa½yojanassa pah±na½ hoti tañca paj±n±ti, yath± ca pah²nassa sa½yojanassa ±yati½ anupp±do hoti tañca paj±n±ti.
當平等心更趨成熟時,這些之前不曾浮現的束縛現在浮現,並被拔除。這也被觀察了。
Gh±nañca paj±n±ti, gandhe ca paj±n±ti…
Jivhañca paj±n±ti, rase ca paj±n±ti…
K±yañca paj±n±ti, phoµµhabbe ca paj±n±ti…
Manañca paj±n±ti, dhamme ca paj±n±ti…±yati½ anupp±do hoti tañca paj±n±ti…
同樣地,鼻根和氣味,舌根和滋味,身根和任何的可觸體,以及心和內容 (諸法) 的實相都被觀察了 (paj±n±ti)。每個狀況下,束縛生起就被根除,並且不再生起。每個狀況下,阿羅漢的境界,不是只在哲理上接受,而是親證、親見了:paj±n±ti。
Iti ajjhatta½ v± dhammesu dhamm±nupass² viharati… “atthi dhamma”ti…na ca kiñci loke up±diyati.
相同的過程隨著來。「這是諸法」。所有六個根門及其所緣都只是法dhamma,無「我」、「我的」、「他」、或「她」,無個體在其中。分離、剖析、離散和消融,每個根門各別的分析,個體就變成只是所有內、外處組合的一團質量,一種運作,一個交互的作用而已。只具智力理解的話,無明會窒礙見證到這個法dhamma,這種運作,及從束縛中的脫離。
修習會通過相同的站而達到最終的目標。
(七) 菩提分節Bojjhaªgapabba½
dhammesu dhamm±nupass² viharati sattasu bojjhaªgesu
菩提分 bojjhaªgas,是七個覺悟的要素,或是要達到最終目標應予圓熟的品質。
心的自性是非常純淨的:識viññ±ºa,非常純淨,但由于過往的業習 (習性反應) saªkh±ras,攀緣的想蘊 saññ±總是做出錯誤的評估,而每當感受産生時,一個一個的習性反應saªkh±ra 就又接連的産生。由于這整個過程,心就喪失了其原有的純淨,而變得非常的焦躁不安。菩提分使純淨複原:當它們以實相被觀察時,它們就漸趨圓滿,而當其圓滿時,覺悟就圓滿了。這就是內觀整個的運作。
第一個菩提分是念sati,覺知。少了它就無法在這道上更進一步。念菩提分,客觀地觀察實相,是最重要的要素,因爲它必須與其他菩提分並進,時時刻刻持續地現前。
擇法Dhamma-vicaya菩提分是第二個。Caya 或cayana 的意思是「整合」。表面的、團聚的、統合的、幻覺的實相産生很多的錯覺與混淆:每個決定和行動都離譜了。Vicaya 或vicayana 意思是去分離、剖析、離散、離析,就像內觀要你做的一樣。起初擇法菩提分是智力上的。身體分析出只是四個元素,無「我」在其中。心只是四個蘊。六個根門,其相應的對象,其接觸和繁衍的過程都予以觀察。理智所得的明晰做爲指引,開始實際的內觀修習和在實際的層面上研究真理。
第叁個是精進viriya 菩提分,等同于八正道中的正精進samm±-v±y±mo。極大的精進力是需要的,但要精進于不起習性反應,只任事情發生。哪怕你在千百個戰場上曾經戰勝過千萬個勇士,不起習性反應的內心戰場卻是困難得多,因爲老習慣總要有所反應。別打阿難的仗---「我一定要成爲阿羅漢」,「我必須」清除我的不淨染汙---如果你這樣做,心就會變得不平衡。另一個極端是不用功,全然不去觀察,而只讓事情發生。要讓事情發生,但要知道實相是什麼。稍許的緊度是需要的:不要太過,也不可全無,不用功。比方說,要在寶石上鑽個孔,是要加一些力道的,但太多了就會把寶石弄碎。這就是中道。
精進 Viriya 就只是觀察,了知生滅無常的性質:不起習性反應而修習。解脫由法Dhamma,由自然的法則來照料。
如果你持續地以念菩提分,擇法菩提分,和精進菩提分修習,不淨的染汙就消失了,而喜p²ti 菩提分就會生起並增長:這是身上的愉悅感受,喜悅,和極樂。你得要小心。如果你對全身微細振動的流暢産生執著,如果你找尋並執取它,那就不是菩提分了。如果無常的了知仍在---了知這仍舊是身和心,生與滅的範疇---那麼不淨染汙去除了,而喜p²ti 就展開而成爲一個覺悟的要素。
愉悅的感受一波波地來並加以觀察,重要的輕安passaddhi 階段就會光臨:這是深沈的安寜和靜谧。此時連小聲音都成了大幹擾。甚至像細絲一般的氣息,在鼻孔的入口做了微細的U-型回轉,都是一個幹擾。心是那麼的安詳,平靜,安甯。危險再度來臨:這種深沈的安詳,之前未曾體驗過,會讓人錯覺以爲這就是解脫。就像喜p²ti ,如果使用不當會成爲束縛一樣,這個輕安passaddhi 也有可能變成束縛。它只是中途的休息站:最終的目的地仍還很遙遠。你可以查看你的六根是否還在作用:張開你的眼,或聽一聽。你仍然在生滅的範疇中。你還沒超越身心的領域。
雖然在這個高境界上要抓住什麼很難,但微細的波動仍在,而這種感受稱爲不苦不樂adukkha½asukha½。在喜p²ti 中感到愉悅;現在只感到安詳,同時還有沒法體驗到anicca 無常的危險。在愉悅的感受中脫離貪愛的執著,或在不愉悅的感受中脫離瞋恚的執著,都會比脫離這種甯靜感覺的執著來得容易。要非常的專注:以非常敏銳的心感覺微細的波動,查看六個根門,同時持續了知這種體驗是無常的。
時常有人問起中性的感受。佛陀的意思不是指起始在表面上不苦不樂的感受。那完全是兩回事。它牽涉到貪和瞋,因爲人們對這種感受厭煩了,沒興趣了,想要些新鮮事。他們的體驗已經陳腐。他們要些更新奇的,沒有過的東西。這是他們的老習性模式。
不同宗派、社群、國家、宗教、信仰、和教義的人們來到內觀的恒河,要解渴,…
《四念住課程開示集要 第六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