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念住課程開示集要 第七天

  第七天

  四念住課程的第七天結束了。我們到了大念住經Mah±-satipaµµh±na Sutta的結尾部分了。

  (四)谛節Catusaccapabba½

  Dhammesu dhamm±nupass² viharati cat³su ariyasaccesu

  如何就四聖谛觀察諸法呢?

  “ida½ dukkha½”ti yath±bh³ta½ paj±n±ti, “aya½ dukkha-samudayo”ti yath±bh³ta½ paj±n±ti, “aya½ dukkhanirodho”ti yath±bh³ta½ paj±n±ti, “aya½ dukkhanirodhag±min² paµipad±”ti yath±bh³ta½ paj±n±ti.

  「這是苦」。「這是苦之集」。「這是苦的滅」。「這是導致苦滅之道」。每一谛都如實地了知。

  Paj±n±ti 是以智慧了知的意思。Yath±bhuta½---如實地,如其所現地---意思是直接體驗與了知,就如佛陀在第一個開示中所教導的。苦是由貪愛導致的事實已是衆所周知的了。貪愛必須被根除也不是新鮮事。人人都在受苦,但這擺明的事實本身並不能使人成爲聖賢。佛陀所發現的是要如何將苦變成一個聖谛 ariya sacca,以便任何體驗到它的人都能成爲聖者,最起碼能獲得涅槃的第一次體驗,解脫的第一階段。

  四聖谛中的每一個聖谛都有叁個必須的情況 (行相),合起來總共十二個。第一聖谛的第一部分---「這是苦」---人人都已知道了。第二部分,應遍知pariññeyya,意思是無論如何,整個範疇、各個層面的苦都要了知。同樣意思的字parij±n±ti,在之前用來表示具時時徹知無常sampjañña 的完全了知感受。當感受被超越了,應遍知parij±n±ti 就來臨了。如無,則感受的某些領域仍未被探索到。同樣地,苦的全部領域必須被探索至其極限。然後就到了第叁個部分:已遍知pariññ±ta。意思是苦已被超越了:它就是一個聖谛。只有在超越了苦之後,才能宣稱已探索了整個苦的領域。

  在表面上有四個聖谛,但當你走更深入時,它們就合而爲一,就像四念住一樣。

  苦集Dukkha samudaya,痛苦的生起或原因---即貪愛---是第二聖谛。再次地,由于過去諸佛的教導,使得這個基本的原則,在智力上的接受和表面的了解,能存留下來。它的第二部分是應斷pah±tabba½:貪愛應被完全根除。然後第叁部是已斷pah²na½:已被完全根除;最終的解脫境界達到了。佛陀的貢獻是將這已經失傳久遠的甚深觀點重新建立起來。

  同樣地,只出于信仰或推理而接受第叁個聖谛---苦滅dukkha nirodha,痛苦的止息---是不夠的。它的第二部分是應證sacchik±tabba½:它應被見證。它的第叁部分是已證sacchikata½:它已被見證到,而且已圓滿了。

  如果只在智力上接受第四聖谛也是毫無意義的。它的第二部分是應修bh±vetabba½:它應被接續不斷地修,直到已修習圓滿bh±vita½。只有當他已走完了這條正道,只有當他以各叁個行相圓滿了四聖谛時,喬達摩才宣稱自己是佛陀。

  最初佛陀首次說法時,連他的五個朋友都不聽。他們相信,沒有修練極端的身體苦行,不可能解脫。佛陀也修過這個苦行。他將身體絕食到只剩皮包骨,羸弱得難移兩步。然而以他修過的八禅定,他看到更深層的不淨染汙還存在。身體絕食是無用的修持,所以他放棄了而開始進食。

  爲了說服他們,佛陀告訴他們說,不靠智力推理,不靠情感信仰,但以 yath±bbh³ta½ paj±n±ti:如實的體驗智慧,他已體證了四聖谛。只有在那時,他們才准備開始聽他說法。

  苦谛Dukkhasacca½

  dukkha½ ariyasacca½

  現在描述苦聖谛,從粗重到微細。

  J±ti pi dukkh±, jar± pi dukkh±, (by±dhi pi dukkh±,) maraºa½ pi dukkha½, sokaparidevadukkhadomanassup±y±s± pi dukkh±, appiyehi sampayogo pi dukkho, piyehi vippayogo pi dukkho, yampiccha½ na labhati ta½ pi dukkha½, saªkhittena pañcup±d±nakkhandh± dukkh±.

  以上用了許多的同義字,來解釋苦dukkha的呈現。

  生J±ti 是指出生在任何一生存界。老Jar±年老,體衰,感官官能的退化。病By±dhi 疾病或患病。死Maraºa 是在任何生存界的死亡,以及五蘊的消融。愁Soka 是憂愁,由于失去心愛的東西而心生悲傷,而歎parideva 是由悲傷而導致的哭泣和悲歎。苦Dukkha 是身體上的疼痛和不愉悅的感受。憂Domanassa 是心理上的不愉悅。惱Up±y±sa 是由損失或不幸而産生的心理苦惱和折磨。所有這些都是苦dukkha。

  在這裏和在其他地方的解釋,苦dukkha 是用于不愉悅或疼痛的身體感受,而憂domanassa (源自mana,心) 則用于心理的不愉悅。它可能是一個念頭,記憶,恐懼。同樣地,樂sukha是用于愉悅的身體感受,而喜somanassa 則用于心理上的愉悅感覺。在受念住裏,使用了苦、樂受dukkha、sukha vedan±這些字,這也就是爲什麼本傳承極力強調,以身體的感受作爲禅修對象的原因。

  在較細致的層次上,怨憎會苦appiyehi sampayogo 是與任何不愉悅的事物的交往:色r³pa,一個景象,顔色或光;聲sadda,聲響;香gandha,氣味;味rasa,滋味;可觸體phoµµhabba;或法dhamma,一個念頭。愛別離苦Piyehi vippayogo 是和任何喜歡的事物分離。和至親的人,如朋友和家人分離,是苦。

  還有更細致的是求不得苦iccha½ ma labhati:得不到想要的事物。如果有人欲求逃脫生命的輪回,但達不到這個階段,它是沒能如願na pattabba½。這是苦。同樣地,欲望生起要脫離老、病、死,和心理及生理的悲傷和痛苦,然而無法如願。

  總括的來說 Saªkhittena,而且在更深的層面,五取蘊 pañcup±d±nakkhandha,對五蘊 (pañca khandha)---色、受、想、行、識--- 的執取 (up±d±na) 是苦。

  信仰上或邏輯上接受第一聖谛是沒用的:它必須被體驗 (yath±bh³ta½ paj±n±ti) 至其極限。這要修習戒和定,而且以專注的心你修習觀察五蘊和六感官根門運作的細致實相。這就是八正道整個的過程。

  起始的堅硬、強烈和疼痛的感受是明顯的苦,但它們必得要以平等心來觀察,因爲對它們起習性反應會增長痛苦。藉由平等心,它們就被分離、剖析、離散和消融,而且就連疼還在,也能在其中感覺到有一股波動的暗流。當這些微細波動粉碎後,疼痛似乎不再是痛苦了。當疼痛消退了,只有一股非常微細的波動引致喜p²ti 的生起。這仍然是苦的範疇,還少了真正的快樂,因爲它是無常,生滅的。第一次消融bhaªga的體驗很重要,可以讓人體認到整個身體結構只不過是次原子微粒的實相。但如果就此認爲痛苦已經解除,那麼苦dukkha 的範疇還沒完全被照應到。不愉悅的感受還是會來的:部分是由于舊業習的浮現,部分由于坐姿、疾病等等的。每個愉悅的體驗,因爲是無常之故,都含固有的苦dukkha 的性質。

  下一個階段是輕安passaddhi,寜靜,沒有不悅感,而且明顯地無苦感,但仍有生滅現前。然而諸行無常sabbe saªkh±r± anicc± ---任何因緣和合的事物,早晚都會毀壊。粗重的體驗還是會來臨,因爲這種輕安仍是過渡的體驗而已,還在身心的範疇內。整個苦dukkha的領域還不完備。只有當苦被超越了,而到了沒有生起或造作的境界時,才能說已完全探究了苦。

  因此,在粗略的層面了解苦並不能說是個聖谛。完全的了知(應遍知) Parij±n±ti 是指以直接的體驗來探究整個領域的意思。只有當它是了知至其極限(已遍知) pariññ±ta½…

《四念住課程開示集要 第七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