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脫的技能 目錄 前言 引言

  阿姜李: 解脫的技能

  [作者] 阿姜李-達摩達羅

  [英譯]坦尼沙羅尊者

  [中譯]良稹

  The Skill of Release ——by Ajaan Lee Dhammadharo

  Compiled and Translated by Thanissaro Bhikkhu

  目錄

  ◇ 前言Foreword

  ◇ 引言By Way of Introduction

  ◇ 世間諸法The Affairs of the World

  ◇ 法的寶藏The Treasures of the Dhamma

  ◇ 爲什麼要禅修

  Why Meditate

  ◇ 禅定之初Beginning Concentration

  ◇ 呼吸禅定基礎The Basics of Breathing

  ◇ 禅那技巧The Skills of Jhana

  ◇ 覺醒之翼Wings to Awakening

  ◇ 僧侶生活Monastic Life

  ◇ 教與學Teaching & Learning

  ◇ 生老病死Birth, Aging, Illness & Death

  ◇ 全方位的明辨All-around Discernment

  ◇ 放開Letting Go

  ◇ 詞彙錄Glossary

  前言

   我作比丘的第二年,有人請我爲一位女士講法,我只知人們稱她爲“大姑”,是她把贊助我出家的女士撫養成人。大姑突然病倒,親戚們確信她不久于人世。她一生中識得的林居修行大師不在少數,因此我決定,與其自己講,不如爲她讀幾段阿姜李的開示。我讀完之後,她問:“那是誰的開示

  ”

   我告訴她:“是阿姜李的。”

   “我也這麼想,”她答道。“沒有人作開示能像他講得那麼優美。”

   此後我時常回想起這句評論,特別是優美這個詞的意義。一段優美的談話,對她那一代多數泰國人來說,是指正式的宮廷語言,帶著繁複的文學詞藻,常以最大量的文字,表達最少量的內涵。當然,那不是阿姜李的風格。我想大姑的意思,指的是另一種優美: 表達的直接與清晰,帶著想象力豐富的明喻與暗喻。阿姜李善于使法義中的晦澀之處明朗起來,使平時熟悉的教導印象深化。盡管他對文字表達有著詩人般的敏感,他的開示之優美,與其說是博學的詞藻之美,不如說是內心的自然之美。本書摘自他的開示集,我在選譯段落時,注意到的便是這樣的優美。

   阿姜李的開示,僅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年裏才被錄音下來。他早期的開示記錄,歸功于在場作筆記的幾位弟子: 女尼阿倫-阿比瓦那; 比丘邦古-安努達諾; 另有一位女居士桃-薩締雅努拉把阿姜李的開示載入日記,她去世後人們出版了這些日記。我在編輯本書時,對叁處筆記均有采撷。這叁者之中,以阿倫-阿比瓦那的筆記最爲詳盡。數年來,她記錄著阿姜李的開示,有時隨手寫下閃光的片段,有時還原整場開示。她的筆記連同邦古比丘的筆記、以及根據錄音整理的開示,近來已收集成兩大冊。由于編排隨機,這兩集材料難以系統閱讀,不過對于只想隨手翻開讀上一段,思有所得後回去自修的行者來說,它們是優秀的指南手冊。

   阿姜李在林居大師們當中的獨特之處,在于他留下了有關禅定及廣義佛教修持的系統指南,著作包括: 《念住呼吸》、《心的技能》、《四念處》與《基本主題》等。希望對他的教導的總體概要有所了解的人,應當先讀那幾冊。不過,他的開示才是揭示他本人率直敏捷的個性之處,同時爲他一些比較系統的教導提供了富于啓發性的旁注,也包含了別處不曾收錄的若幹要點。他的部分開示我已英譯成集,包括《禅定開示》、《精神食糧》與《內在力量》。不過那裏收錄的是還原完整、圍繞特定主題的開示。在本集裏,我的選取面比較廣,收錄內容包括數篇完整的開示、一些短段落、甚至有的只是思緒片段,只要它們讀來有所啓示。

   本書意在作爲省思材料,讀者一次讀一點。特別是不少短段落,只有反複思索方能領悟其意。此外有些體現阿姜李個性的段落,對于佛教行者應如何開示的諸樣現代觀念,是一個挑戰。正如阿姜李曾提醒聽衆,對佛法教導不應輕易接受或排斥。反之,應以開明之心谛聽,接著用于實修,看它是否有助于揭示自己不曾意識到的先入之見。我希望讀者能以這樣的心態閱讀本書。

   在選擇本書的組成段落時,我認爲有兩個主題比較突出。第一個主題——同時也被選作本書書名——即佛教修行關乎一類技能的培養,這一點阿姜李經常提及。這類技能不僅包括禅定技巧,而且包括對世界與日常生活事件的觀察方式。這類技能的培養,最終趨向于他所說的解脫技能,即把心引向徹底解脫的覺知。第二個主題是呼吸禅定對培養該技能所起的中心作用。對阿姜李來說,佛教教義只有應用于呼吸禅定時才揭示其真義。爲了理解這一點,我收錄了題爲“覺醒之翼”的一節,主題爲佛陀本人所列的中心教導[譯按: 指叁十七菩提分],說明阿姜李怎樣從呼吸禅定角度對這些教導作诠解。

   這裏選譯的段落既足以使本書獨立成冊, 同時也得以補充阿姜李其它著作的缺漏。我希望本書對于阿姜李所述的解脫技能、與其表達之優美,給英語讀者一個較爲全面的印象。

  坦尼沙羅比丘(傑弗裏 - 德格拉夫)

  Thanissaro Bhikkhu (Geoffrey DeGraff)

  美國加州慈林寺

  Metta Forest Monastery

  PO Box 1409

  Valley Center,CA 92082

  

  引言

   我喜歡四處遊方,不只爲了有趣,也因爲我想學。要學到有價值的東西,取決于叁件事: 看、聽、想,也就是讓你的感官各盡其用。有時你遇見一些人,發現他們的信念與修持層次比你低,你可以起作用,教他們走上正道。但是,當你親眼看見、親耳聽見、內心確信那是真正的好東西時,不要去想它是你的、還是他們的。要把它記住,用在自己的修行當中。

   因爲我的心著意于爲佛教服務,因此一直試著做些有益的事。無論職位高低,只想著起些作用。至于作用的方式,換句話說,怎樣有益于程度高的、與程度還不那麼高的人,那與場合有關。佛教不是家庭、寺院、這個那個城市、或者哪個國家的專有財産。佛教的意義在于利益每個人、每個地方。它屬于全世界。我們越能傳播它的益處越好。

   不過即使我有好意,按這些想法行事,也不能逃脫人們的批評,也許是因爲批評者並不理解。就在不久前的4月20日,我同一位年長的貴族談過,不過我不想過分責怪他。他的批評,簡單說便是: “你跟居家人在一起的時間太多了,怎麼能爲解脫而修行呢

  ”

   我坦率地回答他了; 不過首先爲了確定,我問他: “你的意思是指什麼

  ”

   “教人涅槃。”他說,“不要與他們有太多牽扯。”

   于是我說: “我喜歡教人涅槃,這樣做是難,不過我願意,這是我的事。如果照你說的去做,反而不對。假定你種水稻,等它金黃成熟時,你能只收裏面的白米粒麼

   人們也許會說我不正常,我爲什麼在乎呢

   我收獲整株植物,因爲它用途多樣。稻莖可以收著喂牛、或者賣了、或者作火引。米糠可以喂豬。”

   他說: “我懂了,你說得對。”事情就這樣了結了。

  *

   我與多數比丘不同,不喜歡只吃一種風味的食物,也就是日常飲食。我喜歡的食物,每一口有叁種風味。它是精致的食物,是心的食物,不是色身的食物。它的叁種風味是,觸食、識食、思食[直譯爲感官接觸、意識、與動機]。如果比作榴蓮,是那種人們特別喜歡的,同時又甜、又醇、又有點苦。

   觸食的滋養,在這裏意思是可喜的色、聲、香、味、觸、法。識食的滋養,意思是注意到從眼、耳、鼻、舌、身、意進來的可喜事物。而思食的滋養,意思是我們瞄准的目標獲得成功。歸結起來,這些東西稱爲法的食物: 咬一口得叁種滋味。無論誰,常吃這樣的食物,會有長久、喜樂、健康的人生。

   這便是我要的食物。簡單說,是我看見弟子們——比丘、沙彌、居家人——行道正善時的滿足感。它不是米食、而是人食,我是個怪比丘,喜歡吃人。如果誰的行爲使我喜樂、滿足,會讓我活得長點。如果誰行爲不端,會讓我死得快。我在這裏的原因,是利益佛教、利益世界。我在尋找生計,希望有點收成。如果我種的稻,産出又大又胖的谷子,收成又好,我會多留一陣。如果只收矮小的谷子,還欠收,我會上路。

   因此,如果我看見留下來有用,會努力呼吸得又好又長、又好又長。如果我看見繼續留著不再起作用,我會使呼吸越來越短,直到一下就走。那時我才有自在,那樣的喜樂沒有什麼比得上,不需要坐這裏折磨身體,一面聽誰的煩惱了 : 明亮的光,我獨自一個,沒一點牽挂。

   因此,那就是我喜歡的食物。至于色身的食物,我吃是因爲需要。並不是想吃,因爲那裏沒什麼實質。今天吃了,明天就得排出去。但是心的食物,你一天裏吃的,可以跟著你十年、百年,永遠不會厭倦。你持續滿足,直到忘記饑餓的滋味。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