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时,它才成为一个圣谛。
苦集圣谛Samudayasacca½
duddhasamudaya½ ariyasacca½
第二圣谛是苦的生起。
Y±ya½ taºh± ponobbhavik± nand²r±gasahagat±tatratar±bhinandin²,
seyyathida½, k±mataºh± bhavataºh± vibbhavataºh±.
这是taºha渴爱;ponobbhavik±导致生命不停地流转,nand²-r±ga-sahagat±,为喜乐、贪爱所束缚;tatra-tatr±bhinandin²,到处不忘寻求喜乐;seyyath²da½,即是:
K±ma-taºh±欲爱是感官的享乐。很小的欲望很快就转变成渴爱,其中最显著的就是性欲。
Bhava-taºh±有爱是生存的欲望,那怕身体和整个宇宙都持续地毁壊。由于这种自我意识,由于对「存有」的渴爱,信奉永生的哲学似乎就得到了青睐。
Vibhava-taºh±无有爱是两个对立的渴爱。一个是渴望停止生死轮回,然而这种错乱的贪爱是达不到斯境的。第二个是拒绝接受死后痛苦还有延续,然而由于此生的不善业报而生的恐惧,saªkh±ras 业习仍在。「这是唯一的存在」这种哲学,就存有错乱的贪爱和执取。
这三种渴爱导致苦dukkha。
那么这渴爱从哪里生起,又从何处建立呢?
Ya½ loke piyar³pa½ s±tar³pa½ etthes± taºh± uppajjam±n± uppajjati, ettha nivisam±n± nivisati.
在 (身心) 世间,只要有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事物 (loke piyar³pa½ s±tar³pa½) 就有渴爱的生起 (uppajjati) 和建立 (nivisati)。Piya 和s±ta两者都是「令人喜悦的」、「诱人的」意思。Loka 的一个意思是「生存的界」,但在此处的意思是「身心世间。」一位叫罗伊塔 (Rohita) 的天人,有一次经过一个精舍前,而佛陀正坐在那里,他边走边唱:Caraiveti, caraiveti, 「继续走呀,继续走呀。」佛陀问他怎么回事,罗伊塔答说,他要走路来探索整个世间,然后超越它。佛陀微笑着跟他解释说,整个宇宙的集、灭、和灭道都在身体的架构内。
在字意上,luñjati paluñjat²ti loko是:这个世间是不停地在毁壊。它生起又灭去。它是整个的身心领域,而且被理解为在身体的架构内。好比你种下某一生存界的种子,你就会体验到它。一个很不好的业习saªkh±ra,当果报来临时,就会在此时和将来在内心产生炼狱之火。种下一个天界的种子,你就感觉到愉悦;种下的是梵天的种子,此时和将来,你都感觉到宁静。涅槃的境界,无有生灭,也是一样要在身体之内体验。
因此在身心的架构内,只要有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事物,就有渴爱的生起。
现在详细的述说渴爱从哪里生起。
Cakkhu loke piyar³pa½ s±tar³pa½, etthes± taºh± uppajjam±n± uppajjati,
ettha nivisam±n± nivisati… Sota½… Gh±na½… Jivh±… K±yo… Mano loke piyar³pa½ s±tar³pa½, etthes± taºh± uppajjam±n± uppajjati, ettha nivisam±n± nivisati.
眼根 cakkhu 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于是渴爱就在那里生起和建立。同样的过程出现在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或意根。
R³pa… Sadd±… Gandh±… Ras±… Phoµµhabb±… Dhamm±… nivisati.
六尘中,诸如色、声、香、味、触、法,任何地方是诱人的、令人喜悦的,渴爱就在那里生起和建立。
Cakkhu-viññ±ºa½… Sota-viññ±ºa½… Gh±na-viññ±ºa½…
Jivh±-viññ±ºa½… K±ya-viññ±ºa½… Mano-viññ±ºa½…
nivisati.
在六根的任何六识 (viññ±ºas) 中渴爱生起。在描述心时,通常识viññ±ºa、想s±ñña、受vedan±、行saªkh±ra 四蕴就足够了。更深的内观则将它们细加分别。然而还没到达这个阶段之前,各样的哲学就发韧了,因为尽管体验了生灭,但这个观察者---即心识-viññ±ºa --似乎一直存在,而没被分离或剖析。它被视为是永恒的灵魂:je viññ±ya te ±ya ye ±ya te viññ±ya (任何识即是灵魂,而任何灵魂即是识)。然而在较深的层面,识是有分别的:眼识不能听,耳识不能看,任何或所有的这些识都能停止作用,而当心识也停止作用时,涅槃nibb±na 即来临。
佛陀更进一步详加说明:
Cakkhu-damphasso…
Cakkhu-damphassaj± vedan±…
R³pa-saññ±…
R³pa-sañcetan±…
R³pa-taºh±…
R³pa-vitkko…
R³pa-vic±ro…nivisati.
由于任何根门的接触,于是渴爱生起和建立。因为这个接触就会有感受产生(samphassaj± vedan±),而渴爱又再次生起和建立。然后这个感官对象接着就有评估或辨别(想s±ñña),而渴爱于是生起和建立。Sañcetan± (心理的习性反应) 是 saªkh±ra 的同义字:此处渴爱又再生起和建立。那么渴爱的生起和建立就关连着任何的感官对象。念头对其所缘的最初作意 (寻vitakko) 随之而来。最后就卷入了念头里 (伺vic±ro)。在每一个情况下,这整个过程都同样发生在六根中的每一个根门。
第二个圣谛称为苦集 (dukkha-samudaya)。在一般的了解里,渴爱是痛苦的成因。然而,集samudaya 的意思是「生起」,因为痛苦是与渴爱同时生起的,没有时间上的落差。
苦灭圣谛Nirodhasacca½
dukkhnirodha½ ariyasacca½
第三个圣谛是渴爱的完全根除,使其根本不再生起。「它是这渴爱的完全远离、灭尽、舍离、弃舍、解脱、无着。」
Yo tass±yeva taºh±ya asesavir±ganirodho c±go paµinissaggo mutti an±layo.
何处息灭渴爱呢?
Ya½ loke piyar³pa½ s±tar³pa½, etthes± taºh± pah²yam±n± pah²yati,
ettha nirujjham±n± nirujjhati.
任何渴爱 (taºh±) 在世间---身心的范围---生起和建立的地方,就是可以根除 (pah²yam±n± pah²yati) 和息灭 (nirujjham±n± nirujjhati) 渴爱的地方。它必须在眼、耳、鼻、舌、身、和意这些根门上用功并完全地根除。现在详述细节:
Cakkhu… Sota½… Gh±na½… Jivh±… K±yo… Mano loke piyar³pa½ s±tar³pa½, etthes± taºh± pah²yam±n± pa…
《四念住课程开示集要 第七天》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