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本具的。用智慧来修习,你就会亲身领会到苦dukkha。每个愉悦的经验,每个愉悦的状况都是无常的anicca。在身体架构内的每样东西都会转变成不愉悦,因此它就只是苦而已。这就是自然的法则。然而心的癖性总是执取和贪求愉悦的经验,而当它消失时,你就觉得痛苦。这不是个哲学理论,而是要用洞见paµivedhana去体验的一项真理: 要用分离、剖析、离散、消融来使你达到bhaªga,完全消融的阶段。你体证到这个坚实的物质结构,身体,实际上只不过是生起又灭去的次原子微粒kalāpas罢了。而心和心的内涵也是一样,虽然它们呈现出非常坚实、激烈的情绪,如愤怒、恐惧或情欲等来击倒你。内观Vipassana,洞见paµivedhana,会帮助你。藉由穿透、贯穿的智慧,你分离,剖析、离散这些强烈的情绪到一个阶段时,它们就只是一些微细的波动罢了。这整个身心的结构和心的内涵只不过是微细的波动,微细的波动,anicca,anicca,无常,无常。
之后,这个「我」或「我的」或「我自己」的实相变得清楚了。它们不过是约定俗成的用语而已。并没有「我」来拥有这个身心结构,这些物质和心理的现象。只不过是身与心不断地交互作用,不断地互相影响而互为生起的因,造成流动、交流、暗流的果,而进行着你所谓的「我」。无我Anattā,在经验的层次上就变得清楚了。
Anicca, dukkha, anattā ---也就是无常,苦,和无我---不应只当做是一种宗派的哲学。它们不只适用于佛教徒而已。每个人,不论是男人或女人,什么肤色的或信什么教的,都不过是身心不断的交互作用而已。由于无明,就对这个虚妄的自我,这个「我」,培养出极大的执着,而带来的只是痛苦。
藉由洞见paµivedhana,藉由穿透,贯穿的智慧,自然的法则就变得相当清楚。缺失了这个,光是觉知是无济于事的,因为你总会停留在表面的实相上,而不会了解实际的、究竟的实相。马戏团走钢索的女孩,每一步都具觉知。她的生命和肢体都处在危险中。她依然离解脱甚远,因为她的内心只具表面实相,而不具智慧。这个觉知sati并不圆满,因为它有待在经验的层面上以无常、苦、无我的智慧来建立。念住Satipaµµhāna是有智慧的觉知。于是它就在正法的修习及体证实相上,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四念住的开示就是为了此一目的。
在一般的十日课程中,你听过五个朋友:信心saddhā (信),精勤viriya (勤),觉知sati (念),禅定samādhi (定),和智慧paññā (慧)。佛陀称它们为根indriyas。Indra意思是「统治者」,「国王」。它是天界国王的名字。感官是另一类别的根indriya:眼、耳、鼻、舌、身。会这样称呼,是因为它们一直在主宰和制服我们。五个朋友,或说是我们能主宰的能力,是另一类的根,而觉知sati (念)是其中之一。这些indriyas也称做「力」(balas)。对于每个禅修者来说,这五个「力」是非常重要的,而觉知sati (念)也在其中。它非常重要。觉知sati (念)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觉悟因素(菩提分)。你要从觉知开始,而且要一直保持着觉知,直到你具足了所有的七菩提分而到达最终的目标为止。然而,诚如佛陀在大念住经的教说中所解释,觉知sati也只有运用得当时,才能显出其重要及成效。
理论上的知识Pariyatti
我们明天将开始阅读这部经。今天的背景说明,旨在使你们理解实修才是最重要。只把阅读经典或聆听开示当作终身的目标是非常危害的。内观中心的目的应该非常谨慎地维持在实修paµipatti及培养洞见paµivedhana上,也就是以体验来开发和增长智慧: 一点一滴,一步一步地,你分离、剖析、离散、消融,然后从表面的实相,藉由穿透、贯穿而迈向究竟的实相。
为何在佛陀之后,内观会从印度消失的诸多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人们只注重理论及经文。人们满足于只诵念某个开示,或诵念、背诵整部的三藏Tipiµaka ---佛陀的教导---好似他们的人生目的就已达到。然后就对经文加以讨论,辨论,争论。迷惑充肆了,而因为没有实践,所以就得不到理解。觉悟者的教说是体验的教说,用来指导人们去见证实相。在这些上面玩弄把戏的话,会产生极大的障碍。因此,我们要用佛陀的教说来理解他要我们如何实践。虽然这些教说给我们启发与指导,但实际的练习仍旧是最重要的。
当然我们不贬损理论上的知识pariyatti。修习佛陀教导的人怎么可能反对佛陀的教说呢?但实践,而非教说,应该是我们生命中的主要目标。我们对能纯净地保持佛陀教说的僧团,及对其中能维持实修内观的人非常感谢; 否则它在很久前就要失传。因为有我们这个传承,我们才能接受到清纯的实修,对此我们深懐感恩。同样地,我们也非常感激,在二十五个世纪以来,师徒相传,不论他们有无实修,而起码能将佛陀的教说保存下来的人。
现今,对佛陀的教导生起了很多的质疑。这是不是佛陀的教导呢?由于这个派系的僧团中有人负起责任来保存佛陀教说的完整,因此证据才有可能。所以他们被称做是正法(佛陀的教说)的司库Dhammabhaº¹āgārikas。也因此我们才可以将方法的实修成果来与教说比对。
因此,就让理论的知识pariyatti和实修paµipatti结合一起。理论知识使我们有信心知道我们所实修的是否就是佛陀所教的正确方法。
现在我们要研读念住经Satipaµµhāna Sutta。如果有人要研读整部的三藏Tipiµaka,好极了。它的每个字都是甘露,能给人个别指导,而且明淅又发人深省。但这并不必要。能正确地理解几部经典就够了。佛陀曾说: 如果能正确地理解,哪怕只是一首偈颂gāthā或两行的诗句,也足以达到最终目标。Pariyatti,或梵文及印度文的 pariyapti的字面的意思是「足够」。对有些人而言,要大量的开示才够。你在课程的夜间开示中所得到的佛陀的教说,就是理论知识pariyatti。你知道如何正确地练习,和为什么要这样练习,你也对所采取的步骤产生了信心。在中心的夜间开示时间,可以讨论一些经典及开示以帮助理解,但不可沦为主要的目标。否则它们就会变成理论知识的中心:从事传授三藏,讨论,诵经及辨论; 也可能从事情感上,信仰上及智力上的游戏。
因此,要提醒现在和未来世纪中在世界各地管理中心的人: 永远维持内观的教导和修行为主要活动,因为只有当你实际走在正道上,才能达到最终的目标。
所以,从明天晚上开始,我们要诵读这部经典,正确地了解实际层面的paµipatti 和paµivedhana (实修和洞见)。我们正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一条不分岔或不偏离的道路,一条通往最终目标笔直的路,不会为旁枝末节,而随处虚掷光阴。
仍是一样的修行。你现在正练习着Ānāpāna,观察呼吸的实相。这就是觉知sati。呼吸是生物的本能,并不只因为书本或你的老师或佛陀这么说。你是在见证它如其本然的进出。它不是呼吸的运动。你只观察而不调节它。很自然地你的心就开始变专注了。呼吸就会越来越细越短。然后它好像在进或出时做了个回转,而且有时它好似停止了。因为需氧的关系,又来一个深呼吸,而你也就只是觉知。它又再次变得越来越短,转个弯,停下来。你什么都别做。不论它是长呼吸或短呼吸,你就只是觉知。当然,有时你无法感觉到微细的气息时,你可以做一些蓄意的呼吸,只是为了再能感觉到自然的呼吸而已。
这个课程只有八天。时间很短,要认真善用。这里的条件对你们很有利,因为没有新学员来参加课程。他们经常不能理解守规矩和静默的好处,而不知所以地干扰人家。身为成熟的旧生,最起码已参加过几个课程了,你知道用功的方法,你也知道持续的练习是成功的秘诀。如果你由于懒散、闲荡或躺下来睡觉而中断了练习,你是到不了目标的。当然心会跑掉,但你就把它带回来。你一定要持续地努力。甚至是所谓的休息时段,包含就寝时间,也是用来认真用功,禅修,觉知的。觉知sati必定要安住---念住satipaµµhāna。现在,你以Ānāpāna来觉知呼吸。行、住、坐、卧;洗澡、洗衣、吃饭、喝水---日以继夜,除了熟睡的时段,你都要觉知自然的呼吸。觉知得到了好安住。然后在修习内观时,日以继夜地觉知生起和灭去,anicca无常。
所有的规定都很重要。这样的课程,没有新学员而少了很多干扰,人人都认真用功,诚属罕有。要善用这个机会,这里的设备,以智慧安住你的觉知,一步一步地接近最终的目标。要善用这个美妙的方法。要善用正法来利益你自己,从束缚、镣铐及贪、瞋、痴的锁炼中解脱出来。愿你们享有真正的安详,和谐与快乐。
愿一切众生快乐。
《四念住课程开示集要 第一天》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