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明辨
法在每個人的心裏。無論你意識到與否,它就在那裏。無論你學不學,它也在那裏。問題在于你能否破解。一旦學了佛陀製訂的標記,就可以自己破解,好比認字讀書。舉例來說,嬰兒不懂事,生下就哭:“哇!”那是受蘊。他吃著不喜歡的,便扔了找更好吃的,那是行蘊。長大一點時,開始記事,那是想蘊。因此法就在每個人的心裏。
那麼爲什麼要學習
我們學習,是爲了解事物的名稱,最後得把一切概念,舊的、新的、過去、未來,全部除去。那時我們就達到了涅槃。警察不換下製服穿上便裝,便查不出罪犯的秘密。這就是爲什麼,我們必須修習戒、定、慧,才能熟悉五蘊。那就是觀禅的意思。
定力是你做的工作。內觀禅是放開。你不能“做內觀”[“do” insight meditation]。它是一種果。戒德爲因時,定力爲果。定力爲因時,明辨爲果。明辨爲因時,解脫爲果。
*
內觀的技能[the skills of insight]不能教。至多你可以教人們修禅定,但不能教人們有洞察力。
*
你必須“做”,才能“知”。你必須知,才能舍。你必須先種因,那個果自然會來。
*
人們在日頭下來回奔跑時,不知太陽真正的熱度。如果你想知道天有多熱,大日頭底下,去田裏坐上五分種,那時你才了解真正的熱度。苦與痛也一樣。如果心到處不停地跑,它並不真正了解苦與痛。如果想看,必須靜止下來。
*
定力好比一面鏡子,用來清楚地看自己。明辨則好比望遠鏡,把小的東西放大,遠的事物挪近。
*
你必須停止找,換句話說,心必須寂止,才能升起明辨。找是無明[avijja] 。
*
你藉著聽講與閱讀獲得的理解[Sutamaya-pañña,聞所成智],好比一個人醒了,眼還不曾張開。他看不見一點光,只好到處摸索,沒有確定感,有時抓對、有時抓錯了。你從思考獲得的理解[Cintamaya-pañña,思所成智],好比一個人醒了,還不曾離開蚊帳、洗去睡意。他的視覺模糊不清。你藉禅定獲得的理解[Bhavanamaya-pañña,修所成智],好比出了蚊帳,洗了臉,把事情看個明白。這是最高等的理解。要努力培養它。
*
禅定要獲得圓滿結果,心必須發出指令。念住是執行者,協助我們的一切活動,警覺則審察著做完的結果。從四念處角度,它們稱爲念住與警覺。從禅那角度,它們稱爲尋想與評估。明辨就是從這些素質中升起的。
明辨來自于觀察因果。如果我們知道果、卻不知因,那不算明辨。如果了解因、不了解果,那也不算明辨。我們必須以念住與警覺,同時一切了解這兩者。這就是全方位覺知的完整意義。
我們內心升起的全方位覺知,來自于因果,不來自書本、傳言、個人臆測。假定我們口袋裏有幾塊銀幣: 如果只知別人說是錢幣,我們不了解它的屬性。如果試驗一下,放進煉爐裏,看看怎樣做成其它東西,那時我們才真正了解它的屬性。這樣的智,來自于我們自己的業[行動]。我們禅定時,這樣的智有五類。我們發現自己內部,有的東西以色身元素爲因; 有的以心爲因; 有的因來自心、但影響色身; 有的因來自色身、但影響心; 有的因來自身與心共同作用。這樣的智就是明辨。因此我們必須培養戒德、定力與明辨,從中獲得智識。如果不這樣做,就有無明與癡迷之苦。
念住好比蠟燭,給心帶來光明。如果夜裏把蠟燭拿進屋裏、關起門窗、堵住牆上的裂縫、風進不來、火焰不動,火光會更亮,我們可以看清房裏的一切。關起門窗、堵上裂縫,意思是約束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使注意力不遊蕩出去追逐概念與想法。這叫做以念約束。我們的念住會彙集爲一體。念住強大時,即刻會有果報: 那是一種心輕安感。念住堅定不移時,我們的定力會更強大。心會寂止、端正。光明以兩種形式出現: 或者從我們內心、或者來自牆上反射。這便是爲什麼,念住是因、是輔助因素,使定力不斷進步。
因此,我們要重視這個心理素質。當我們知道某種因升起喜樂與安甯時,應當照料這些因。好比別人同我們分享食物時,不應忘記他們的好意。又好比父母把我們養大、從小照顧我們。等我們長大、在世上立足後,不應忘恩。我們必須表示孝心,始終照顧他們,報答他們的善意。只有那時,活著才有進步、不會倒退。
因此念住好比父母。我們必須連續照料它,因爲它是一切善巧素養之母。生活中得到任何喜樂,是因爲有念住。因此,是念住給心帶來甯靜。
坐在這裏,把心帶入寂止,做起來並不那麼難。它看起來難,是因爲我們有誤解。觀念有錯,假設也有錯。如果我們願意去審查,理解了這一點,便會了解真相。比方說,我們以爲是心去這裏那裏,那不是真的。那是先入之見。實際上,心始終與身在一起。好比電筒發出的只是燈光。燈泡與電筒一直在一起,只是光線閃了出去。燈泡與燈光是兩回事。燈泡發光,但電筒外的光不帶燈泡。心,即覺知本身,隨著每一次出入呼吸與色身在一起。閃出去的覺知不是真實的。你不能把燈光放回電筒,好比一個人想抓住光柱,它不會粘到手上。
那麼如果心始終在當下,我們爲什麼要修定
我們修定,是因爲心裏有兩種火,或者說兩種電: 熱火是貪、嗔、癡之火; 涼火是禅那之火。如果我們懂得怎樣訓練心,會找到涼火。熱火對我們的眼、耳、鼻、舌、身的經絡是有害的。感官好比燈泡。感官的經絡好比燈絲。如果它們與電流接錯,會立即爆炸。與電流接對,卻從不關閉,會有損耗。因此修習禅那,是因爲我們要涼性電流,即禅那的涼火。涼火不傷感官,還讓我們利用感官看見真相,理解我們視、聽、嗅、嘗、觸、想到的一切。這樣,心才有清涼自在。
這就是內觀的技能。形色觸擊眼,在觸點升起概念時,我們能以明辨看清它。聲音觸擊耳、氣息觸擊鼻、口味觸擊舌、觸感觸擊身、念頭觸擊心時,明辨就在它們之間。這樣一來,色不粘著眼、眼不粘著色,聲不粘著耳、耳不粘著聲,如此類推。這就是直覺洞見,或者說六處舍離,那樣就能夠同時放開觀念與它們的對象。真正的心保持著清涼與自在,好比一股持久無害的涼火。
不能調伏心的人,得與熱火相處,拖垮內心各個部分,比如眼、耳、鼻、舌、身的經絡。經絡疲倦時,這些人便無明起來。他們眼力暗淡: 看見形色,不知形色的真相。這稱爲無覺知。他們的耳失聰: 聽見聲音,不了解聲的真相。同樣于鼻、舌、身、意。無論感受什麼,他們不了解那些東西的真相。這就稱爲無覺知。它導致渴求與雜染,于是有苦。這就是對真相無明的意思。
對真相無明的人,好比盲人。走到哪裏都會出麻煩,以爲高處之物在低處、低處之物在高處,盲人沿著平地走時把腳擡高,因爲他怕絆著什麼。同樣,不了解真相的人,把深奧的法當成淺顯的、把淺顯的法當成深奧的;把高等的法當成低等、把低等的法當成高等。那是妄見。你的見有誤時,修行便有誤,你的解脫也有誤,好比擡腳想上臺階,可是臺階卻不存在。有的人想把自己放到高層次,但缺乏正確的基礎。心沒有一點定力。他們不停地走路、思考、想象高層次的法,結果卻在原地打轉。他們好比盲人想上樓梯,可下層階梯卻不存在,只好在原地踏高步。同樣地,處于低層次的人,以爲自己在高層次上,結果越來越往下走。越試圖往上爬,越下沈。好比大象跌入泥沼,越掙紮陷得越深。
上面所說的階梯,便是戒德、定力與明辨。如果我們沿這些階梯走,就會達到目標。好比一個眼力好的人,會爬實際存在的階梯。修習了定力的人,無論睜眼閉眼,都可以了解事物,因爲他們內心明亮。
*
“行蘊”意思是造作。我們必須研究行蘊,明確如實地了解它們。對它們也要有智慧。行蘊有兩類。世間行蘊,比如利益、地位、褒揚、娛樂,這些事物升起、消逝。法界行蘊,是我們自己的色身與心理現象: 五蘊、四界、六處。這些事物也同樣升起、消逝。因此,我們有它們,應當好好利用。否則它們會轉過來害死我們。如果不花功夫訓練,它們只停留于表象層次。不過如果訓練它們,可以從中得到越來越多的價值。好比陶土,如果我們聰明,可以做成陶罐煮食。再好一點,做成瓦片蓋房頂。如果塗上釉彩,會更有價值。這些都取決于我們有多少明辨,了解怎樣加工,增加它們的價值。
*
呼吸是色身造作[行蘊],即是造作色身的因子。
言語造作是由想法轉成的言辭,話在口裏,還不曾大聲說出。
心理造作是那些不涉及口頭言辭的想法。你僅作思考,之後了解的那些想法。
言語造作與心理造作很類似。在訓練心智時,重要的是努力防止言語造作的升起。不管是關于過去還是未來的觀念,你必須把它們都掃出去。
*
色身造作,即呼吸,乃是色身的當下側面。心理造作是心的當下側面,即構成思維的覺知。
心的造作構成了苦的精髓。蠢人把造作當成財物。你想看見火焰,得先去除煙霧。你想看見非造作,得先去除心裏的造作。
*
從色、聲、香、味等等中獲得愉悅,是感官之欲。遊蕩出去尋找、尚未找到喜愛之物的心態,是對緣起[有]的渴求。在當下的想法中動搖、傾斜的心態,是對非緣起[非有]的渴求。對于心的這些側面不了解,則是無明[avijja]。
*
過去、未來的標簽是“世間”。當下是法。不要讓自己受哪怕一丁點標簽的欺騙。即使稍微牽涉進去,那就是一種緣起,你必須經曆更多的生老病死。
*
當“過去”只是一種動態、“未來”只是一種動態、“當下”只是一種動態,卻不生業時,便有了解脫的技能。你可以想過去,但是心不從那個思考中嘗到任何果。爲了使心有離欲,你需要有技能,決定什麼對當下有害,把一切欲望立即吐出去。過去不真,未來不真。如果它們是真的,必須永久存在。如果你有智慧,就不會把已經吐出的東西,又放回口裏。
*
貪欲與渴求好比吃與咽、往裏收集。離欲好比吐出、扔棄。如果去抓那些已經離開你、或者尚未來你這裏的東西,那是渴求與貪欲。離欲,就好比食物碰到你的舌,你立即注意到,在吞下之前把它吐出。
*
佛陀還是居家人時,他曾經思考真正的喜樂來源。他問自己:“喜樂來自富有嗎
”但是他看著財富,看見它有過患。于是他轉向學問,學問也有過患。他轉向權力,可是他看見權力包含著殺人與戰爭。他這樣來回思索,問自己怎樣才能找到真正的喜樂。最後意識到,喜樂來自苦痛,苦痛來自喜樂。世間必須這樣轉。事物轉動時,必須有一根軸,否則怎麼轉
因此,有什麼在轉,必定有什麼不在轉。他繼續這樣思索,直到發現了一切轉與不轉的來源,它就在心裏。
*
知識有兩類: 真正的知識、與仿冒的知識。真正的知識,是即使即刻與你在一起、別處哪也不去的覺知。你知道何時站著、何時躺下、說話、思考,等等。仿冒的知識,是追求標簽與印象。標簽是一種知識,但不是覺知本身。它們好比覺知的影子。真正的覺知,是念住當下,看見因果。這就是明辨。
*
依照標簽、依照書本、依照人言的知識,是仿冒的知、不是真知。它好比覺知的影子。真知是你內心的覺知。它只對個人升起[paccattam ,各自證知] 。這種知不能教、不能講。它必須從你內心升起。只有那時,你才了解什麼是無常、苦、非我,什麼是恒常、自在、我。而種姓智[gotarabhu-ñana] ,既見到這兩方面,同時又放開這兩方面。法的真相是恒法[dhammathiti],即保持不動的那部分心智。心的動態與心所,只是覺知的影子與仿冒。修習佛法時,你要的是真知。如果你不真正修行,只會得到法的影子。因此,我們應當勤修,讓內心升起真知。
§恒法[Dhammathiti]依著天性原地安住。它不變化、不動搖、不隨接觸到的思維對象升起、落下。它是脫離了苦與緊張的心,是依著天性安住的心。即使以各種形式思考、談話、行動,心只有覺知。它不呈現出離真如本性變化之相。比方說,把一只杯子放在這裏,沒有任何人、任何東西碰它,它會在那裏停十年、百年不壞。恒法之心就像那樣。或者,好比寫下數字1,不改成其它字,它就得是原來的1。這便是恒法。
*
要連續從無常、苦、非我角度作觀察,不過你也得從恒常、自在、自我角度觀察。你必須從兩方面看事物,不只看它們的缺陷,也得看到它們的用處。不過不要讓自己執著于任何一方,否則你便像個獨眼人。恒常、自在、自我,不知不覺會悄悄地過來,打中你的頭。
*
洞見有兩方面: 一方面依我們所學的角度看,一方面朝另一個角度看。依傳言看,會成爲洞見的破壞因素。從另一個角度看的意思是,從不爲人們所說的角度看。他們說有無常的地方,那裏有恒常。他們說有苦的地方,那裏有自在。他們說是非我的地方,那裏有我。這便是直覺洞見。
*
明辨的甯靜寂止,並非佛陀的目的,因爲它並不真正甯靜。最終的甯靜,甚至高于明辨。
*
那些獲得了超世之果的人,入流者、一還者、不還者、阿羅漢: 這些名稱不是指人,而是指心。
《解脫的技能 全方位明辨》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