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 citta½ paj±n±ti 正确了知心有愤怒---然后以生起灭去的了知观察任何显著的感受。那时的任何感受都与愤怒相关。
问:次原子微粒Kal±pas从何处生起,消失时又成什么模样?不能无中生有吧?
答:宇宙从何时开始,如何造出来的?这是臆测,所有哲学之所由生。佛陀都称它们为无关紧要的问题。它们对苦、苦之集、苦之灭、及苦灭之道一点关系都没有。时时刻刻创造都在发生:次原子微粒生起,它们生起又灭去,而对此生灭的无知导致痛苦。其余的都是无意义的。人的生命苦短,而你却有极大的工作要去从深处来改变心的习惯模式,并得到完全的解脱。别浪费时间了,用功吧,你所体验到的实相,日后将揭示一切。
问:身心世间的存在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答:无明产生saªkh±ras 行,而sankh±ras 繁衍无明。整个宇宙就是由这相互的支援所产生的,没有别的。
问:无明如何开始的呢?它不可能与爱、智慧,和知识共存的。
答:当然,但比较重要的是能看见此刻的无明,而让清净来临。否则它就成为一个哲学问题,没有用的。
问:佛陀在印度之外,在缅甸行化吗?
答:没有证据显示他在北印度恒河-雅姆纳河流域之外的地方行化。
问:没有不敬的意思。佛陀在一位过去佛前许愿并得到方法,那么我们怎么可以说他重新发现了已失的方法呢?
答:有很多人遇见佛陀后会变得有所启示而发愿:不但要解脱自己,也要成为无上正等正觉者来协助更多的人解脱。表示了这种愿望之后,那时的佛陀会查看他们的心理素质:已修行了有无数劫,如果现在授以内观是否很快就能成就阿罗汉:而且甚至他们都知道了,是否仍旧还许愿必要花更长远的无数劫时间去开发他们的波罗密。如是,他们不但会得到祝福,也会得到授记。后来出生成为乔达摩的这位隐士,那时有成就阿罗汉的能力,但没受习内观。
在他最后的一生,到处充肆着黑暗。虽然在古老的黎俱吠陀经典中仍旧对内观有高度的赞美,但只是唱诵而已。修行的方法已失。由于他过去所累积的波罗蜜,他往深处探讨而发现了内观。他说pubbe ananussutesu dhammesu cakkhu½ udap±di:「我的眼睛在正法中张开了,那是我未曾听过的。」后来他称它为古仙人道pur±ºo maggo,他重新发现并且传扬一条潜伏长久而被人遗忘的道路。
问:一个带业 (saªkh±ras) 的个体往生时有任何选择吗,或者悉由过去的业所决定?
答:会使生命往生恶道的过去的业是非常强的,以致于在临终时其中之一会浮现并产生波动而与某个特定的生存界对上频率,这样你就被吸入更痛苦的层次去了。但如果好好修习内观的话,那怕还有这样的业,因内观的波动很强,在心识的最后一剎那,它会生起,然后就跟可以修习内观的一界对上,而不是到恶道去。因此这是一种你可以选择不下恶道的方法。
问:如果「我」不存在,是个幻想,那「我」如何能转世呢?
答:没有什么在转世。身心之流不停地流转:每一剎那saªkh±ra-paccay± viññ±ºa½行缘识。在死亡时,某个深沈的业力 (saªkh±ra) 一推识就在另一个身体上出现。
问:如果成就涅槃的代价是身体的死亡,干嘛要修行死亡?
答:它不是灭绝,而是美妙的死亡艺术。也是生活的艺术,脱离不净染污而过健康的生活。当你体验涅槃时,是有些像死亡:感官停止作用,但你在内里是非常地清醒。体验它吧。问题会自动有答案的。
问:一个解脱了的人没有再生了,他住到那儿去呢?
答:有很多这类的问题问佛陀。阿罗汉死后会发生的事情就是阿罗汉在生时所体验到的。在体验到第四个涅槃境界时,他们就知道这是究竟的境界了,死后也是一样的了。它不能用言语来解释,因为它是超越身心的。超越感官范畴的东西是无法用五官来表达的。第四维次的体验是不能以三度空间来陈述的。饼的滋味只有吃了才知道。
问:一个觉悟的已婚者还会去生小孩吗?
答:当你在道上迈进时,你的情欲自然会灭弱,然而你会感到非常满足和快乐。干嘛烦恼这个呢?到了斯境问题就会得到答案。
问:十个波罗蜜有比较好的排列顺序吗?
答:开展它们比较重要:排序无关紧要。
问:既然内观已广布开了,在今日可以找到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罗汉吗?
答:在数十亿的人口汪洋中,今日的禅修人数只是一小水滴而已,而且大多数的仍旧在幼稚园的阶段:是有禅修者体验到涅槃的情况,但非常少。
问:没有冒犯的意思。你,葛印卡已完全觉悟了吗?
答:我不是阿罗汉,但无疑的,是走在成就阿罗汉的道上。在这正道上比你们多走了几步,我可以胜任来教你们。要走在道上而且要达到目的地:这比检验你的老师还重要。
问:谁是雷迪大师的老师?你常提到这个以感受为基本的传承:这个传承的名称是什么?
答:没有历史的记载,但雷迪大师说他是在Mandalay向一位比丘学的。这传承在雷迪大师之前就在了。他的学生当中,有一些开始教,也一样重视感受。在诸多老师中Saya Thet 教了乌巴庆老师,而乌巴庆老师也有好几位学生开始教授。其中的一位就在这里,他也一样重视感受。本传承重视感受。
问:有关唱诵…
答:唱诵是老师的职责之一,来营造良好的波动,保护学员在用功时不受外来的不良波动所干扰。学员的工作就是修行和观察,这也就是为什么他们不教唱的原因。到了某个阶段有些会教唱:在每个字之间你要以无常来了知感受,在每个停顿都要明确具足sampajañña。这会产生正法的波动,不光是唱诵而已。这变成无间的禅习时时彻知无常的一部分。否则,光是唱诵,看起来很简单,就只是一种仪式、典礼或宗教祝典罢了。
问:如果不是自我,那么是众生的那一部分能收能送mett±呢?
答:内观带领你到究竟的实相,但佛陀要你觉知这个和表面的实相两者。这道墙和我的头在究竟上都是波动,但在表层上是坚实的。如撞击的话,墙还是会敲破我的头!在究竟上是没有众生的,但你仍要拼弃不善的行为---诸如憎恨、瞋恚、恶念、和敌意---因为这些会伤害你。产生mett±、爱,悲悯和善念,使你的心更善良,而且协助你到达最终目标。
问:似乎你对经文的解释并不全然依其字面的意思。你怎么知道你的解释就如同佛陀所要表达的一样正确呢?
答:这个语言已经有二十五个世纪之久了,而且意思也变了。纵使没变,佛陀以其体验所说出来的东西,就非得要以那种体验才能理解。有很多翻译的人从未修行过。我们不在此来争辩或指责他人对佛陀教说的阐释。当你修行时,就会了解佛陀的意思;而现在你一定要接受你所体验到的东西。
对佛陀教说的注释书,一些是在他入灭的一千年后写的,然而我们的研究显示,纯净的内观在佛陀入灭的五百年后就失传了。其他的是在五百年间写的,但除在斯里兰卡之外的都绝迹了:它们又再度翻成巴利文,但却加上了译者的解释。他们清楚地勾勒出佛陀时代的印度风貌:整个社会、政治、教育、文化、宗教和哲学背景的面面观。他们常以同义字来阐明一些含糊不明的字。纵然他们很有帮助,如果他们的话与我们的体验有别,而且如果我们发现在佛陀的教说内有清楚而直接的说明时,那我们不谴责这些注释,但我们要以我们的体验来接受佛陀的解释。
比如说,有个翻译将vedan±感受用在心理上。没错,受是心的一个蕴,而且vedan±nupassan±受念住必是心理上的。但在好些地方佛陀是以sukha 和 dukkha vedan± (苦受和乐受) 来指身上的感受,好比在念住经Satipaµµh±na Sutta 中,somanassa 和domanassa vedan± (喜受和忧受) 是用来表示心理的。
有些英文的翻译将 sampajañña 译成「清楚的理解」就造成了很大的混淆。这就意指没有时时彻知无常的觉知,不具圆满智慧的了知。在佛陀的教说里,vidit± vedan± uppajjati 是说你感觉生起的感受。在开始的时候只是觉知还可以:比方说,感知到了痒并且标识它,没有了知无常---但这就不是sampajañña时时彻知无常。
相同的状况,sati parimukha½译成「把注意力摆在前面。」人们就开始想象把他们的注意力摆在前面,在身体外,但k±ye k±y±nupass², vedan±su vedan±nupass²就身体观察身体,就感受观察感受 ---在身体中,在感受中---就尽失了。当我们的体验与其他传承的信念有出入时,我们要以佛陀的教说为庇护。
The Vipassana Research Institute (内观研究所) 已经成立,用电脑来检视所有的佛陀教说;文献的份量庞大。就比方说要在四、五十册,每册三、四百页的经藏中回想vedan±或sampaj±no 使用的场合,就用电脑来搜寻检测其用法。如果有差异,我们爱莫能助,但也不坚持「这是唯一的真理」ida½ sacca½。没有执着。我从自己直接的体验来了解佛陀的教说,也从传承体系里,包括已有很高境界的老师中,了解佛陀的教说。他们的体验是一致的。同样地,全世界成千上万的禅修者也有同样的体验。因此我有信心认为这方法是正确的,是佛陀的方法。如果有疑惑,就修习:只有修习才能解惑。如果这个方法在智力上跟你不契合,就用其他的方法修习,但不要一再地掺和,跑这跑那的。如果你觉得这个方法有成效,就进深些,那么你的所有疑问就会得到答案。哪怕只懂得一点点巴利文,有时佛陀的话也会变得很清楚。你会觉得他在指导你。与其从事智力上的活动,或争论和辩论,倒不如去体验会澄清一切。
***
你们来参加四念住的课程为的是来体验,而不只是来听听佛陀的教说,或某位特定老师的解释。在来之前,你们就已参加过多于三次的课程了,现在要持续地走得更深入,这样佛陀的话会因体验而变得更清楚。要从所有这些业习中解放出来并开始体验真正的解脱。愿你们都到达圆满涅槃的最终目标。
你们正在正道上迈出正确步伐:虽然长路漫漫,但无所谓。迈出第一步,第二步,这样一步一步你一定会到达最终的目标的。愿你们都享有真正的解脱之乐和安详。
愿一切众生快乐。
《四念住课程开示集要 第七天》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