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叁篇: 佛教之道
以下討論的是佛教之道,這條道由一位受到衆多人的崇敬、被贊爲尊貴者的人所發現並爲我們指明。學習他的教導時,我們可以自己判斷,自由地相信或者不信; 發現它們的這個人從來沒有立下任何規矩強迫我們。
當一群人懂得了某種教說能夠引導他們爲善,于是對那種教說敬仰、奉行時,它就被稱作他們的宗教。至于佛陀的宗教或者說教義,可以總結爲叁點。
1. 我們應當在意、語、行上,戒離做一切惡的、毀壞性的事,對己或對人造苦的事。即便我們發現自己已經在做這種事,也應當努力停止。
2. 我們應當在內心發展一切我們知道是善良、具德的素質,維護我們已有的戒德—— 這稱爲守護具足 [ārakkha-sampadā]——並且把不斷地發展尚未達到的戒德作爲目標。
3. 無論我們從事什麼活動,應當帶著純淨的心去做。我們應當使自己的心純淨、清潔。如果我們做不到一直保持純淨,假如能夠間或使它純淨,也仍然是好的。
以上這叁點都是佛陀教導的目的。
佛陀的教導是與世間的真正本質相一致的。他說:『 Khaya-vaya-dhamma sankhara, appamādena sampadetha』,意思是: 『一切造作,依其本質,一旦升起,必然衰敗。不可失慎自滿。要保持全副的念住、全然的警覺,你們將證得甯靜與安穩。』
這個意思是: 顯現于世間、從業 [kamma]升起的一切事物,都稱爲造作 [saṅkhārā,諸行]——構成的事物、塑造的事物、和合的事物。造作,依其本質,分爲兩類——世間層次上的造作,和法的層次上的造作。
1.『世間層次上的造作』是指八種世間之道: 地位、財富、贊譽、享樂,也就是我們大家都希求的東西,然而——既然它們是造作的,不穩定、不持恒——就有可能有另一種果報的幹預: 既有了地位,我們就可能失去它。既有了財富,我們就可能失去它。既有了贊譽,我們就可能被批評。既嘗過了來自物質財富的快樂,我們也許就變得貧ࢱ 18;倒、痛苦不堪。因此,佛陀教導我們不可失慎,而爲這些事情所迷惑。如果我們不能夠牢記這一點,必然就會受苦。
2.『法的層次上的造作』是指位于我們內在的諸種元素 [dhātu,界]、蘊 [khandha,聚集體]、處
[āyatana,感知媒介],它們是無明和心湊合的造作的結果,在外在層次上,便升起了法的造作。
A. 元素 [dhātu]: 在法的層次上被塑造成諸行 [saṅkhārā] 的元素有六種:
(1)體內堅硬、密集的部分,比如骨胳、肌肉、皮膚,稱爲地元素。
(2)滲透于全身各處的液體部分,比如血液,稱爲水元素。
(3)在體內穿流的諸力,比如出入息,稱爲風元素。
(4)給身體的所有部位賦予暖意的那個層次,稱爲火元素。
(5)體內的空隙部位,其它元素可以移動、進出,讓空氣進出的通道,讓我們移動——比如耳道、鼻腔、口腔——稱爲空間元素。
(6)身體的這些層次,假如沒有意識監督它們,就好比電池沒了電,再也不能釋放電功來發光、發動。只要有意識在掌管,它就能夠致使身體的各種素質與部件有利于衆生。善與惡、福德與失德,只有在意識發出指令時才能夠升起。因此,善惡最終來自覺知本身。這就稱爲識元素。
這六元素,都屬于同一類法的層次上的造作。
B. 蘊[khandha]: 我們所體驗到的事件所分成的種類,稱爲五蘊:
(1)色[form]: 我們身內、身外之一切可見的感官素材,都稱爲色蘊。
(2)受[feeling]: 當意識與感官素材相互接觸時所升起的樂、痛、不樂、不痛的覺受,稱爲受蘊。
(3)想[perception]: 對自己與外在的人與事物所作的標記與指認之動作,稱爲想蘊。
(4)行[formations]: 心中升起的念頭與心理構思——好、壞、對、錯,一切思維不脫此等共性——稱爲行蘊。
(5)識[consciousness]: 從常規設定出發的識別意識——例如,當眼看見一個視覺對象、耳聽見一種聲音、氣息來到鼻、味道來到舌、觸感來到身、或者一個想法在知性中升起時——透過那些官感之一,清楚地覺知,『那是好的、那是壞的,那是微妙的、那是精細的』: 這種形式的知識,稱爲識蘊。
所有這五蘊,歸結爲身與心。它們是自無明升起的法的層次上的造作。
C. 處[āyatana]: 這個詞的字面意思是一切善與惡的『基地』或『媒介』。感知媒介一共有六種: 視、聽、嗅、味、觸、思。
所有這些都是法的層次上的造作。它們之升起是無明——未穿透真實的知見——的果報。
因此,我們有世間層次的造作,也有法的層次上的造作。佛陀教導說,所有這些造作都是不可靠、瞬間即逝、不穩定的。它們出現、暫住、然後消失。接著,它們再出現,繞著圈轉。這就是無常和苦。不管它們是好是壞,一切造作都是如此作爲。我們不能迫使它們服從我們的意志。因此佛陀教導說,它們不是我。我們一旦培養了明辨的精准功力,就能夠逐漸放松我們對這些造作的執取。一旦我們穩住心,達到正定的地步,明晰的認知技能[明]將會在我們內心升起。我們將明見世間和法的層次上的造作的真相,因此將會把它們從心裏褪去。那個時候,我們的心就會從一切造作中得到解脫,達到如佛陀所教導的那種最尊貴的喜樂,獨立于任何身心對象。
這兩個主題的討論盡管簡要,卻可以包容佛陀教導的各個層次。
總結起來說: 不放逸。警惕。不自滿。不把自己的信任放在任何這些造作上。努力在你的內心發展那些應當獲得、修得的德性。那就是不失慎[不放逸]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