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指甲牙齒,皮膚肌肉,筋腱骨髓,腎心肝髒,肋膜脾,肺腸腸膜,胃髒糞便,膽汁痰膿,血汗脂肪,眼淚淋巴,口水鼻涕,滑液尿水。這就是它的本質。
對那些沒法觀察內在實相的人,他們以此開始。不淨的染汙一直壓製著他們。一旦他們能正確思惟後,就能夠以呼吸或直接以感受來修習。當然,在實際開始修習內觀時,對這個不淨的身體不應産生瞋恚。只要如實地觀察---yath±bh³ta。就身體觀察生起和滅去的感受。禅修者現在已經步上正道了。
佛陀以一只有兩個口的糧食袋做例子,其裏面裝滿各種的豆榖,諸如: 稻米、糙米、綠豆、豌豆、芝麻、白米。就如同一位眼力好能分辨這些豆榖的人一樣,這些被皮膚所覆蓋的東西都被他看得一清二楚。在較後階段,當天眼開通後,就會容易看到身體。每一部位---的確是身體的每一個粒子---都有如張開眼睛一樣看到。
Iti ajjhatta½ v± k±ye k±y±nupass² viharati…“atthi kayo”ti…na ca kiñci loke up±diyati.
然後過程是一樣的。雖然依每個人的背景和心理素質而有不同的起點,但終站是一樣的。身體的裏裏外外都被觀察 ajjhatta-bahiddh±。生起和滅去:samudaya-vaya被觀察了。然後“atthi k±yo”「這是身體」。覺知已建立,在這身心世間中,無任何東西可以攀附,在完全解脫的境界中,沒有東西要執取的 (na ca kiñci loke up±diyati)。
思惟界(四大)節Dh±tumanasik±rapabba½
Dh±tu是要素的意思。仍然,有些人對身體有強烈的執著和耽溺性愛,那麼在修習之初就要涉及思惟。
imameva k±ya½ yath±µhita½ yath±paºihita½ dh±tuso paccavekkhati: “atthi
imasmi½ k±ye pathav²dh±tu ±podh±tu tejodh±tu v±yodh±t³”ti.
不論置身何處或何種姿勢 (k±ya½ yath±µhita½ yath±paºihita½),就只加以思惟(paccavekkhati) 身體的組成要素:地 (pathav²)、水 (±po)、火 (tejo)、和風 (v±yo)。
佛陀舉了另一個例子。就像一位屠夫或其學徒殺了一條牛,將它分解成塊,然後坐在市場上販售,因此身體也如此地被了知只是四大要素而已。它包括: 固體---肌肉,骨頭等; 液體: 血液,尿等; 氣體; 和溫度。恰似「牛」只是各個部分的合成物之通俗語,所以身體除了這四大之外什麼也不是,沒有一個是所謂的「身體」。因此,人們了解到這點,心至少會稍微平衡。
Iti ajjhatta½ v± k±ye k±y±nupass² viharati… “atthi k±yo”ti…na ca kiñci loke up±diyati.
然後,開始相同的修習,因爲光是思惟是不夠的。必定要通過相同的站(階段)。
到達了“ atthi k±yo”ti, 「這是身體」這個階段,過去對之有諸多的執著,如今全然放下,禅修者到達最終的目標。
觀察墓園九相節Navasivathikapabba½
過去和現在,都有人對軀體有強烈的執著,以至于連正確的思惟都不可能。因此給了他們一個更粗陋,更惡心的起始點: 就帶他們到墓園去。這是那種屍體不經焚燒或埋葬,而只是棄置四處,讓鳥獸啄食等的場所。既然他們自己無法專注于內心用功,就要他們開始觀看死屍。然後他們就能以相同的方式來細想自己的身體。
So imameva k±ya½ upasa½harati: “aya½ pi kho k±yo eva½dhammo eva½bh±v² eva½anat²to”ti.
他們細想 (upasa½harati) 自己的身體:「我的身體也是這種性質,也將變成如此。」共有九相的墓園觀想:
他們看到一具屍體,已死一日,兩日或叁日,變成腫脹、瘀黑且潰爛。他們細想並了解,他們的身體也是這種性質,也終將死亡,無法避免這樣的結果。
再者,他們看到一具被丟棄的屍體,已被烏鴉、禿鷹、獵鷹、野狗、胡狼、或種種蟲類所食。他們再細想他們的身體亦複如此。
他們看到一具屍體,只剩下骸骨,其上附著血肉,以筋腱相連。于是他們細想自己的身體。
他們看到一具屍體,只剩下骸骨,已無皮肉但血迹斑斑,以筋腱相連。
他們看到一具屍體,只剩下骸骨,已無血肉,以筋腱相連。
這次他們只看到已支解的骨頭四散各處: 有手骨、腳骨、膝骨、大腿骨、骨盆骨、或頭蓋骨。
現在,經過了一段長時間,骨頭已泛白。
他們看到骨頭,經過年余,已堆積成堆。
他們看到骨頭,已腐蝕成粉。
每次看了骨頭,他們就以相同的情況反思自己的身體。
開始以這種方式來觀看有其必要,因爲內觀---觀察和體驗實相的真正本質---是件細致的工作。那些過著猥亵、粗俗生活,充滿粗重不淨染汙的人,是無法修習的。因此在特殊的情況下,把他們帶到墓園,只去觀看、保持細想,並了知他們所看到的就是人人最終的結果。教導他們開始思惟。以此不淨的觀感及現在的了知,心已稍得平衡: 可以修習了。
Iti ajjhatta½ v± k±ye k±y±nupass² viharati… “atthi k±yo”ti… na ca kiñci loke up±diyati.
現在他們開始用功,並經過同樣的站。他們到達“atthi k±yo”ti,「這是身體」的階段,以往對之有過多的執著。接著繼續修習,直到放下了所有的執著,而達到完全解脫的境界。
每一節的道路都相同。只有起點有別。在每一節你都要感覺生起和滅去,即以感受呈現的身心組合的現象。起先你分別感覺它,然後當它即生即滅時,你一起感覺它。之後整個架構處處都消融了,生起、滅去、生起、滅去。你只是觀察。這樣你就發展了覺知sati與時時徹知無常sampajañña的能力---開發平等心的智慧。
有一種的平等心,連無常的了知都不具。它是經由不斷地暗示自己不做出習性反應和保持心的平靜。許多人發展出這種能力,而且似乎在世事盛衰中不起習性反應,也不感困擾。他們是平衡的,但只在表層而已。更深層部分的心繼續在習性反應,因爲它仍在未觸及的深處,時時刻刻地與身體的感受起習性反應。沒有時時徹知無常sampajañña,習性反應的慣有的模式---業習-saªkh±ras --仍舊存在。
這就是爲什麼佛陀這麼重視感受vedan±的原因。放下貪愛和瞋恚是過去傳統的教導。在印度,于佛陀以前及以後,和佛陀的當代,都有老師如是教導,而其徒衆也如是修習。然而它都只涉及外緣: 即所看到的、聽到的、嗅到的、嘗到的、觸及的、想到的東西。佛陀則探討得更深入。六個感官及其對象稱之爲六入處sal±yatana。他發現這兩者的接觸必定會産生感受,而只有當感受産生時,才會有貪愛和瞋恚的生起。
Sal±yatana paccay± phasso,
phassa paccay± vedan±
vedan± paccay± taºh±:
因有感官才有接觸,有接觸才有感受,有感受才有貪愛。這就是他的覺悟。
所遺漏的環節,空隙,就是感受vedan±。缺少了感受,人們只會處理感官對象,以及對這些對象所起的習性反應。他們只能修正智力,心的表層。但在深層,接觸之後,部分的心就評估接觸的好壊。這個評估就産生愉悅或不愉悅的感受。接著貪愛或瞋恚的習性反應就開始了。佛陀以自身的體驗,一直教導以平等心對待感受,來改變最深層次的心的行爲模式,並且從束縛中解脫。
這就是你們已經開始練習的。你正在開發平等心,不但用來對待感官對象---色、聲、香、味、觸、法---也用來對待你所感覺到的感受,不論是愉悅,不愉悅或中性的。隨著了知身體感受的生起和滅去的特性,時時徹知無常sampajañña已開始了。已修習了¾n±p±na觀息法,你很輕易地就能體驗到感受,並憑借著這種了知,來發展平等心。你正在修習佛陀真正的教說。你很努力地保持satim±和sampaj±no: ±t±p² sampaj±no satim±精勤、覺知、時時徹知無常。這就是整部念住經所傳達的訊息。
好好利用這個課程所剩下的時間。在智力的層面研讀和理解經文,會帶來許多的啓發、指引和信心,知道你正依照佛陀的意思在做: 但只在智力本身上理解是解脫不了你的。善用這個經典及這些夜間開示,但要用功修行。要日日夜夜地用功,不忘失時時徹知無常sampajañña½na riñcati。熟睡時你無可奈何,但在其他的時間,你時刻都不可忘失sampajañña,不管你在做什麼---吃、喝、行或臥,都一樣。當然在現階段,你的心還會跑掉而且會忘記。你開始瞑想,想象或思考,但要看你能多快可以察覺,並再度落實到感受上。要繼續提醒自己。開發你的智慧,你的覺悟。你要改變逃離感受的習慣模式;你一定要保有更深的生起和滅去的實相,生滅,無常samudaya-vaya, anicca。脫離無明,束縛。善用你生命中的美好日子,脫離你所有的痛苦。願你們都享有真正的安詳,真正的和諧,真正的快樂。
願一切衆生快樂。
《四念住課程開示集要 第四天》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