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知:完全的了知
葛印卡老師講
四個先天失明的人被引領到一頭馴服的大象前,並被要求去描述它。由于喪失視覺官能,這四個人僅能靠觸摸來揣摩大象的模樣。
第一個人摸到大象的腿,經由指尖仔細探索之後,他決斷的說:「大象是一根梁柱!」
第二個人抓到大象的尾巴,因而下了不同的結論:「大象不是梁柱,而是一把掃帚!」
第叁個人檢查大象的耳朵,並作出判斷:「你們兩人都錯了。大象是一把扇子!」
第四個人摸到大象的鼻子,最終說出自己的想法:「你們全都不對。大象是一根木樁!」
四人所下結論皆正確地說明了他們所感受到的證據。然而,四人的結論也同樣錯誤,因他們的判斷均依據不完整證據或局部真相。
若僅從一個角度觀看,人們便只能看到部份的真相。這種缺乏全盤了解的部分真相勢必引起誤導,勢必産生迷思。當人從不同途徑、不同觀點去觀察現象,全盤真相便會顯露。這才是真實智慧:從不同角度了知事物─巴利語稱之爲Pakārena jānātīti paññā。當人從狹隘、偏頗的看法邁向對真相的全面了知,幻想與困惑即會自然消失。
當心持續向外攀緣,我們僅能了解某個層面的真相,無法不受部份實相所誤導。然而,透過對內省的修習,我們開始從不同的角度觀看。自此從妄想出離,開始覺知全盤真相。
內省過程到底如何喚醒我們對真相的全盤了解?
要對此有所了解,我們必須回想每種感官現象─不論人、物或事─只有當它與我們的感官産生接觸才存在。缺乏此接觸,那些感官對象對我們而言是沒有意義的。倘若我們的心持續向外,就會執著外在對象(外境),並忽視外境對我們産生意義的內在關鍵,因我們從未探究過自己。如此我們爲部份真相所蒙蔽,陷入愚癡行徑。
然而,如果我們保持對外在現實的覺知,並同時觀察自己,狀況即會完全改變。此時,外在對象可助我們理解內在體驗,而內在體驗亦能助我們了知全盤真相。有了這種全方位視野,我們自縱情感官經驗的習性出離,並開始對之進行客觀地觀察。
當禅修者開始從部分的、零碎的視見轉向對真相之全盤了知,便能對心物現象如何運作有更清晰的了解。每當感官對象與其中一道根門接觸時,心立即生起認知、辨識與評價、感受與反應的作用。這個過程要能産生,感官對象必先與身心結構發生接觸;否則這個對象對我們毫無意義。這項法則不僅適用于五種感官,也適用于心。就像眼或耳,心亦存在于身體結構之內。因此如同景象或聲音,心的對象其實存在于身體架構之內,而非外界。假使我們忘卻這項關鍵事實,將無法徹知真相。
透過對全身感受的冷靜觀察,禅修者體驗外在與內在感官對象在身心結構內造成的實際影響。如此邁進對實相全盤了悟。藉由切身體驗,他了知每種感受不論粗重或細微、愉悅或不愉悅,都是短暫並有著生滅的本質;這就是無常─anicca的根本事實。如果我們對任何短暫的東西執著,勢必招致痛苦;這是苦─dukkha的根本道理。對于暫時現象,我們無法控製與支配,企圖將它的本質從短暫轉變成恒久,或企圖令它産生快樂而非悲哀,我們注定失敗。這就是無我─anattā的真理。
如此,當禅修者持續客觀地觀察感受,便會生起無常、苦、無我的智慧。隨著智慧日益增長,「我、我的」的幻象日趨淡滅。此時,禅修者首要關注的不是感官對象本身,而是它在身心結構內的顯現。以此方式修習他便能對身心現象的實相有更完整而正確的了悟,從而由幻想與痛苦中解脫。
這是內觀禅修的真正目的:喚起對實相的全面了知,並在所有情況中保持此份了知。無論坐著、站著、躺臥或行走,無論進食或喝飲,無論入浴或漱洗,無論說話或保持靜默,無論聆聽、觀看、聞嗅或觸摸,禅修者必須保持正知(sampajañña),及對實相的全面了知。
即使正在思考也必須保持這份了知。一般情況下,當我們全神貫注于思緒,便會完全忘了自己,此時對我們來說心似乎已遠離身體界限。但事實卻非如此,出于無知,我們忘了心的生理基礎;落入對真相局部了解所生的妄想。當我們把注意力移回感官,便會對伴隨心念的潛在感受有所覺知。帶著此份覺知,我們逐漸熟悉全面了知實相。這就是所謂安住于智慧。
而當一個人真正安住于智慧時,就能如實體證「四聖谛」。這不是基于信仰笃信的信條,也不是靠思想理解的哲學概念。「四聖谛」必須靠直接體驗。唯于此時那些真理對我們方爲真正殊勝。
透過直接、親身體驗,禅修者明了痛苦不僅存在于不愉悅經驗,亦存在于愉悅或中性經驗,因爲一切經驗都是無常。有了對實相的全盤了知,禅修者確實體證第一聖谛─苦谛。
同樣,透過體驗,禅修者了知每當身心架構內生起愉悅感受,人的反應就是貪愛。尋求延長或深化它;而每當不愉悅感受生起,人的反應就是執意去除。兩種情況均使人痛苦。有了對此全面真相的直接體驗,禅修者體證第二聖谛:集谛(苦因)。
而有了對實相所有面向的了悟;禅修者體證解脫痛苦之道的每一步。
禅修者爲了過智慧的生活,要超越純粹信仰、哲學,或理智上的信念。這就是「修慧」bhāvanā-mayā-paññā,由直接體驗而生的智慧。這就是正知、正見。
以這種了悟爲基礎生起的一切想法,都是正思惟。
而有了這種正確了悟,禅修者的一切話語都是令人歡喜、溫和與切題的正語。
禅修者會避免做出傷害衆生的舉動。藉由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及不飲酒,禅修者確保行爲都是正業。
而禅修者在維持生計時會提防傷害他人,避免擾亂別人的平靜與安詳,也不會選擇鼓勵他人作出不當行爲而傷害自身的謀生方法。禅修者依循此法修持正命。
而此時,禅修者從心上所下功夫將爲正精進。他不會讓新惡進入心,並勤于去除舊惡。禅修者養成以往缺乏的美德,並致力鞏固故有的善。
透過對真理全盤的了解,心會對究竟實相全然覺醒。禅修者得以生出正念。
而保持時時刻刻對內在實相的覺知,禅修者即成就正定。
如此,藉由切實修行八正道(聖道),禅修者直接體證出離痛苦的聖谛。依此修行,禅修者停止造作新業(saṅkhārās);製約並染汙心的新習性反應。與此同時,也讓舊業生起並滅去。他一點一滴淨化心,直到在此生便能體驗涅槃(nibbāna)─超越身與心的階段。禅修者體證滅谛─苦的止息。
如此,禅修者直接體驗四聖谛,生命變爲真正地豐碩。
來吧,禅修者們!讓我們自我訓練客觀觀察身心架構內每剎那間生起的感受,從而了知真相的所有面向。讓我們過著徹知真相的生活,全面體證四聖谛,並達到真正快樂、真正安詳的目標。
正知 ─ 時時徹知無常
內觀研究所
本論文中,我們將討論佛陀在經典(suttas)裏如何解釋「正知」(sampajañña或sampajāno),而如何將此詞正確地翻譯成英文。
每當佛陀被問及講述sati(正念或覺知)時,他的解釋必定包含sampajañña(正知)這個詞:
Katamā ca, bhikkhave, sammā-satiṃ Idha, bhikkhave, bhikku kāye kāyānupassī viharati ātāpī sampajāno satimā, vineyya loke abhijjahā-domanassaṃ.
而禅修者們,甚麼是正知?于此,禅修者不斷思帷,時時徹知無常,向身內觀察,得以根除對此(心與物)世間的貪愛與嗔恨。
由此可清楚得知,依照佛陀的教導,念住(sammā-sati或satipaṭṭhāna)總伴隨著正知(sampajañña),亦即伴隨著智慧(paññā)。否則僅是念頭,僅是回憶或覺知而已。
大藏經裏,佛陀給了正知這個詞兩種解釋。在相應部經典裏,佛陀對正知(sampajāno)做了以下定義:
Kathañca, bhikkhave, bhikkhu sampajāno hoti
Idha, bhikkhave, bhikkhuno viditā vedanā uppajjanti, viditā upaṭṭhahanti, viditā abbatthaṃ gacchanti; viditā sañña uppajjanti, viditā uppaṭṭhahanti, viditā abbhatthaṃ gacchanti; viditā vitakkā uppajjanti, viditā upaṭṭhahanti, viditā abbhatthaṃ gacchanti. Evam kho, bhikkhave, bhikkhu sampajāno hoti.
而禅修者們,修行人如何徹知?于此,禅修者們,修行…
《正知:完全的了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