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時,它才成爲一個聖谛。
苦集聖谛Samudayasacca½
duddhasamudaya½ ariyasacca½
第二聖谛是苦的生起。
Y±ya½ taºh± ponobbhavik± nand²r±gasahagat±tatratar±bhinandin²,
seyyathida½, k±mataºh± bhavataºh± vibbhavataºh±.
這是taºha渴愛;ponobbhavik±導致生命不停地流轉,nand²-r±ga-sahagat±,爲喜樂、貪愛所束縛;tatra-tatr±bhinandin²,到處不忘尋求喜樂;seyyath²da½,即是:
K±ma-taºh±欲愛是感官的享樂。很小的欲望很快就轉變成渴愛,其中最顯著的就是性欲。
Bhava-taºh±有愛是生存的欲望,那怕身體和整個宇宙都持續地毀壊。由于這種自我意識,由于對「存有」的渴愛,信奉永生的哲學似乎就得到了青睐。
Vibhava-taºh±無有愛是兩個對立的渴愛。一個是渴望停止生死輪回,然而這種錯亂的貪愛是達不到斯境的。第二個是拒絕接受死後痛苦還有延續,然而由于此生的不善業報而生的恐懼,saªkh±ras 業習仍在。「這是唯一的存在」這種哲學,就存有錯亂的貪愛和執取。
這叁種渴愛導致苦dukkha。
那麼這渴愛從哪裏生起,又從何處建立呢?
Ya½ loke piyar³pa½ s±tar³pa½ etthes± taºh± uppajjam±n± uppajjati, ettha nivisam±n± nivisati.
在 (身心) 世間,只要有誘人的、令人喜悅的事物 (loke piyar³pa½ s±tar³pa½) 就有渴愛的生起 (uppajjati) 和建立 (nivisati)。Piya 和s±ta兩者都是「令人喜悅的」、「誘人的」意思。Loka 的一個意思是「生存的界」,但在此處的意思是「身心世間。」一位叫羅伊塔 (Rohita) 的天人,有一次經過一個精舍前,而佛陀正坐在那裏,他邊走邊唱:Caraiveti, caraiveti, 「繼續走呀,繼續走呀。」佛陀問他怎麼回事,羅伊塔答說,他要走路來探索整個世間,然後超越它。佛陀微笑著跟他解釋說,整個宇宙的集、滅、和滅道都在身體的架構內。
在字意上,luñjati paluñjat²ti loko是:這個世間是不停地在毀壊。它生起又滅去。它是整個的身心領域,而且被理解爲在身體的架構內。好比你種下某一生存界的種子,你就會體驗到它。一個很不好的業習saªkh±ra,當果報來臨時,就會在此時和將來在內心産生煉獄之火。種下一個天界的種子,你就感覺到愉悅;種下的是梵天的種子,此時和將來,你都感覺到甯靜。涅槃的境界,無有生滅,也是一樣要在身體之內體驗。
因此在身心的架構內,只要有誘人的、令人喜悅的事物,就有渴愛的生起。
現在詳細的述說渴愛從哪裏生起。
Cakkhu loke piyar³pa½ s±tar³pa½, etthes± taºh± uppajjam±n± uppajjati,
ettha nivisam±n± nivisati… Sota½… Gh±na½… Jivh±… K±yo… Mano loke piyar³pa½ s±tar³pa½, etthes± taºh± uppajjam±n± uppajjati, ettha nivisam±n± nivisati.
眼根 cakkhu 是誘人的、令人喜悅的,于是渴愛就在那裏生起和建立。同樣的過程出現在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或意根。
R³pa… Sadd±… Gandh±… Ras±… Phoµµhabb±… Dhamm±… nivisati.
六塵中,諸如色、聲、香、味、觸、法,任何地方是誘人的、令人喜悅的,渴愛就在那裏生起和建立。
Cakkhu-viññ±ºa½… Sota-viññ±ºa½… Gh±na-viññ±ºa½…
Jivh±-viññ±ºa½… K±ya-viññ±ºa½… Mano-viññ±ºa½…
nivisati.
在六根的任何六識 (viññ±ºas) 中渴愛生起。在描述心時,通常識viññ±ºa、想s±ñña、受vedan±、行saªkh±ra 四蘊就足夠了。更深的內觀則將它們細加分別。然而還沒到達這個階段之前,各樣的哲學就發韌了,因爲盡管體驗了生滅,但這個觀察者---即心識-viññ±ºa --似乎一直存在,而沒被分離或剖析。它被視爲是永恒的靈魂:je viññ±ya te ±ya ye ±ya te viññ±ya (任何識即是靈魂,而任何靈魂即是識)。然而在較深的層面,識是有分別的:眼識不能聽,耳識不能看,任何或所有的這些識都能停止作用,而當心識也停止作用時,涅槃nibb±na 即來臨。
佛陀更進一步詳加說明:
Cakkhu-damphasso…
Cakkhu-damphassaj± vedan±…
R³pa-saññ±…
R³pa-sañcetan±…
R³pa-taºh±…
R³pa-vitkko…
R³pa-vic±ro…nivisati.
由于任何根門的接觸,于是渴愛生起和建立。因爲這個接觸就會有感受産生(samphassaj± vedan±),而渴愛又再次生起和建立。然後這個感官對象接著就有評估或辨別(想s±ñña),而渴愛于是生起和建立。Sañcetan± (心理的習性反應) 是 saªkh±ra 的同義字:此處渴愛又再生起和建立。那麼渴愛的生起和建立就關連著任何的感官對象。念頭對其所緣的最初作意 (尋vitakko) 隨之而來。最後就卷入了念頭裏 (伺vic±ro)。在每一個情況下,這整個過程都同樣發生在六根中的每一個根門。
第二個聖谛稱爲苦集 (dukkha-samudaya)。在一般的了解裏,渴愛是痛苦的成因。然而,集samudaya 的意思是「生起」,因爲痛苦是與渴愛同時生起的,沒有時間上的落差。
苦滅聖谛Nirodhasacca½
dukkhnirodha½ ariyasacca½
第叁個聖谛是渴愛的完全根除,使其根本不再生起。「它是這渴愛的完全遠離、滅盡、舍離、棄舍、解脫、無著。」
Yo tass±yeva taºh±ya asesavir±ganirodho c±go paµinissaggo mutti an±layo.
何處息滅渴愛呢?
Ya½ loke piyar³pa½ s±tar³pa½, etthes± taºh± pah²yam±n± pah²yati,
ettha nirujjham±n± nirujjhati.
任何渴愛 (taºh±) 在世間---身心的範圍---生起和建立的地方,就是可以根除 (pah²yam±n± pah²yati) 和息滅 (nirujjham±n± nirujjhati) 渴愛的地方。它必須在眼、耳、鼻、舌、身、和意這些根門上用功並完全地根除。現在詳述細節:
Cakkhu… Sota½… Gh±na½… Jivh±… K±yo… Mano loke piyar³pa½ s±tar³pa½, etthes± taºh± pah²yam±n± pa…
《四念住課程開示集要 第七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