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天
四念住课程的第七天结束了。我们到了大念住经Mah±-satipaµµh±na Sutta的结尾部分了。
(四)谛节Catusaccapabba½
Dhammesu dhamm±nupass² viharati cat³su ariyasaccesu
如何就四圣谛观察诸法呢?
“ida½ dukkha½”ti yath±bh³ta½ paj±n±ti, “aya½ dukkha-samudayo”ti yath±bh³ta½ paj±n±ti, “aya½ dukkhanirodho”ti yath±bh³ta½ paj±n±ti, “aya½ dukkhanirodhag±min² paµipad±”ti yath±bh³ta½ paj±n±ti.
「这是苦」。「这是苦之集」。「这是苦的灭」。「这是导致苦灭之道」。每一谛都如实地了知。
Paj±n±ti 是以智慧了知的意思。Yath±bhuta½---如实地,如其所现地---意思是直接体验与了知,就如佛陀在第一个开示中所教导的。苦是由贪爱导致的事实已是众所周知的了。贪爱必须被根除也不是新鲜事。人人都在受苦,但这摆明的事实本身并不能使人成为圣贤。佛陀所发现的是要如何将苦变成一个圣谛 ariya sacca,以便任何体验到它的人都能成为圣者,最起码能获得涅槃的第一次体验,解脱的第一阶段。
四圣谛中的每一个圣谛都有三个必须的情况 (行相),合起来总共十二个。第一圣谛的第一部分---「这是苦」---人人都已知道了。第二部分,应遍知pariññeyya,意思是无论如何,整个范畴、各个层面的苦都要了知。同样意思的字parij±n±ti,在之前用来表示具时时彻知无常sampjañña 的完全了知感受。当感受被超越了,应遍知parij±n±ti 就来临了。如无,则感受的某些领域仍未被探索到。同样地,苦的全部领域必须被探索至其极限。然后就到了第三个部分:已遍知pariññ±ta。意思是苦已被超越了:它就是一个圣谛。只有在超越了苦之后,才能宣称已探索了整个苦的领域。
在表面上有四个圣谛,但当你走更深入时,它们就合而为一,就像四念住一样。
苦集Dukkha samudaya,痛苦的生起或原因---即贪爱---是第二圣谛。再次地,由于过去诸佛的教导,使得这个基本的原则,在智力上的接受和表面的了解,能存留下来。它的第二部分是应断pah±tabba½:贪爱应被完全根除。然后第三部是已断pah²na½:已被完全根除;最终的解脱境界达到了。佛陀的贡献是将这已经失传久远的甚深观点重新建立起来。
同样地,只出于信仰或推理而接受第三个圣谛---苦灭dukkha nirodha,痛苦的止息---是不够的。它的第二部分是应证sacchik±tabba½:它应被见证。它的第三部分是已证sacchikata½:它已被见证到,而且已圆满了。
如果只在智力上接受第四圣谛也是毫无意义的。它的第二部分是应修bh±vetabba½:它应被接续不断地修,直到已修习圆满bh±vita½。只有当他已走完了这条正道,只有当他以各三个行相圆满了四圣谛时,乔达摩才宣称自己是佛陀。
最初佛陀首次说法时,连他的五个朋友都不听。他们相信,没有修练极端的身体苦行,不可能解脱。佛陀也修过这个苦行。他将身体绝食到只剩皮包骨,羸弱得难移两步。然而以他修过的八禅定,他看到更深层的不净染污还存在。身体绝食是无用的修持,所以他放弃了而开始进食。
为了说服他们,佛陀告诉他们说,不靠智力推理,不靠情感信仰,但以 yath±bbh³ta½ paj±n±ti:如实的体验智慧,他已体证了四圣谛。只有在那时,他们才准备开始听他说法。
苦谛Dukkhasacca½
dukkha½ ariyasacca½
现在描述苦圣谛,从粗重到微细。
J±ti pi dukkh±, jar± pi dukkh±, (by±dhi pi dukkh±,) maraºa½ pi dukkha½, sokaparidevadukkhadomanassup±y±s± pi dukkh±, appiyehi sampayogo pi dukkho, piyehi vippayogo pi dukkho, yampiccha½ na labhati ta½ pi dukkha½, saªkhittena pañcup±d±nakkhandh± dukkh±.
以上用了许多的同义字,来解释苦dukkha的呈现。
生J±ti 是指出生在任何一生存界。老Jar±年老,体衰,感官官能的退化。病By±dhi 疾病或患病。死Maraºa 是在任何生存界的死亡,以及五蕴的消融。愁Soka 是忧愁,由于失去心爱的东西而心生悲伤,而叹parideva 是由悲伤而导致的哭泣和悲叹。苦Dukkha 是身体上的疼痛和不愉悦的感受。忧Domanassa 是心理上的不愉悦。恼Up±y±sa 是由损失或不幸而产生的心理苦恼和折磨。所有这些都是苦dukkha。
在这里和在其他地方的解释,苦dukkha 是用于不愉悦或疼痛的身体感受,而忧domanassa (源自mana,心) 则用于心理的不愉悦。它可能是一个念头,记忆,恐惧。同样地,乐sukha是用于愉悦的身体感受,而喜somanassa 则用于心理上的愉悦感觉。在受念住里,使用了苦、乐受dukkha、sukha vedan±这些字,这也就是为什么本传承极力强调,以身体的感受作为禅修对象的原因。
在较细致的层次上,怨憎会苦appiyehi sampayogo 是与任何不愉悦的事物的交往:色r³pa,一个景象,颜色或光;声sadda,声响;香gandha,气味;味rasa,滋味;可触体phoµµhabba;或法dhamma,一个念头。爱别离苦Piyehi vippayogo 是和任何喜欢的事物分离。和至亲的人,如朋友和家人分离,是苦。
还有更细致的是求不得苦iccha½ ma labhati:得不到想要的事物。如果有人欲求逃脱生命的轮回,但达不到这个阶段,它是没能如愿na pattabba½。这是苦。同样地,欲望生起要脱离老、病、死,和心理及生理的悲伤和痛苦,然而无法如愿。
总括的来说 Saªkhittena,而且在更深的层面,五取蕴 pañcup±d±nakkhandha,对五蕴 (pañca khandha)---色、受、想、行、识--- 的执取 (up±d±na) 是苦。
信仰上或逻辑上接受第一圣谛是没用的:它必须被体验 (yath±bh³ta½ paj±n±ti) 至其极限。这要修习戒和定,而且以专注的心你修习观察五蕴和六感官根门运作的细致实相。这就是八正道整个的过程。
起始的坚硬、强烈和疼痛的感受是明显的苦,但它们必得要以平等心来观察,因为对它们起习性反应会增长痛苦。藉由平等心,它们就被分离、剖析、离散和消融,而且就连疼还在,也能在其中感觉到有一股波动的暗流。当这些微细波动粉碎后,疼痛似乎不再是痛苦了。当疼痛消退了,只有一股非常微细的波动引致喜p²ti 的生起。这仍然是苦的范畴,还少了真正的快乐,因为它是无常,生灭的。第一次消融bhaªga的体验很重要,可以让人体认到整个身体结构只不过是次原子微粒的实相。但如果就此认为痛苦已经解除,那么苦dukkha 的范畴还没完全被照应到。不愉悦的感受还是会来的:部分是由于旧业习的浮现,部分由于坐姿、疾病等等的。每个愉悦的体验,因为是无常之故,都含固有的苦dukkha 的性质。
下一个阶段是轻安passaddhi,寜静,没有不悦感,而且明显地无苦感,但仍有生灭现前。然而诸行无常sabbe saªkh±r± anicc± ---任何因缘和合的事物,早晚都会毁壊。粗重的体验还是会来临,因为这种轻安仍是过渡的体验而已,还在身心的范畴内。整个苦dukkha的领域还不完备。只有当苦被超越了,而到了没有生起或造作的境界时,才能说已完全探究了苦。
因此,在粗略的层面了解苦并不能说是个圣谛。完全的了知(应遍知) Parij±n±ti 是指以直接的体验来探究整个领域的意思。只有当它是了知至其极限(已遍知) pariññ±ta½…
《四念住课程开示集要 第七天》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