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指甲牙齿,皮肤肌肉,筋腱骨髓,肾心肝脏,肋膜脾,肺肠肠膜,胃脏粪便,胆汁痰脓,血汗脂肪,眼泪淋巴,口水鼻涕,滑液尿水。这就是它的本质。
对那些没法观察内在实相的人,他们以此开始。不净的染污一直压制着他们。一旦他们能正确思惟后,就能够以呼吸或直接以感受来修习。当然,在实际开始修习内观时,对这个不净的身体不应产生瞋恚。只要如实地观察---yath±bh³ta。就身体观察生起和灭去的感受。禅修者现在已经步上正道了。
佛陀以一只有两个口的粮食袋做例子,其里面装满各种的豆榖,诸如: 稻米、糙米、绿豆、豌豆、芝麻、白米。就如同一位眼力好能分辨这些豆榖的人一样,这些被皮肤所覆盖的东西都被他看得一清二楚。在较后阶段,当天眼开通后,就会容易看到身体。每一部位---的确是身体的每一个粒子---都有如张开眼睛一样看到。
Iti ajjhatta½ v± k±ye k±y±nupass² viharati…“atthi kayo”ti…na ca kiñci loke up±diyati.
然后过程是一样的。虽然依每个人的背景和心理素质而有不同的起点,但终站是一样的。身体的里里外外都被观察 ajjhatta-bahiddh±。生起和灭去:samudaya-vaya被观察了。然后“atthi k±yo”「这是身体」。觉知已建立,在这身心世间中,无任何东西可以攀附,在完全解脱的境界中,没有东西要执取的 (na ca kiñci loke up±diyati)。
思惟界(四大)节Dh±tumanasik±rapabba½
Dh±tu是要素的意思。仍然,有些人对身体有强烈的执着和耽溺性爱,那么在修习之初就要涉及思惟。
imameva k±ya½ yath±µhita½ yath±paºihita½ dh±tuso paccavekkhati: “atthi
imasmi½ k±ye pathav²dh±tu ±podh±tu tejodh±tu v±yodh±t³”ti.
不论置身何处或何种姿势 (k±ya½ yath±µhita½ yath±paºihita½),就只加以思惟(paccavekkhati) 身体的组成要素:地 (pathav²)、水 (±po)、火 (tejo)、和风 (v±yo)。
佛陀举了另一个例子。就像一位屠夫或其学徒杀了一条牛,将它分解成块,然后坐在市场上贩售,因此身体也如此地被了知只是四大要素而已。它包括: 固体---肌肉,骨头等; 液体: 血液,尿等; 气体; 和温度。恰似「牛」只是各个部分的合成物之通俗语,所以身体除了这四大之外什么也不是,没有一个是所谓的「身体」。因此,人们了解到这点,心至少会稍微平衡。
Iti ajjhatta½ v± k±ye k±y±nupass² viharati… “atthi k±yo”ti…na ca kiñci loke up±diyati.
然后,开始相同的修习,因为光是思惟是不够的。必定要通过相同的站(阶段)。
到达了“ atthi k±yo”ti, 「这是身体」这个阶段,过去对之有诸多的执着,如今全然放下,禅修者到达最终的目标。
观察墓园九相节Navasivathikapabba½
过去和现在,都有人对躯体有强烈的执着,以至于连正确的思惟都不可能。因此给了他们一个更粗陋,更恶心的起始点: 就带他们到墓园去。这是那种尸体不经焚烧或埋葬,而只是弃置四处,让鸟兽啄食等的场所。既然他们自己无法专注于内心用功,就要他们开始观看死尸。然后他们就能以相同的方式来细想自己的身体。
So imameva k±ya½ upasa½harati: “aya½ pi kho k±yo eva½dhammo eva½bh±v² eva½anat²to”ti.
他们细想 (upasa½harati) 自己的身体:「我的身体也是这种性质,也将变成如此。」共有九相的墓园观想:
他们看到一具尸体,已死一日,两日或三日,变成肿胀、瘀黑且溃烂。他们细想并了解,他们的身体也是这种性质,也终将死亡,无法避免这样的结果。
再者,他们看到一具被丢弃的尸体,已被乌鸦、秃鹰、猎鹰、野狗、胡狼、或种种虫类所食。他们再细想他们的身体亦复如此。
他们看到一具尸体,只剩下骸骨,其上附着血肉,以筋腱相连。于是他们细想自己的身体。
他们看到一具尸体,只剩下骸骨,已无皮肉但血迹斑斑,以筋腱相连。
他们看到一具尸体,只剩下骸骨,已无血肉,以筋腱相连。
这次他们只看到已支解的骨头四散各处: 有手骨、脚骨、膝骨、大腿骨、骨盆骨、或头盖骨。
现在,经过了一段长时间,骨头已泛白。
他们看到骨头,经过年余,已堆积成堆。
他们看到骨头,已腐蚀成粉。
每次看了骨头,他们就以相同的情况反思自己的身体。
开始以这种方式来观看有其必要,因为内观---观察和体验实相的真正本质---是件细致的工作。那些过着猥亵、粗俗生活,充满粗重不净染污的人,是无法修习的。因此在特殊的情况下,把他们带到墓园,只去观看、保持细想,并了知他们所看到的就是人人最终的结果。教导他们开始思惟。以此不净的观感及现在的了知,心已稍得平衡: 可以修习了。
Iti ajjhatta½ v± k±ye k±y±nupass² viharati… “atthi k±yo”ti… na ca kiñci loke up±diyati.
现在他们开始用功,并经过同样的站。他们到达“atthi k±yo”ti,「这是身体」的阶段,以往对之有过多的执着。接着继续修习,直到放下了所有的执着,而达到完全解脱的境界。
每一节的道路都相同。只有起点有别。在每一节你都要感觉生起和灭去,即以感受呈现的身心组合的现象。起先你分别感觉它,然后当它即生即灭时,你一起感觉它。之后整个架构处处都消融了,生起、灭去、生起、灭去。你只是观察。这样你就发展了觉知sati与时时彻知无常sampajañña的能力---开发平等心的智慧。
有一种的平等心,连无常的了知都不具。它是经由不断地暗示自己不做出习性反应和保持心的平静。许多人发展出这种能力,而且似乎在世事盛衰中不起习性反应,也不感困扰。他们是平衡的,但只在表层而已。更深层部分的心继续在习性反应,因为它仍在未触及的深处,时时刻刻地与身体的感受起习性反应。没有时时彻知无常sampajañña,习性反应的惯有的模式---业习-saªkh±ras --仍旧存在。
这就是为什么佛陀这么重视感受vedan±的原因。放下贪爱和瞋恚是过去传统的教导。在印度,于佛陀以前及以后,和佛陀的当代,都有老师如是教导,而其徒众也如是修习。然而它都只涉及外缘: 即所看到的、听到的、嗅到的、尝到的、触及的、想到的东西。佛陀则探讨得更深入。六个感官及其对象称之为六入处sal±yatana。他发现这两者的接触必定会产生感受,而只有当感受产生时,才会有贪爱和瞋恚的生起。
Sal±yatana paccay± phasso,
phassa paccay± vedan±
vedan± paccay± taºh±:
因有感官才有接触,有接触才有感受,有感受才有贪爱。这就是他的觉悟。
所遗漏的环节,空隙,就是感受vedan±。缺少了感受,人们只会处理感官对象,以及对这些对象所起的习性反应。他们只能修正智力,心的表层。但在深层,接触之后,部分的心就评估接触的好壊。这个评估就产生愉悦或不愉悦的感受。接着贪爱或瞋恚的习性反应就开始了。佛陀以自身的体验,一直教导以平等心对待感受,来改变最深层次的心的行为模式,并且从束缚中解脱。
这就是你们已经开始练习的。你正在开发平等心,不但用来对待感官对象---色、声、香、味、触、法---也用来对待你所感觉到的感受,不论是愉悦,不愉悦或中性的。随着了知身体感受的生起和灭去的特性,时时彻知无常sampajañña已开始了。已修习了¾n±p±na观息法,你很轻易地就能体验到感受,并凭借着这种了知,来发展平等心。你正在修习佛陀真正的教说。你很努力地保持satim±和sampaj±no: ±t±p² sampaj±no satim±精勤、觉知、时时彻知无常。这就是整部念住经所传达的讯息。
好好利用这个课程所剩下的时间。在智力的层面研读和理解经文,会带来许多的启发、指引和信心,知道你正依照佛陀的意思在做: 但只在智力本身上理解是解脱不了你的。善用这个经典及这些夜间开示,但要用功修行。要日日夜夜地用功,不忘失时时彻知无常sampajañña½na riñcati。熟睡时你无可奈何,但在其他的时间,你时刻都不可忘失sampajañña,不管你在做什么---吃、喝、行或卧,都一样。当然在现阶段,你的心还会跑掉而且会忘记。你开始瞑想,想象或思考,但要看你能多快可以察觉,并再度落实到感受上。要继续提醒自己。开发你的智慧,你的觉悟。你要改变逃离感受的习惯模式;你一定要保有更深的生起和灭去的实相,生灭,无常samudaya-vaya, anicca。脱离无明,束缚。善用你生命中的美好日子,脱离你所有的痛苦。愿你们都享有真正的安详,真正的和谐,真正的快乐。
愿一切众生快乐。
《四念住课程开示集要 第四天》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