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開
“我們”好比樹。“執取”好比藤。如果我們對形色有欲望,它們會纏在眼周圍。如果我們對聲音有欲望,它們會纏在耳周圍,依此類推。我們這樣到處給纏起時,必須得死。有的人不讓自己死得自然。他們的執取把自己的咽喉勒起來。
*
世界好比順藤爬的紅蟻。如果砍去纏繞我們這棵樹的藤,螞蟻便不能上樹了。
*
我們必須盡量砍。心長,使它短。心短,使它圓。心圓,使它平猾。心平滑,使它放光。于是它可以滾來滾去,不卡在任何事上,那樣才能從一切苦與緊張中解脫。
*
苦來自“有”。這就是爲什麼世人受苦。如果他們有五,想添作十。以爲一旦有十就可以寬心了。可真有了十,又要添到百。接著必得找更多的、怕失去已有的。只有斷氣時,才停止找更多。這就是爲什麼經上教導我們,“有”是苦。這就是爲什麼佛陀什麼也不要。他說:“色、受、想、行、識,不是我的。色、聲、香、味、觸、法,不是我的。”沒有什麼是他的,誰又能從他那裏拿走什麼
誰能壓迫他
如果人們給我們什麼,我們說“得”與“有”。如果他們把東西拿走,我們說“失”。但是不擁有任何東西,便不存在得失。那樣的情形下,哪裏會有苦
*
涅槃是一切得失的終結。
*
如果我們不會放開,就有苦。手裏提著東西,不知放手、放開,不會拿到更好的。這就是爲什麼佛陀教我們放開。首先,手不會老提著東西而出汗。第二,可以把東西放開、翻過來、從各個角度看看到底是什麼。比方說,我們手裏緊握一把刀,也看不清它是什麼樣。如果松開手,把刀放開,就能看個仔細,是鋼刀、木刀、角刀、還是象牙刀,質量好壞、有什麼用。
*
抓緊色身,是在抓緊舊業。放開色身,是放開舊業。我們能這樣放開時,不會造身業。好比一宗地産,如果我們擁有了它,開了地産證明、劃了地界,就容易有侵權、詐騙、地界糾紛、訴訟官司。但是如果我們不擁有它,只讓它成爲公共財産,就不會有麻煩與爭吵。這樣心有自在。
*
如果心糾纏于任何事,必然生惡。如果你能照見,生與不生平等、病與不病平等、死與不死平等,意思是有同樣的價值,那麼心可以放松,不卡在任何事當中了。
*
第一階段,我們放開作惡,開始行善。第二階段,我們放開惡,放開一些善。第叁階段,我們放開一切善惡,因爲這一切依其本性造作,因此不可靠。我們行善,但不執著它。你放開時,必須有智慧地放開,不要有破壞性,也就是說不要不行善。你連你的觀念也不能抓緊,不必說物質資産了。你行善時,是爲了衆生而做、爲兒孫而做。你盡量把事做好,但不執取它,因爲你知道,一切造作之事都是無常的。這樣,你的心便如寶石一般清澈、明亮。如果你糾纏于毀譽之中,是很愚蠢的。好比在喝別人的唾液。你行事端正,會有人說你是錯的。你做錯時,有人說你錯,也有人說你對。好與壞,沒有哪個恒常,因爲它們不是別的,都是造作。
*
惡來自善。善來自惡。舉例說,我們吃飯時說,真美味,可接著它穿過身體,變成了性質相反的東西。小偷來自富人。如果人們沒有財産與珍寶,哪裏會有小偷來竊取
佛陀看見,惡不可靠; 善不可靠。那就是爲什麼,他不讓那類線路與他的心連接起來,因此同時放開了善與惡。他從一切善惡之中解脫,超越了世法[loka-dhamma] 。他便是那樣進入了至高的喜樂。
*
善惡的力量,好比磁鐵,吸引著心爲善爲惡,接著隨這個吸引力,投生到善處惡處。如果我們爲善爲惡,好比把磁鐵留在世間。那些磁鐵會吸住我們的心,留在它們的層次。不夠聰明、不知怎樣避免與脫離善惡之力的人,必然給這些磁鐵的力場拉著走。他們得在輪回世界裏繼續遊來蕩去。這就是爲什麼,智者找辦法切斷這個力場、逃脫它的力量,自由地浮起來。換句話說,他們做善事,接著把磁力場斬斷。他們做也許不那麼善的事,也把磁力場斬斷。他們不讓這些東西連接起來。換句話說,不執取于做過的事。他們不會繼續把玩它們。這就是明辨的意義:知道怎樣切斷世間的磁力場。
*
心既不善、也不惡。但正是它,了解善、了解惡。正是它,作善事、作惡事。也正是它,放開善、放開惡。
*
如果我們抓緊事物,它們不會進步,如果我們放開,它們也不會退化。
*
執取好比一座橋。如果橋不存在,誰去過橋
只有河的這邊與那邊。有眼便可以看見河的兩邊,卻不與它們相互連接。不牽扯于念頭之間的心,好比水中蓮葉: 水不能滲進葉裏,水珠只在表面滾動。有覺知,無執取。
*
不帶執取的覺知好比不需線路的電,只有光明。沒有電線時,不會電死人。或者可以說,它好比無燈之光: 不用燈芯、不耗燈油、卻有光亮。
*
如果我們把身與心分開來,常規的覺知便消失了,但是那不意味著覺知湮滅了。它還在那裏,但是以一種特別的形式存在,不依賴于身心。好比我們把蠟燭的蠟與芯分開: 火焰消失,不過火的潛力並不消失。不管燃料是不是存在,它的天性獨立存在。這就是涅槃之智。
*
阿羅漢能說能動,不過不像平常人那樣說與動。他們知道怎樣把事物分開。好比有人在收音機裏講話: 即使我們敲打音箱,也不會碰著說話的人。
*
解脫的經驗,沒有“前”“後”之感,甚至也沒有“當下”之感。
*
心爲空性時,它輕松、自由、沒有絲毫念頭。好比鳥兒有雙足,卻不在空中留下足迹。同樣,心爲空性時,人們批評你,空中留不下字迹,沒有什麼印象粘在心裏。
*
止禅意味著使心的渴求靜止下來。觀禅意味著同時了解渴求與非渴求之心。如實了解前世與來世,那是直覺智。這樣的智根本不粘著于任何概念。這就稱爲解脫的技能。它既不粘著于有渴求的心,也不粘著于無渴求的心。好比在空中寫字: 不消耗空氣、寫得不費氣力、寫什麼你讀不出。寫的是好是壞,看不出來。空氣就在那裏,要說空氣的形狀,卻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