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念住課程開示集要 第七天▪P4

  ..續本文上一頁aja½ p²tisukha½…

  vitakkavic±r±na½ v³pasam± ajjhatta½ sampas±dana½ cetaso ekodibh±va½ avitakka½ avic±ra½ sam±dhija½ p²tisukha½…

  p²tiy± ca vir±g± upekkhako ca viharati sato ca sampaj±no sukhañca k±yena paµisa½vedeti ya½ ta½ ariy± ±cikkhanti “upekkhako satim± sukhavih±r²”ti…

  sukhassa ca pah±n± dukkhassa ca pah±n± pubbeva somanassa-domanass±na½ atthaªgam± adukkhamasukha½ upekkh±satip±risuddhim…

  在初禅裏,舍離了感官的貪欲 (k±mehi) 和心中的不淨染汙 (不善之心念)。它是 savitakka½ savic±ra½:伴隨著對禅修所緣的專注 (尋),和對這所緣的系念 (伺)。有離欲之心 (vivekaja½) 並充滿喜和樂 (p²tisukha½)---心中充滿了喜而身上則有樂受。心很專注。在二禅裏,vitakka-vic±r±na½ v³pasam±:禅修的所緣退失 (無尋無伺),充滿喜和樂。在叁禅裏,心理的喜 (p²ti) 消失:只有從心的專注而來的身體樂受 (sukha)。但現在具有時時徹知無常sampaj±na,了知生起滅去的實相了。

  要理解,就是佛陀還未成佛之前,印度已有各種禅定jh±nas。他也從兩位以前的老師學習了第七和第八禅定。然而這兒只教四個禅定。理由是,他以前所學的禅定缺少了sampajañña (時時徹知無常)。其結果只能去除表層或稍許再深一些的不淨染汙。不具sampajañña,它們不可能達到深層並把根植在心中的不淨染汙清除。不淨染汙依在,則生命之流延續。現在以四個jh±nas禅定來修習時,在第叁禅中生起和滅去被觀察了。時時徹知無常Sampajañña 出現了。

  在第四禅定裏,樂sukha 或苦dukkha 已舍斷。喜Somanassa 和憂 domanassa 已消失。心中只有即非愉悅亦非不愉悅的感覺。只有甯靜,不苦不樂adukkha½asukha½留住,並具足平等心、覺知和完全清淨 upekkh±-sati-p±risuddhi½。此時sampaj±no 已用不上,因爲這是涅槃的境界。第四禅定與阿羅漢的第四涅槃境界同時到來。時時徹知無常Sampajañña 是佛陀給當時禅定修習的貢獻,藉此方法才能超越整個的身心範疇。

  這就是第四聖谛。

  Iti ajjhatta½ v± dhammesu dhamm±nupass² viharati…“atthi dhamma”ti…na ca kiñci loke up±diyati.

  相同的站一一重現:覺知只建立在法而非其他上,于是不再貪著任何事物。

  這整個的解釋是要去體驗和理解的。我們能閱讀,但只有深入的體驗,佛陀教說的真正意義才會變得清晰。在阿羅漢的境界裏,每樣事物都是由體驗而得清晰的。

  修行念住的結果Satipaµµh±nabh±van±nisa½so

  依此方法修習,就可達成兩種果位中的一個。

  diµµheva dhamme aññ±, sati v± up±disese an±g±mit±.

  在七年中diµµheva dhamme añña 得最上智慧---阿羅漢的完全了知---,或得不還果an±g±m²。

  有些人已修習超過了七年,問爲什麼還未成就阿羅漢。必要的條件是eva½ bh±veyya 要依正確的方式修行。Sampajañña½ na riñcati 在生命中無時無刻不忘失時時徹知無常。你現在就正爲這個境界做准備,練習在做任何事時覺知身體上的感受,並了知生起和滅去。當你依此方法修習時,你就獲得了佛陀的成果保證。

  佛陀更說,不用說七年,六年,五年,四年,甚至不用到一年;然後七個月,六個月,不用到一個月,甚至半個月,或只要七天也夠了。連無時無刻都在修習sampajañña,也還要看以往積存的業習有多少而定。可能要七年,但修習同樣的方法也有人只在幾分鍾內就體驗涅槃的,就如從孟買來的隱士,只教幾句diµµhe diµµhamatta½ bhavissati 「看的時候只是看」就成了。

  有些禅修者以步行開始練習,甚至在心中默念「走路」,「癢」,或什麼的。雖說其中沒有智慧,但起碼有練習心的專注。那些有強烈的性欲的人就去墳場---或時下的屍體解剖---多少平衡一下他們的心。不論是什麼樣的起點,禅修者一定要體驗生起和滅去的感受。在目前你的sampajañña 可能只是幾秒鍾,然後就忘失幾分鍾或數小時。持續的練習之後,你就只會短暫地忘失sampajañña,然後甚至只忘失幾個剎那而已。到達這種境地可能得花很長時間,但之後的期限就只有七年了。

  接下來是結語:

  “Ek±yano aya½, bhikkhave, maggo satt±na½ visuddhiy±,

  sokaparidev±na½ samatikkam±ya, dukkhadomanass±na½ atthaªgam±ya,

  ñ±yassa adhigam±ya, nibb±nassa sacchikiriy±ya yadida½ catt±ro

  satipaµµh±n±”ti. Iti ya½ ta½ vutta½, idameta½ paµicca vutta½ ti.

  這是由于此原因而這麼說:「比丘們!這是唯一的道路可以使衆生清淨、克服愁歎、滅除苦憂、實踐真理、體證涅槃,這條道路就是四念住。」

  「唯一的道路」Ek±yano maggo可不是宗派的主張,而是自然的法則。這條道路不但幫助自稱是佛教徒或有明確信心的人:它是人人皆可體驗,以之修習而超越感受的道路。有無佛陀出世,宇宙的法則依在。地球是圓的;有無伽利略或牛頓的發現,萬有引力依在。同樣地,痛苦的生起和滅除是一個法則。就如二氫一氧結合成水一樣:否則,當在深沈的無明中而有貪愛和瞋恚的習性反應時,痛苦必然産生。這不是印度教、佛教或基督教的律法,而是簡單的法則。相同地,如果有完全的覺知及sampajañña,了知整個的實相,就有解脫。智力的理解只能提供激勵和指引。連這個都沒有的話,不同見解的人就無法探究及體驗真理。有人可能宣稱地球是平的,或引力不存在,但絲毫改變不了它們。

  火會燒傷你的手。這是能體驗的真理。要免于燒傷,就要使你的手遠離火。跟這完全一樣,對感受起習性反應會致苦。如果你不起習性反應而只觀察其生滅,自然地,你的修習就會止息痛苦、貪瞋之火,就如水熄滅火一樣。這就是唯一的道路ek±yano maggo ---是全部人類的法則、真理、或本質。

  問與答

  當你修習而且到達了最終目標時,經文的每一句話都會變得很清楚。在現階段,問題仍舊源源不斷地來。縱使老師的解答在智力上滿足了你,疑惑還可能把它們沖走。你只是在想象,而非親見。要實修。在每一個課程中,當你持續體驗正法時,你聽一樣的開示,相同的話,但每次都有新發現。真正清晰而無疑惑的理解來自你自己的體驗。

  問:你提過要注意到不同心態的生起。你該如何處理,比方說,生氣或幻想呢?

  答:注意到生氣、恐懼、情欲、自我或任何種的不淨染汙,不是意指要在心中默念它們。注意可以稍許幫助你的專注和了解,但卻沒有時時徹知無常sampajañña。只要接受心中內容,心了知,就說是生氣吧---sadosa½ v±…

《四念住課程開示集要 第七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