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citta½ paj±n±ti 正確了知心有憤怒---然後以生起滅去的了知觀察任何顯著的感受。那時的任何感受都與憤怒相關。
問:次原子微粒Kal±pas從何處生起,消失時又成什麼模樣?不能無中生有吧?
答:宇宙從何時開始,如何造出來的?這是臆測,所有哲學之所由生。佛陀都稱它們爲無關緊要的問題。它們對苦、苦之集、苦之滅、及苦滅之道一點關系都沒有。時時刻刻創造都在發生:次原子微粒生起,它們生起又滅去,而對此生滅的無知導致痛苦。其余的都是無意義的。人的生命苦短,而你卻有極大的工作要去從深處來改變心的習慣模式,並得到完全的解脫。別浪費時間了,用功吧,你所體驗到的實相,日後將揭示一切。
問:身心世間的存在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答:無明産生saªkh±ras 行,而sankh±ras 繁衍無明。整個宇宙就是由這相互的支援所産生的,沒有別的。
問:無明如何開始的呢?它不可能與愛、智慧,和知識共存的。
答:當然,但比較重要的是能看見此刻的無明,而讓清淨來臨。否則它就成爲一個哲學問題,沒有用的。
問:佛陀在印度之外,在緬甸行化嗎?
答:沒有證據顯示他在北印度恒河-雅姆納河流域之外的地方行化。
問:沒有不敬的意思。佛陀在一位過去佛前許願並得到方法,那麼我們怎麼可以說他重新發現了已失的方法呢?
答:有很多人遇見佛陀後會變得有所啓示而發願:不但要解脫自己,也要成爲無上正等正覺者來協助更多的人解脫。表示了這種願望之後,那時的佛陀會查看他們的心理素質:已修行了有無數劫,如果現在授以內觀是否很快就能成就阿羅漢:而且甚至他們都知道了,是否仍舊還許願必要花更長遠的無數劫時間去開發他們的波羅密。如是,他們不但會得到祝福,也會得到授記。後來出生成爲喬達摩的這位隱士,那時有成就阿羅漢的能力,但沒受習內觀。
在他最後的一生,到處充肆著黑暗。雖然在古老的黎俱吠陀經典中仍舊對內觀有高度的贊美,但只是唱誦而已。修行的方法已失。由于他過去所累積的波羅蜜,他往深處探討而發現了內觀。他說pubbe ananussutesu dhammesu cakkhu½ udap±di:「我的眼睛在正法中張開了,那是我未曾聽過的。」後來他稱它爲古仙人道pur±ºo maggo,他重新發現並且傳揚一條潛伏長久而被人遺忘的道路。
問:一個帶業 (saªkh±ras) 的個體往生時有任何選擇嗎,或者悉由過去的業所決定?
答:會使生命往生惡道的過去的業是非常強的,以致于在臨終時其中之一會浮現並産生波動而與某個特定的生存界對上頻率,這樣你就被吸入更痛苦的層次去了。但如果好好修習內觀的話,那怕還有這樣的業,因內觀的波動很強,在心識的最後一剎那,它會生起,然後就跟可以修習內觀的一界對上,而不是到惡道去。因此這是一種你可以選擇不下惡道的方法。
問:如果「我」不存在,是個幻想,那「我」如何能轉世呢?
答:沒有什麼在轉世。身心之流不停地流轉:每一剎那saªkh±ra-paccay± viññ±ºa½行緣識。在死亡時,某個深沈的業力 (saªkh±ra) 一推識就在另一個身體上出現。
問:如果成就涅槃的代價是身體的死亡,幹嘛要修行死亡?
答:它不是滅絕,而是美妙的死亡藝術。也是生活的藝術,脫離不淨染汙而過健康的生活。當你體驗涅槃時,是有些像死亡:感官停止作用,但你在內裏是非常地清醒。體驗它吧。問題會自動有答案的。
問:一個解脫了的人沒有再生了,他住到那兒去呢?
答:有很多這類的問題問佛陀。阿羅漢死後會發生的事情就是阿羅漢在生時所體驗到的。在體驗到第四個涅槃境界時,他們就知道這是究竟的境界了,死後也是一樣的了。它不能用言語來解釋,因爲它是超越身心的。超越感官範疇的東西是無法用五官來表達的。第四維次的體驗是不能以叁度空間來陳述的。餅的滋味只有吃了才知道。
問:一個覺悟的已婚者還會去生小孩嗎?
答:當你在道上邁進時,你的情欲自然會滅弱,然而你會感到非常滿足和快樂。幹嘛煩惱這個呢?到了斯境問題就會得到答案。
問:十個波羅蜜有比較好的排列順序嗎?
答:開展它們比較重要:排序無關緊要。
問:既然內觀已廣布開了,在今日可以找到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羅漢嗎?
答:在數十億的人口汪洋中,今日的禅修人數只是一小水滴而已,而且大多數的仍舊在幼稚園的階段:是有禅修者體驗到涅槃的情況,但非常少。
問:沒有冒犯的意思。你,葛印卡已完全覺悟了嗎?
答:我不是阿羅漢,但無疑的,是走在成就阿羅漢的道上。在這正道上比你們多走了幾步,我可以勝任來教你們。要走在道上而且要達到目的地:這比檢驗你的老師還重要。
問:誰是雷迪大師的老師?你常提到這個以感受爲基本的傳承:這個傳承的名稱是什麼?
答:沒有曆史的記載,但雷迪大師說他是在Mandalay向一位比丘學的。這傳承在雷迪大師之前就在了。他的學生當中,有一些開始教,也一樣重視感受。在諸多老師中Saya Thet 教了烏巴慶老師,而烏巴慶老師也有好幾位學生開始教授。其中的一位就在這裏,他也一樣重視感受。本傳承重視感受。
問:有關唱誦…
答:唱誦是老師的職責之一,來營造良好的波動,保護學員在用功時不受外來的不良波動所幹擾。學員的工作就是修行和觀察,這也就是爲什麼他們不教唱的原因。到了某個階段有些會教唱:在每個字之間你要以無常來了知感受,在每個停頓都要明確具足sampajañña。這會産生正法的波動,不光是唱誦而已。這變成無間的禅習時時徹知無常的一部分。否則,光是唱誦,看起來很簡單,就只是一種儀式、典禮或宗教祝典罷了。
問:如果不是自我,那麼是衆生的那一部分能收能送mett±呢?
答:內觀帶領你到究竟的實相,但佛陀要你覺知這個和表面的實相兩者。這道牆和我的頭在究竟上都是波動,但在表層上是堅實的。如撞擊的話,牆還是會敲破我的頭!在究竟上是沒有衆生的,但你仍要拼棄不善的行爲---諸如憎恨、瞋恚、惡念、和敵意---因爲這些會傷害你。産生mett±、愛,悲憫和善念,使你的心更善良,而且協助你到達最終目標。
問:似乎你對經文的解釋並不全然依其字面的意思。你怎麼知道你的解釋就如同佛陀所要表達的一樣正確呢?
答:這個語言已經有二十五個世紀之久了,而且意思也變了。縱使沒變,佛陀以其體驗所說出來的東西,就非得要以那種體驗才能理解。有很多翻譯的人從未修行過。我們不在此來爭辯或指責他人對佛陀教說的闡釋。當你修行時,就會了解佛陀的意思;而現在你一定要接受你所體驗到的東西。
對佛陀教說的注釋書,一些是在他入滅的一千年後寫的,然而我們的研究顯示,純淨的內觀在佛陀入滅的五百年後就失傳了。其他的是在五百年間寫的,但除在斯裏蘭卡之外的都絕迹了:它們又再度翻成巴利文,但卻加上了譯者的解釋。他們清楚地勾勒出佛陀時代的印度風貌:整個社會、政治、教育、文化、宗教和哲學背景的面面觀。他們常以同義字來闡明一些含糊不明的字。縱然他們很有幫助,如果他們的話與我們的體驗有別,而且如果我們發現在佛陀的教說內有清楚而直接的說明時,那我們不譴責這些注釋,但我們要以我們的體驗來接受佛陀的解釋。
比如說,有個翻譯將vedan±感受用在心理上。沒錯,受是心的一個蘊,而且vedan±nupassan±受念住必是心理上的。但在好些地方佛陀是以sukha 和 dukkha vedan± (苦受和樂受) 來指身上的感受,好比在念住經Satipaµµh±na Sutta 中,somanassa 和domanassa vedan± (喜受和憂受) 是用來表示心理的。
有些英文的翻譯將 sampajañña 譯成「清楚的理解」就造成了很大的混淆。這就意指沒有時時徹知無常的覺知,不具圓滿智慧的了知。在佛陀的教說裏,vidit± vedan± uppajjati 是說你感覺生起的感受。在開始的時候只是覺知還可以:比方說,感知到了癢並且標識它,沒有了知無常---但這就不是sampajañña時時徹知無常。
相同的狀況,sati parimukha½譯成「把注意力擺在前面。」人們就開始想象把他們的注意力擺在前面,在身體外,但k±ye k±y±nupass², vedan±su vedan±nupass²就身體觀察身體,就感受觀察感受 ---在身體中,在感受中---就盡失了。當我們的體驗與其他傳承的信念有出入時,我們要以佛陀的教說爲庇護。
The Vipassana Research Institute (內觀研究所) 已經成立,用電腦來檢視所有的佛陀教說;文獻的份量龐大。就比方說要在四、五十冊,每冊叁、四百頁的經藏中回想vedan±或sampaj±no 使用的場合,就用電腦來搜尋檢測其用法。如果有差異,我們愛莫能助,但也不堅持「這是唯一的真理」ida½ sacca½。沒有執著。我從自己直接的體驗來了解佛陀的教說,也從傳承體系裏,包括已有很高境界的老師中,了解佛陀的教說。他們的體驗是一致的。同樣地,全世界成千上萬的禅修者也有同樣的體驗。因此我有信心認爲這方法是正確的,是佛陀的方法。如果有疑惑,就修習:只有修習才能解惑。如果這個方法在智力上跟你不契合,就用其他的方法修習,但不要一再地摻和,跑這跑那的。如果你覺得這個方法有成效,就進深些,那麼你的所有疑問就會得到答案。哪怕只懂得一點點巴利文,有時佛陀的話也會變得很清楚。你會覺得他在指導你。與其從事智力上的活動,或爭論和辯論,倒不如去體驗會澄清一切。
***
你們來參加四念住的課程爲的是來體驗,而不只是來聽聽佛陀的教說,或某位特定老師的解釋。在來之前,你們就已參加過多于叁次的課程了,現在要持續地走得更深入,這樣佛陀的話會因體驗而變得更清楚。要從所有這些業習中解放出來並開始體驗真正的解脫。願你們都到達圓滿涅槃的最終目標。
你們正在正道上邁出正確步伐:雖然長路漫漫,但無所謂。邁出第一步,第二步,這樣一步一步你一定會到達最終的目標的。願你們都享有真正的解脫之樂和安詳。
願一切衆生快樂。
《四念住課程開示集要 第七天》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