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病死
凡是出現了、有形了,必然會升起苦。
*
如果我們把不穩定的東西據爲己有,我們的生活也會不穩定。
*
痛感升起時,就呆在痛處跟著痛感。樂感升起時,就呆在樂處跟著樂感。去了解它們。了解什麼在升起,何時在升起。你與它們在一起時,要專心一意地觀察、從頭看到尾。最後,它們會消逝,好比我們在草地上放一塊大石頭,下面的草自己會慢慢死去。
*
痛感升起時,你把注意力集中在其它地方、其他人那裏,忘記痛,這樣是可以的,但是這只是念住,不是警覺。如果要同時有念住與警覺,你的覺知必須在你色身內部事件發生的地方。
*
老、病、死,對于理解它們的人來說,是寶藏。它們是聖谛,是尊貴的財富。如果它們是人,我會每天朝他們頂禮。正因爲有疾病,我做比丘才一直做到今天。
*
修行時進食少量很有用。我想對呼吸作仔細觀察時,會盡量少吃。色身饑餓時,我可以看清楚致痛呼吸感的升起之處。如果色身吃飽了,很難觀察這些事情,因爲平常情形下一般不發生什麼。因此我看在饑餓、生病時修行是件好事。實在有病痛時更好,我可以關起門來,不必與其它人牽扯。
*
色身是“死”。心是“生”。如果能把兩者相互分離,我們便能解脫生死。
*
心有雜染與漏,必然經受生老病死。好比糧倉裏的稻種,一旦土壤、濕度、日光、空氣條件合適,必然發芽,生出更多稻谷、永不休止。但是如果把谷殼刮去,在鍋裏烤一烤,它們就不能發芽了。同樣地,如果我們燒去心裏升起的雜染,即藉著修定,連續以四念處(身、受、心、法)觀察心的素質,雜染會同米花蹦出炒鍋一樣從心裏蹦出去。我們達到這個地步時,便達到了不死之心,從死中解脫。我們看見色身不死的部分、心不死的部分,那時我們便證得了聖谛。
*
智者把死亡當作脫棄一件破舊的衣物。心好比身,身好比破衣。破衣本身沒有什麼實質,它們卻令我們恐懼。一見衣服上有細小的破洞,趕快找東西補起來。我們打越多的補丁,它越厚。越厚越暖。越暖我們越粘著它。越粘著它,越癡迷。結果我們永遠脫不了身。
不過在智者看來,我們是活是死的問題,不如能否起到作用這個問題更重要。如果繼續活著對己對人有用,即使是塊破布,他們會忍著繼續穿。不過,如果他們看見繼續活著不再起什麼作用,到時候該把衣服脫去,他們會立即放開。
*
修習定力,好比把菜籽收集儲存起來,有了濕度,會發芽、長出枝葉花朵。同樣,我們的定力也會發芽成明辨,會對世間、法界諸事升起全方位明辨。我們會了解色身的四界、五蘊、六處是什麼,一直到不怕老、病、死的地步。好比我們長大起來時,孩子氣就不見了。
*
不要對你將死與否,生出許多事來。甚至不要去想它。只管淨化你的心,那樣做一切會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