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作
1956年2月6日
(波羅尼瓦寺,在副僧王摩诃毗瓦薩葬禮上的開示。)
aniccā vata saṅkhārā uppāda-vaya-dhammino
uppajjitvā nirujjhanti...
一切造作皆無常,生滅是其本質。
既有生起必然滅去…… [31]
法在一種意義上,是滋養、淨化心的工具。另一種意義上,法是我們自己。我們身體的每個部分,都是世界的一小部分,而世界不外乎法的運作。不過這不是法的精髓。法的精髓在于心。
* * *
一切善良與尊貴品質的培育,來自我們自己的意、語、行。來自修布施、持戒等言行方面的善德,屬于粗糙與中等層次的善德。精細層次的善德來自修心,也就是禅定。因此在我們必須學懂的事物當中,心的問題是最重要的。
心有兩個層次: 一個層次有生有滅,另一個層次不生不滅。如果心淪陷于造作[saṅkhārā],它必然得重複經曆生與死。不過確見明知一切造作的心,就能夠放開它們,達到不生、不死。我們如果想要超越憂苦——也就是不再有生死——首先必須了解造作的真正本質。
造作按實際顯現可分兩類: 一類是世間層次的造作,一類是法層次的造作。兩者都有現實性,但它們都是生滅事件。因此佛陀說, aniccā vata saṅkhārā ……『一切造作皆無常……』因爲這兩種造作都以升起爲開端、接著變化、最後衰滅。凡是能夠朝內專注、如實明晰地知見這個狀態,調禦心,對一切造作聰明起來的人,必然能從一切苦中解脫。
世間層次的造作,是借著人們的製造與設想而存在的事物,比如財富、地位、娛樂、贊譽。至于法層次上的造作,無論我們是否加以美化,人人都有同樣的分量——換句話說,指元素、蘊、處。
世間層次與法層次的造作,好比那銀幕上變幻的色彩,綠、紅、黃、白,閃閃爍爍來回地變。我們觀看時,爲了跟得上那種變幻,視眼也得變——這就是升起誤解的東西。當心抓緊這些造作時,它就升起滿意、不滿意的感受。當它們變好變壞時,我們的心也跟著變——因此它不脫無常、苦、非我這叁個特征。
從另一個角度看,造作可以分成兩類: 一類有心執占,譬如人畜; 一類無心執占,譬如樹木。雖然這也許是無執占心之造作的標准解釋,我卻不同意。拿這個大廳的階梯來說: 你說它沒有心占據,那就試試砸了它,看會不會引出喧嘩來。田地也一樣,試試在別家地裏種水稻; 或者,果園裏的香蕉樹之類,試試拿刀砍一砍,看主人會不會把你投進監牢。世上萬物,只要執取夠得著,必然有心執占。只有火星,執取的範圍尚且夠不著,沒有心占取。每一種造作,都有心執占它——除非是阿羅漢,他們無執占之心,因爲他們根本不執取任何造作。
執取造作是苦的來源,因爲我們已經解釋過,造作是無常的。因此只有當我們放開造作、不執取時,才有喜樂自在—— 那是法的自在,清涼、安靜、穩固、不變的自在。世間意義上的自在,跟坐在一把椅子上的自在沒什麼不同: 只有那把椅子不搖動,我們才有些許自在。心動有兩種,一種是自然的搖動,一種是在業果影響之下的搖動。一日之間,心動多少次
有時它因現業[當下動機] 而動,有時因舊業[過去動機]而動,不過它怎麼動起來,我們不知道。這就是無明——導致造作也就是念頭滋生的無覺知。
這一切的反面是非造作[visaṅkhārā,離行] 。什麼是非造作
無動搖、無變化、無消解: 那就是非造作。造作在變,但我們的心不變。造作苦,但我們的心不苦。造作非我,但我們的心不是非我。無心執占的造作: 那就是非造作。
一般來說,我們多數人,只了解六師教給的知見——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念頭——它們是變化、不確定、苦、無明、造作的來源。因此我們應當關閉這些官感,因爲造作看不見其它造作。我們只有到另一邊,才能夠看見。
--------------------------------------------------------------------------------
[31] 南傳佛國葬禮上常誦此偈,出自長部16 《大般涅槃經》等。古漢譯: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爲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