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要解除無明和痛苦。縱使他們能夠接受身心的結構是生滅的,無實質的,然而由于他們的背景,這種深沈的中性感受會讓他們産生永恒的幻想,而變成了束縛。對傳統上信仰永恒靈魂的人而言,輕安passaddhi 似乎就是了。對其他相信有一位永恒的創造者住在心中的人而言,它似乎就是那個不變的創造者了。這是個危險的幻想。要徹底地檢查輕安passaddhi 這個深沈、安甯、平靜的體驗。如果你能覺知到非常微細的振動,生起又滅去,那麼它就成了一個菩提分bojjhaªga,而給你更往前進的力量。你的體驗增長了。
下一個菩提分是定sam±dhi ---專注或完全融入。就像現在一樣,在佛陀成佛前就已存在有多種類型的定。當人獲得八次第禅定時,會有以爲目標已達的危險,但這只不過是世間定lokiya sam±dhi,還會生生世世在叁界中輪回。正定Samm±-sam±dhi 把我們帶離叁界,並使我們從生死的束縛,及所有種類的痛苦中完全解脫出來。這要修習時時徹知無常sampajañña,覺知身心的現象和體證它生滅的特性。心專注在實相上,那它就成爲出世間lokuttara了。當獲得禅定時,涅槃之果也證到了。修習定sam±dhi禅修者依次能證得須陀洹sot±panna,斯陀含sakad±g±m²,阿那含an±g±m²,和阿羅漢arahant。這樣的定sam±dhi就成爲一個覺悟的要素了。
舍Upekkh±,平等心是第七個菩提分。就如同念sati,它一定要自始至終在每個階段都現前。不論修習那個菩提分,覺知和平等心都必須具在。
純淨的心中這些要素都具在。不淨的染汙被觀察時就會浮到表面而去除;但這些覺悟的要素,當被觀察時會一個個浮到表面,發展,增長而臻圓滿。這一節在解釋如何因此而達到完全解悟的最終目標。
santa½ v± ajjhatta½ satisambojjhaªga½ “atthi me ajjhatta½ satisambojjhaªgo”ti paj±n±ti, asanta½ v± ajjhatta½ satisambojjhaªga½ “natthi me ajjhatta½ satisambojjhaªgo”ti paj±n±ti.
當念sati 菩提分出現時 (santa½),禅修者正確了知 (paj±n±ti)--- 「我有念菩提分。」“Atthi me ajjhatta½…當它沒有出現時 (asanta½),禅修者也接受這個事實--- 「我沒有念菩提分」“Natthi me ajjhatta½…”。
…yath± ca anuppannassa satisambojjhaªgassa upp±do hoti tañca paj±n±ti, yath± ca uppannassa satisambojjhaªgassa bh±van±ya p±rip³r² hoti tañca paj±n±ti.
所有過去累積的念菩提分現在都來協助了。它們浮現到表面 (anuppannassa upp±do hoti),而禅修者了知 (tañca paj±n±ti)。重複地生起 (uppannassa),它們被智慧地了知並增長直至圓滿---完整而充分地證到了 (bh±vn±ya p±rip³r²)。
Santa½ v± ajjhatta½ dhammavicayasambojjhaªga½… bh±van±ya p±rip³r² hoti tañca paj±n±ti.
同樣地,擇法dhamma-vicaya 菩提分,實相的分析研究,也只是了知其生起或未生起。以前的擇法菩提分,早先未生起,現在一再地從心的深處生起,也被觀察到了:它增長圓滿而最終的目標達到了。這全都了知了。
…v²riyasambojjhaªga½…
…p²tisambojjhaªga½…
…passaddhisambojjhaªga½…
…sam±dhisambojjhaªga½…
Santa½ v± ajjhatta½ upekkh±sambojjhaªga½… bh±van±ya p±rip³r² hoti tañca paj±n±ti.
精進viriya 菩提分 (努力),喜p²ti 菩提分 (極樂,同時在身體上有愉悅的感覺),輕安passaddhi 菩提分 (甯靜),定sam±dhi 菩提分 (專注) 和舍uppekkh±菩提分 (平等心) 都以同樣的方式了知,並增長圓滿。
Iti ajjhatta½ v± dhammesu dhamm±nupass² viharati… “atthi dhamm±”ti…na ca kiñci loke up±diyati.
就內在、外在、和內在外在同時觀察諸法;觀察諸法生起、滅去、和同時生起滅去的現象。于是禅修者了知「這是諸法」,而覺知就在這實相上建立。再也沒有執著或執取。如是修習法念住dhamm±nupassan±。
☼☼
問與答
問:是不是導引注意力是我們唯一的自由,而其余的一切都爲法所掌控?
答:一切都爲法所掌控。導引你的注意力是唯一解脫你的方法。你可以爲所欲爲,但如果你起習性反應,法就會束縛你。如果你只觀察,法當然會解脫你。這是自然的法則。
問:要如何劃分認真的用功和貪求?
答:問得好。如果你貪求認真修行,你貪求的是成果的獲得,或者最起碼養成了認真修行的執著。如果你發覺自己不認真用功而變得沮喪,這中間就有貪求在了。只要接受你沒認真用功,然後從頭開始就好了,知道自己必須認真用功。那你就會一直進步。
問:中性的感受是否源自中性的習性反應,而我們是否希望將之改變成只是觀察?
答:中性的感受源于無明。無明被當作是無常的現象而觀察時,它就會消失。有時當非常粗重、堅韌、不愉悅的感受消失後,對無常會有淺顯的了解,也很有用。在覺知到波動的微細暗流之後,會更深地體會到,這個感受是時時刻刻生起和滅去的。
問:如果一個禅修者翻滾在感官欲樂的妄念中好一陣後才開始觀察,他是在使業習saªkh±ras 變本加厲地增長而沒淨化,是嗎?
答:以往增長的過程是持續不斷的。現在你少許片刻的觀察就會變成幾秒,幾分,幾小時,這就計上你的功德了。修習內觀你就知道,每當你在感官欲樂中打滾時,你就在增長痛苦,而你觀察多少,你就能從中脫離多少。
問:佛陀的教導好像意指隨著呼吸掃動注意力。那麼在這個修習上要一部分一部分地來練習是出自那裏,又有何重要性?
答:當佛陀說,sabba-k±ya-paµisa½ved² assasiss±m²”ti sikkhati,他如此訓練自己:「我當感受全身而入息」。“sikkhati”是「學習」的意思。在其他地方則用paj±n±ti (「他正確了知」)。你要學習以一口氣能通掃全身,而要學的是:一部分一部分地觀察,讓堅韌的部位消融,等到全身都消融了,你就能夠通掃全身。然後你再一部分一部分地來,因爲縱使全身的感受都開了,仍可能有小的未知區域。你學習去達到bhaªga-ñ±ºa 壊智 (消融) 的階段。
問:念住經概述了四種的觀法以及多個修習方法,然而你只教在身上觀呼吸和感受。對各種修習法也沒有以其重要性來排序。爲什麼不也教所有的修習法,諸如行禅和看念頭等等呢?
答:傳承有多種。同時佛陀,一位覺者,也對不同的人依其背景,能力和性向教以不同的入門所緣。然而,當他們前進時,所經過的站都是一樣的。
本傳承從呼吸的練習開始,由此禅修者進而體驗感受,然後體驗生滅。而覺知呼吸和感受會引領你至最終目標。並不禁止嘗試別的方法,但如果你在這兒已有所進步,爲了好奇而在別處也試試,就會浪費你的時間。如果你已全身到處都感覺到感受了,現在又要在其他的地方試試觀察走路---每只腳舉起和放下而沒去感覺感受---你本來已能在微細層面上感覺感受的能力就會變鈍。再回來練這個教法時,你就不能夠很深入地感覺感受了。當然有些人的心是粗糙,毛躁型的,對他們來說,細致的呼吸是很困難的,那麼或許走路比較適合他們。
要在一個小範圍內感覺細致的氣息也的確困難。如果你已能清楚地感覺到它了,然後你卻要試用你的手放在胃部去感覺它---這是多麼粗略的方法---你是在退步。佛陀要你從o¼±riko 粗重邁向 sukhuma 微細。假如在某個階段有些粗重的東西從內裏生起來,那是不得已的;但只是因爲好奇而要刻意地以粗略的對象來修練,就好像要從另一個方法的開宗明義起頭,而忘掉你已經到達過的各個站所有的細致實相。如果有那個其他方法比較適合你,就要一門深入而達到最終的目標:然而時間很關鍵。別將你寶貴的人生花在四處玩票上。
問:「我」是否定的。
答:是的---「我」是否定的!
問:那麼需要覺悟的是什麼?
答:無明需要覺悟,束縛需要覺悟。沒其他的了。
問:你如何定義慈悲的心呢?當我們處理自己的痛苦時,可以帶著覺知來使用慈悲嗎?
答:當你心中有慈悲時,就接受你的心是一顆慈悲的心。當然對你自己要仁慈,愛你自己,要把自己當作是你慈悲的第一對象。每當你産生習性反應saªkh±ras時,那怕對別人産生貪愛和瞋恚,你都殘忍地強加痛苦給你自己。你的憤怒傷不了一個好的內觀修行者---它也有可能傷或傷不了他人---但你自已是受傷害,而變得痛苦了。要避免。要對自己仁愛和慈悲。
問:我們這種內觀,對于感受 (vedan±) 的诠釋最不同于佛教的其他傳承的內觀了,這是真的嗎?如果不解釋爲身上的感受,那麼其他的傳承是如何定義它的呢?
答:是的。其他傳承只把受vedan±當作是心裏的感覺。我們不譴責其他的傳承,同時也沒錯,受 vedan±是心的四蘊之一。我們一定要用解釋,而不光用翻譯,因爲佛陀所用的一些字,他之前就曾經解釋過了。比如說,時時徹知無常sampajañña,就已經被他解釋爲感受生滅的感覺。再者,現今有很多字彙,要麼已不用,要麼就帶了完全不同的意義,因此我們必定要回到叁藏Tipiµaka 裏去找佛陀所給的原意。佛陀已解釋過,樂受、苦受 (sukha, dukkha vedan±) 是指身上的感受,而他用喜和憂 (somanassa, domanassa)來指心理的感覺。在受念住裏他不用 somanassa 和 domanassa 而用sukha 和dukkha vedan±,因此我們必定要以感受來修習。
***
你在智力上已理解的,和你已經實際體驗到的,都要拿來用。不但要在課中,也要在日常生活中善用正法。習性反應總是充滿了負面性。要過正法的生活。不論外頭發生了什麼,就要往內裏來觀察感受的實相,並且保持平等心,那麼你所有的決定和所有的行動就會健康---不起習性反應,但采正面的行動,對你好,對別人也好。
願你們都能過有益于你們自己和他人的生活。願你們都享有正法最好的果實:安詳、和諧、快樂。
願一切衆生快樂。
《四念住課程開示集要 第六天》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