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脫的技能 禅定之初

  禅定之初

   我們修習呼吸禅定時,已經講過謹防五蓋摧毀善果的辦法。我們必須專注出入呼吸,有念住連續掌管,同時隨著出入呼吸,默念“佛陀”、“佛陀”。如果你只想“佛陀”也可以,不過它太輕,你的覺知不會深入。淺顯的地方,塵土很快吹進去填滿。深奧的地方,塵土不容易吹進。同樣地,當心進入深定時,不容易受雜念影響。

   因此當你只注意“佛陀”、“佛陀”時,分量不夠。好比拿把刀在空中砍來砍去,感受不到什麼,因爲那把刀什麼也砍不著。但是如果用同樣一把刀砍樹樁或者別的物體,你會感到手裏有分量、臂上有力道、可以擋住威脅你的勁敵。

   這就是爲什麼,經上教我們專注于單一點、置心一處。堅實穩固,心會獲得力量。取四十個基本禅定主題中任何一個作爲目標。你的心會獲得力量,你的念住會成熟起來,成爲正念與正定。

  *

   “佛陀”是禅定用詞。對出入呼吸有念住與警覺,是禅定本身。一旦心智就位,你可以放開禅定用詞。禅定用詞好比餌。比方說,如果我們想要一只雞走過來,把米撒在地上。一旦雞走過來吃米,就不需要再撒了。

  *

   有念住,指記得跟著呼吸,是一回事。有警覺,指檢查流動于全身的呼吸感,了解呼吸是局促還是寬廣、是淺是深、是重是輕、是快是慢,是另一回事。兩者共同構成禅定的因素。

  *

   出入呼吸好比蠟燭、油燈的芯。念住呼吸,好比點起燈芯,使它放光。單單一根蠟燭,點起來能燒毀整座城市。同樣,念住能摧毀我們內心的壞東西: 雜染、無明、渴求、執取。念住是修行之火。

  *

   念住呼吸,好比在內心造一座佛像。你的身體好比煉爐,念住好比鑄模。如果念住缺失,銅液會從鑄模中漏出,你的佛像就毀了。

  *

   讓念住走失,好比你的衣服上出了一個洞。讓它再走失一次,好比有了第二個洞。如果你繼續讓它走失,好比衣服上有了第叁、第四、第五、第六個洞,到最後,衣服就不能穿了。

  *

   念住走失有叁種方式。第一種是拿著內在事物思考。換句話說,抓緊出現的光亮或禅相,這樣你的正道便給沖毀了。第二種方式,是把外面的事物拿進來思考,放棄了你的禅定對象。第叁種方式是失去意識,你坐著,卻好像睡著了。這些都稱爲正道的敗壞,好比一條道給沖毀,到處是深坑。

   把雜念擋在心外,是在開辟內心的正道。把外在念頭放進來,是讓道路受破壞。道給沖毀時,洞見與明辨不可能升起,好比沖垮的路上,開不了車。定力這般熄滅時,不能有內觀智。除了關于內觀的想法、根據過去的偏見而升起的觀念、猜測、摸索之外,什麼也沒有。你心裏的福德不知不覺地消失了。想回來重新開始修,不容易,好比回去走一條沖垮的路。

  *

   入定的心好比純銀,白色、可塑,因爲它不含雜質。我們可以隨意把它做成任何物件,又快又容易,不必浪費時間釘起來燒煉、去雜質。沒有定力的心,好比仿銀或者摻雜質的銀: 又硬又脆又黑,因爲它混雜了銅與鉛。雜質越多,價值越低。

   因此純淨的心好比純銀。各種熏暗心智的念頭,好比使銀發黑、發脆、發鈍的雜質。如果我們讓雜念與心混雜起來,把心變成了仿冒的銀。不會有清淨。這樣的情形下,心不能寂止。不過如果我們把汙染心的各種想法、念頭撥到一邊,它會堅定地依照正道的道支,在定力中確立起來。心一旦走上正道,得小心看守,好比我們嚴防路給沖垮一般。我們得不停地巡查,尋找溝槽與凹坑。哪裏需要修整,立即補上。如果不立即修補,放任它,到了一路坑窪或者沖垮的地步,很難修複。心走在正道上,幹擾它的五蓋好比路上的裂紋。不趕快修補,裂紋會越來越寬、越來越深,直到那條路變成一塊普通的地皮。

   因此,你在培養正道時,不要讓自己健忘。如果你讓念住走失,讓幹擾的事物進入內心,構成正道的心態就給破壞了。你的禅定受破壞、定力受破壞、心回到常態、找不到真正的善德之道。

  *

   我們坐著禅定時,如果心不與色身守在當下,就好比有食物,卻不看護它。貓狗必定會吃了它。這裏的貓狗,指的是五蓋——感官之欲、惡意、昏睡麻木、掉舉、存疑;我們喜歡把它們當寵物養著。轉個身,它們就溜進來吃光我們的食物,即本來該從修行中得到的喜樂與福德。

  *

   迷路強過睡著。即使你有雜染,能保持這個覺知也強過心不在焉。知道自己有雜染,可以去克服它們。沒有覺知的人,已經死了。

  *

   如果你的心不能定駐在一處,好比站在草坪上: 如果你在十個不同位置上輪流站,那十處的草會繼續長,因爲你先這裏站上一會、接著那裏站上一會、又到別處去站著。不在同一個地方站久,草就會長。但是如果你真正定下來站在同一個地方,那裏的草怎麼會長

   腳底站著的那塊地方,不會長起草來。同樣,如果你的心定駐一處,念住于出入呼吸,五蓋雜染便不會升起。

  *

   我們走的路是一條近路。一條踏平的路。沿著踏平的路走,意思是路上沒有雜草與障礙,不需要這裏那裏停下來,延遲進展。我們還不知怎樣沿這條路走,原因是不會走路。我們與世人走路一樣: 往前走、轉回來、左看右看。這就是我們爲什麼不停地相互碰撞、跌到爬起。有時即使無人撞過來,還是踉跄。無人絆腳,照樣跌倒。有時懶散起來,躺下歇息。有時停下來,觀賞路上風景。這樣做永遠達不到目的,因爲我們並不專心走路。我們不走路,而是到處遊蕩。

   因此我們必須學會走路的新方式,這是佛陀的方式。什麼是佛陀的方式

   佛陀的方式,好比士兵踏步,不像我們前後蹒跚,而是身體挺直、原地踏步、腳蹬地面。這樣就不累,因爲不必走遠。如果我們原地走叁個鍾頭,腳下的草就踩平了。草要在那裏長,也不能長出地面。

   我們現在正在做的念住呼吸也一樣。如果真正專心,把注意力完完全全只放在呼吸上,而不是跑得無影無蹤,那麼五蓋——過去、未來、好、壞的念頭,就進不來、碰不著我們。五蓋好比那些草,必然給踩平。惡念、不善巧之念不會在心裏出現。這樣的情形下,心不會走上惡趣之路,而是走在越來越提升的正道上。這就稱爲依照佛陀的方式,沿著踏平的路走。

  *

   修習禅定,好比采掘鑽石礦。色身好比一塊大石; 念住好比鏟子。如果你不認真挖掘——也就是說,你在這裏那裏掘幾個淺坑,不在一處深挖,掘上一個月,還不及膝蓋那麼深。但是,如果你真的專心在一處深挖,掘的洞越來越深,直到碰到石層。蠢人碰上石頭時,便扔下鏟子跑了(這代表那些修習禅定,卻忍受不了痛感的人 )。聰明人遇上石頭時,會繼續鑿下去,直到穿過它,那個時候就找到石頭下面有價值的鑽石了。如果它是鑽石層,一輩子不必再做工了。

  *

   真正有價值的寶石與鑽石,埋在地下深處,因此如果想找到有價值的東西,必須掘得深。在表層下不遠處找,結果只有沙土,賣起來只值五分錢一擔。

  *

   我們真心實意做事,不停下、不松懈、不放棄,必定會有大果報,即使它們出現得慢。那些果報同時一起長出來,正是出現慢的原因。好比一棵樹有許多枝莖,造起大片樹蔭保護自己。它必然比香蕉樹長得慢,香蕉樹只有一根莖,長出好果實,但有許多危險。有些人,得果報快,其他人慢些。慢的人不應當與快的人攀比競爭。快的人也不應當與慢的人競爭。好比擦木板與擦鏡子。擦亮一面鏡子、看見自己的映像,不需要多少才幹,因爲鏡子本身有反射性。但是擦一塊木板,使它光滑到能見著映像,即使花上很長時間,卻代表了真功夫。

  *

   爲了保持心的純淨,我們必須斬斷一切觀念,不讓它們粘在心上。好比照料一幅白床單。要注意風吹過會落下塵土、螞蟻、床螨之類。看見有灰,要撣掉。有汙迹,馬上清洗。不要讓它留在床單上太久,否則很難洗掉。有蟲子,必須拿開,因爲它們會咬人、起腫塊、睡不好覺。我們這樣照看,床單必能保持幹淨、潔白,成爲舒適的休眠地。

   這裏的塵土與蟲子,指的是五蓋,它們是心的敵人。我們照料心,要像照料床具那樣。不能讓任何外在念頭進來,粘在心上、或者啃著心。我們得把它們全部掃開。那樣,心會平靜下來、不受幹擾。

  *

   你一旦斬斷了關于過去、未來的念頭,便不必擔心五蓋了。

  *

   你觀想外在事物時,必須仔細選擇想什麼。要只想善事,不想會導致傷害的事。不過,你觀想內在事物時,什麼都可以想: 好、壞、新、舊。換句話說,念住與警覺,能對付一切事物。好比我們的菜放在蓋緊的鍋裏,蒼蠅夠不著。無論是鹹是淡,吃著安全。

  *

   “琢磨”長。“想著”短。你使心寂止下來時,必須把這兩個聚成一個。“想著”的意思是,你只專注于一件事。“琢磨”的意思是,你檢查、評估,看看以某種形式安排因,會得到什麼果,是好還是壞

  

  *

   如果你睜著兩眼,瞄不准目標。想看個清楚,必須用一只眼,同樣,人們使槍、使弓時,只用一只眼瞄准。如果你使心與目標合爲一體,同樣能夠明察內心事物。

  *

   你必須在四個姿勢的每一個上修習定力。色身坐著時,心與它一起坐著。色身站著時,心一起站著。色身走路時,心跟它一起走路。色身躺下時,心一起躺下。如果色身坐著,心卻站著,或者色身走路,心卻坐著、躺著,那樣毫無益處。

  *

   身體六元素是地、水、火、風、空間、與意識。你必須不斷熟悉它們,直到它們成爲你的朋友。那時它們會把自己的秘密告訴你,而不是綁束你、囚禁你。

  *

   心好比孩童。念住好比成人。成人負責撫養孩子、照看孩子。只有那時孩子才能吃好睡好、不哭不鬧。你得給孩子好東西吃,也就是使心專注于佛、法、僧的品質。接著,你得給它四個大玩偶玩耍: 也就是體內的地、水、火、風四元素。孩子吃得好、有玩偶,就不會跑外面淘氣。如果你放它去外面遊蕩,會發生各種危險。但是它呆在家裏,即使有一些危險,不那麼嚴重。你必須教會心在這一尺寬、一掌厚、六尺長的色身裏的各個元素之間遊戲。那樣它不會惹麻煩。一旦孩子玩累了,會在小床上躺下。換句話說,心會在禅那中定駐,那是聖賢們的休憩處。那樣,心會彙合爲一。

  

  

《解脫的技能 禅定之初》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