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叁天
四念住課程的第叁天結束了。
我們對這位老比丘表達我們感激之情,由于他,大迦葉尊者才決定編篡所有的教導。結果它們得以世世代代保持其原始純淨。有時有益的事情卻導自于不好的情況。那時所發生的情況就是如此。幾個世紀以來,有六次的比丘結集來覆誦及鑒定叁藏Tipiµaka,去除任何不知不覺中産生的錯誤。有叁次結集在印度舉行,一次在斯裏蘭卡,兩次在緬甸。第六次,也是最近的一次,距佛陀入滅二千五百年後,于1955-56年在仰光舉行。就像我們感恩于維持方法原始純淨的人一樣,我們也感恩于保存佛陀教說純淨的人。今天我們可以將教說與方法來做比對,由了解到我們所修習的就是佛陀所教的,而産生更多的激勵。
我們繼續研讀經文。
四念住
我們討論過,有四個念住:
k±ye k±y±nupass² viharati ±t±p² sampaj±no satim±, vineyya loke abhijjh±domanassa½;
vedan±su vedan±nupass² viharati ±t±p² sampaj±no satim±, veneyya loke dbhijjh±domanassa½;
citte citt±nupass² viharati ±t±p² sampaj±no satim±, vineyya loke abhijjh±domanassa½;
dhammesu dhamm±nupass² viharti ±t±p² sampaj±no satim±, vineyya loke abhijjh±domanassa½.
念住的目的是探索被認爲「我」的領域;人們對這個「我」産生了非常多的執著。有兩個不同的範疇:身 (k±ya) 和心 (citta)。
這個探索的工作必定要落實在體驗而非智力的層面上。如果你只想以喚起注意的方式來了解身體,就以頭爲例,你聲明「這是頭」,它只是智力上的實相,是屬想蘊saññ± (辨別)。要體驗實相,你必定要去感覺它。因此必定要有感受存在,而身體(k±ya) 和感受(vedan±)是在一起探索的。
心Citta也是一樣: 坐下來,然後只聲明說這是你的心,那只是一種想象,或大不了是智力的理解罷了。要體驗心,則必定在心中要有什麼東西起現:或許是某個強烈的貪愛或瞋恚,或某個念頭。它生起又滅去。它不論是什麼都叫做法dhamma,它文字上的意思是心「所涵容物」dh±ret² ti dhamma,就如身(k±ya)和感受(vedan±)伴隨一起,心 (citta) 和法 (dhamma) 也是伴隨在一起的。然後,依佛陀從自己的體驗,而在其他處所宣說的另一個實相是:「當諸法在心中生起時,就有感受在身上開始流動」vedan±-samosaraº± sabbe dhamm±。Samosaraº±意思是「聚集在一起而流動」。
感受Vedan±如此變得非常重要。要探索身體你就必定要感覺感受。同樣,在探索心與法時,每個在心中生起的東西都會以感受呈現。
繼續下去,每個念住都使用了一些相同的詞彙:
K±ye k±y±nupass² viharati: anupass²來自passana或dassana,「看」。你親自直接地看東西。Vipassan±意思是,以特別的方式,正確的方式來看。Vividhena 意指以不同的方式,從不同的角度。Vicayena是分離,剖析,離散。所以你觀察任何生起的實相。Anupassan±是時時刻刻不停地。因此,k±ye k±y±nupass²就是在身體中時時刻刻觀察身體。同樣地,vedan±su 是在感受中,citte是在心中而 dhammesu是在心的內涵(諸法)中。
內觀不用想象。你可以假想一個感受,而且它甚至不經體驗也在變化,但這不是如其本然,如其所在的實相。你的身體必定要在你的身體中體驗;感受在你的感受中;心在你的心中;心的內涵(諸法)在你的心的內涵(諸法)中。因此禅修者持續地就身體觀察身體,±t±p² sampaj±no satim±精勤、覺知、時時徹知無常。
¾t±p²字意是tapas,「燃燒」。一個非常精勤、勤奮的禅修者會燒盡內心的不淨染汙。Satim±是「覺知」。Sampaj±no是具足sampajañña (時時徹知無常) 的特質。覺知必須具足感覺感受生起和滅去的智慧,因爲無常的體驗必須落實在感受的層面上。所以不論是身體 (k±ye),感受 (vedan±),心 (citta),或諸法 (dhamm±)的觀察都必定要±t±p² sampaj±no satim±精勤、覺知、時時徹知無常。
Vineyya loke abhijjh±-domanassa½…去除(遠離)對這個身心世間的貪和瞋。
Vineyya是遠離或去除的意思。Lokas 是宇宙的諸界。Loke在這裏意指整個身心的範疇,所有組成「我」的五蘊:色蘊 (r³pa)及心的四蘊,即識蘊 (viññ±ºa)、想蘊 (saññ±)、受蘊 (vedan±) 和行蘊 (saªkh±ra)。所有四個念住只能基于感受來修習。這是因爲,除非有所感知 (vedan±),否則貪愛和瞋恚 (abhijjh±-domanassa½)不會生起。只有感受愉悅時,貪愛才會生起;只有感受不愉悅時,瞋恚才會生起。如果你沒體驗到感受,你連貪愛或瞋恚生起時都不會知道,你是去除不了他們的。
觀呼吸¾n±p±napabba½
在探索色身 (k±ya) 的範疇方面,第一節是談入出息¾n±p±na。
Idha, bhikkhave, bhikkhu araññagato v± rukkham³lagato v± suññ±g±ragato v±
一處隱居的地方是需要的---隱僻又無幹擾。禅修者前往一處森林 (arañña-gato v±),樹下 (rukkha-m³la-gato v±) 或無人居住之處 (suññg±ra-gato v±),像你在這裏的禅修小室---任何這叁者之一。
Nis²dati pallaªka½ ±bhujitv±, uju½ k±ya½ paºidh±ya
禅修者必須坐下(nis²dati)。Pallaªka½±bhujitv±是「盤腿」。雙盤或單盤姿勢並非必要。如果能這樣,那倒是個能帶來較高警覺的姿勢;否則任何的盤腿姿勢,能舒適地坐上長久些就夠好了。上身部分應該豎直: uju½ k±ya½ paºidh±ya。
parimukha½ sati½ upaµµhapetv±
覺知要安住在嘴巴周圍,鼻腔的入口處: parimukha½。某些傳承將這翻成「在前面」,好似想象把覺知擺在人的面前,但這樣就鬧雙包了。事實上,你必須在嘴巴周圍,上嘴唇之上覺知息入和息出,這就是parimukha½。
然後開始用功了:
So sato va assasati, sato va passasati.
以此覺知,他入息; 以此覺知,他出息。
D²gha½ v± assasanto “D²gha½ assas±m²ti” paj±n±ti, d²gha½ v± passasanto “D²gha½ passas±m²ti” paj±n±ti.
入長息 (d²gha) 時,他正確了知(paj±n±ti):「我入長息」。出長息時,他正確了知:「我出長息」。長的入息,和同樣地長的出息,都如此了知:因爲它是被感覺到,體驗到的。
Rassa½ v± assasanto “Rassa½ assas±m²ti” paj±n±ti, rassa½ v± passasanto “Rassa½ passas±m²ti” paj±n±ti.
現在氣息變淺,短 (rassa) 了,也是以相同的方式了知。你會看到每一句都表示在此道路上的另一站,新體驗。當心靜了下來,煩躁減少了,而氣息就變短了。它不必像呼吸運動要受到控製,只是觀察而已。
Sabbak±yap…
《四念住課程開示集要 第叁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