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脫的技能 覺醒之翼

  覺醒之翼

   當你念住呼吸時,能夠同時達到四念處。呼吸爲“身”、覺受在色身內、心在色身內、心理素質[法] 在心內。

  *

   我們坐著禅定時的四念處: 呼吸是“身”、舒適與不舒適是“受”、純淨與清晰是“心”的狀態、而心定是“心的素質”。

  *

   修習禅定時,我們必須爲它注入成功的四神足:

   Chanda(欲求)[欲神足]: 對呼吸有著友好的興趣,守著呼吸,了解入息時帶入什麼。如果不出息,會死。如果出息而不入息,也會死。要連續使心集中在這上面,不要管其它事。

   Viriya(精勤)[勤神足]: 勤于了解有關呼吸的一切事務。你必須專心于“我現在要入息,我現在要出息; 我要使它長、短、輕、重、暖、涼,等等。” 你必須掌管呼吸。

   Citta(專心)[心神足]: 專心于呼吸。觀察外在呼吸怎樣進入,與色身上部、中央、下部的內在呼吸相連接; 這些內呼吸存在于胸部——肺、心、胸廓、脊椎; 與腹部——胃、肝、腎、腸; 還有從手指腳趾與身體各毛孔流出的呼吸。

   Vimansa(明辨)[觀神足]: 觀想、評估進來滋養色身的呼吸,看它是否盈滿色身、是否有自在自然感、是否還有地方需要調整。要注意外在呼吸怎樣與內在呼吸碰觸、看它們是否在各處相連、看呼吸對地、水、火元素的作用怎樣升起、維持與消逝。

   這一切來自于對物質事件的禅觀,也合乎大念處[mahasatipatthana]的稱謂。當心發展四神足達到圓滿、念住與警覺達到圓滿時,色身果報是痛的寂止。心的果報是,一路導向超世: 證得入流、一還、不還、與阿羅漢果。

  *

   如果你真正培養了定力,會有五種力量[五力]。(1)信力,你對于自己努力的結果升起信心。(2)精進力升起,不需別人強迫你。從那裏開始,(3)念力對你的行動有更綜合性的關注。(4)定力在你的行動中堅實地確立起來,同時升起了(5)明辨力,了解一切正誤之事。這些力量稱爲五力。

  *

   止禅[samatha]是讓心安駐于單一目標。它不去與其它事物建立接觸;它保持清除了外在雜念的狀態。觀禅[vipassana]是心在全方位的念住與警覺狀態下,放開對一切念頭的關注。當滲透著洞見[內觀智]的甯靜在心裏升起時,五根同時升起,成爲主宰:

   (1)信根[Saddhindriya]:你的信念堅定強大。無論誰說什麼、說好說壞,你的心不受影響。

   (2)精進根[Viriyindriya]:你的精進有韌性。無論是否有人教,你繼續努力,不倦怠、不灰心。

   (3)念根[Satindriya]:念成爲主宰,在大念處中擴展開來。你不需要強迫它。它傳遍全身,好比大樹的枝丫護著整個樹幹,無需任何人上下扯動。覺知在坐、站、行、躺每個姿勢上通體明亮。它自己知道,不需要你去想。這種全方位的覺知,就是大念處的意思。

   (4)定根[Samadhindriya]:你的定力也成爲主宰。無論做什麼,心不動搖、不走偏。即使你在講話,嘴巴張得一米寬,心照樣正常。如果色身想吃、躺、坐、站、走、跑、想,不管什麼,那是它的事。如果它哪裏疲倦、疼痛,還是它的事,心保持正直、安駐一處,不偏離到其它事上。

   (5)明辨根[Paññindriya,慧根]也在你內心成爲主宰,使心證得入流、一還、不還、甚至阿羅漢果。

  *

   爲了使心斷離色、聲、香、味,等等,我們必須培養定力,它由七個基本因素[七覺支]組成——

   1.念覺支[sati-sambojjhanga]: 心牢固地定駐于呼吸,對身、受、心、法有覺知。

   2.擇法覺支[dhamma-vicaya-sambojjhanga]: #35731;呼吸傳遍全身,成爲大念處。了解怎樣調整、改進、選擇、利用呼吸,讓它給我們帶來安適。我們摒棄凡是有害的呼吸、培養凡是有益的呼吸。

   3.精進覺支[viriya-sambojjhanga]: 對呼吸不棄不忘。我們粘著它、它粘著我們,不停地從心裏驅除五蓋。我們不抓緊、不涉入幹擾性的雜念裏。不斷使心的寂止越來越強。

   4.喜覺支[piti-sambojjhanga]: 心安靜時,呼吸充實而清新。我們遠離五蓋、遠離各種躁動感。好比一塊一塵不染的白布,心這般潔淨時,只會舒適與充實起來,于是便升起了滿足感,稱爲喜。

   5.輕安覺支[passaddhi-sambojjhanga]: 呼吸在全身堅實。各元素甯靜,心也甯靜。沒有什麼麻煩與擾動感。

   6.定覺支[samadhi-sambojjhanga]: 呼吸堅實、穩固、不動搖。心堅守一處。

   7.舍覺支[upekkha-sambojjhanga]: 當身、受、心、法在這兩類呼吸中相安相適時——當心守著呼吸的這些側面時,它根本不需要造作任何事物。它不抓住任何好與壞的表現形式。它處于中性、不受幹擾、不贊同與反對任何事。

  *

   1.下決心,堅守念住與警覺。不停地觀察心,使它按照你的意願守著呼吸。不斷排除五蓋,即破壞定力能量的各種幹擾。這就是念覺支。

   2.一旦呼吸清潔、淨化了,讓這個淨化的呼吸傳播開來,照料全身各處。一旦色身受這種純淨呼吸的滋養,它也會淨化。我們的言與行也受淨化。這時我們經曆的是愉悅與自在。或者,如果你想用這個呼吸感照料色身個別部位,或多或少、或重或輕、或明顯或細微,可以隨意去做。這就是擇法覺支。

   3.照料呼吸,不停地審查心,不讓它偏離出去尋找其它念頭,破壞你的初意。不要因爲身心有疲倦或者困難而灰心。要有決心斬去障礙,不管來自哪個方向,即使你必須舍命。(呼吸堅實。)[譯按:本句似突兀,故英譯版加以括弧 ;筆記不排除有疏漏]這就是精進覺支。

   4.當這前叁個因素圓滿成就、純淨起來時,會升起一種明亮、充實、滿足感。呼吸充實。這就是明vijja]的呼吸。換句話說,呼吸受念住的掌管。這就是喜覺支。

   5.心跟隨著充實的呼吸時,對于任何經過的雜念,如聲音觸及耳,不動搖、不失念。依然有覺受,但這時不再導致渴求、執取、緣起、重生。覺知只是有知。這是輕安覺支。

   6.當覺知全面堅固而確定、明亮而充實時,智識升起了。我們對于自己現狀的來曆與去向,同時有知有見。這就是定覺支。

   7.一旦心走過第一到第六步,接著以寬敞的放松感舍棄、寂止,不抓緊任何禅相、念頭、事物時,那就是舍覺支。

   我們理解了所有這七覺支,能在心裏發展圓滿時,它們會在同一時刻彙聚到同一點。

   經上教我們呼吸時培養這七個因素,是爲了讓我們平息內心的情感,因爲情感是五蓋的精髓。五蓋是包含著無明與陰暗的呼吸。這種情形下,我們好比一個人站在黑暗裏看不見自己、也看不見他人,因爲我們在自己的雜染裏發酵,滿是緣起。這就是不受照料、不受引導普通呼吸。它倒是充滿的,不過充滿了陰暗。這個狀態嚴重切斷、關閉我們的聖道。只有除去五蓋,心才能明亮起來,能夠同時從因果角度明察真法。

  *

   當念住充滿色身,如火焰充滿汽燈的每根燈芯時,全身元素協同工作,好比一夥人齊心出力做工: 每個人在這裏那裏作一點貢獻,用不了多久工作可以輕松完成。如汽燈的每根燈芯爲火焰飽和,放出明亮的白光,同樣地,你的心充滿念住與警覺,對全身有意識,身心兩者都會輕盈起來。你想使用念住之力時,體感立刻變得極其明亮,有助于同時開發身與心。你可以長久坐著、站著,不覺吃力,你可以走長路,不覺疲勞; 長期只吃少量食物,不覺饑餓; 一連幾天不吃不睡,不失氣力。

   心會變得純淨、開放、無染。它明亮、無畏、堅強。有信力[Saddha-balam] :你信心十足,如汽車開足馬力不停地奔馳。有精進力[Viriya-balam] :你不懈怠、加速精進。有念力[Sati-balam] :你的念住與警覺強大、旺盛。有定力[Samadhi-balam] :你的定力強大,毫不動搖。沒有什麼會使定力頓失。換句話說,無論你在做什麼,坐著、站著、講話、行路等等,一想入定,心馬上收攝。無論何時你要入定,只要想一下,就可以入定。等到你的定力強到這個地步,內觀修習毫無問題。有明辨力[Pañña-balam ,慧力] :你的洞察力會如一把雙刃劍。對外界有敏銳的明辨,對內心活動也有敏銳的明辨。

   這五力從內心升起時,心圓滿成熟了。如經文所說: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明辨力成熟,在各自領域中強大突出 [Saddhindriyam viriyindriyam satindriyam samadhindriyam paññindriyam] 。性格成熟的成年人可以相互合作,一起做事可以快速完成。因此,等到有這五個成年人爲你做事時,可以成就任何工作。你的心有力量摧毀任何雜染,好比核彈頭可以摧毀世上一切。

  *

   當你的定力強到這一步時,可以升起明辨: 對于苦、苦因、滅苦、滅苦之道的知見,都在呼吸之中。我們可作如下解釋:出入息爲苦: 入息爲苦的升起,出息爲苦的消逝。對出入息無知無覺,不了解呼吸本質,這是苦因。入息時有覺知、出息時有覺知、了解呼吸本質,也即對出入息有如實知見:這是聖道之一的正見 。了解哪些呼吸方式不舒適,了解怎樣改變呼吸,了解“那樣呼吸不舒順; 我要這樣呼吸才有自在感”: 這是正志 。尋想與正確地評估呼吸的各個側面: 這樣的心理素質是正言。了解改善呼吸的各種方法: 例如,長入息短出息、短入息短出息、短入息長出息、長入息長出息,直到掌握最舒適的呼吸方式: 這是正業 。了解怎樣利用呼吸淨化血液、令這股清淨血液滋養心肌,怎樣調整呼吸令身輕安、心輕安,怎樣呼吸令身心滿足清新: 這是正命 。調整呼吸,直到它使身心輕安,只要尚未達到,則繼續努力 :這是正精進 。自始至終對出入呼吸有念住、有警覺,了解呼吸的各個側面——上行、下行的呼吸感,胃部、腸部的呼吸感,經由肌肉從各個毛孔流出的呼吸感,隨著每一次出入呼吸,把握這些覺受: 這是正念 。心只專注與呼吸相關的事件,其余波瀾不驚,直到呼吸細微,進入安止定,從那裏出發獲得解脫洞見: 這是正定 。

   當聖道叁方面——戒、定、慧,在內心彙合、圓滿成熟時,你對呼吸的各個層面會升起洞見,了解 “這樣呼吸,會升起善巧心態。那樣呼吸,會升起不善巧心態。”你放開造作色身的因素——即呼吸的各個層面,放開造作言辭與心意的因素,無論是善是惡。你讓它們依著天性自行發展。這便是苦的消解。

  

  

《解脫的技能 覺醒之翼》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