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念住呼吸與禅定開示 真相與它的影子

  真相與它的影子

  1959 年,日期不詳

   法的果證,清涼、清潔、清明。它沒有生老病死。凡是精進學法修法的人,毫無疑問,必然升起法的果證。它是各自證知[paccattaṃ]: 你必須親自知見。

  * * *

   我們應當注意尋求明辨升起的助緣。聞所成智[sutamaya- pañña]: 聽那些值得聽的話。思所成智[cintāmaya-pañña]: 聽了以後對它作評估,不輕易接受或排斥。修所成智[bhāvanā-maya-paññā]: 一旦試驗可行,就按照它修練。明辨波羅密[圓滿]的最高形式就是——解脫洞見。你了解什麼樣的苦痛應當補救,于是去補救。你知道什麼樣的苦痛不應補救,就不去補救。

   多數情形下,我們實在無明。即使那些不該補救的事,也試圖去修補,那樣做根本無效——因爲有一種苦只應當觀察,根本不適于攪動。好比一塊鏽表: 擦拭時不要過分。如果你把它拆開,整塊表再也不走了。這個意思是,一旦你如實看清了自然因緣,就必須順其自然。該修補的,就修補。凡是不該修補的,就不做。這樣就把負擔從心裏卸下。

   無明的人,就好比有個老婦,生火做飯,做完後吃飯,吃完了坐下來抽一支煙。對著一塊火炭點煙時不巧燒了嘴,她就想: 『這火真該死,燒了我的嘴。』于是她把火柴全部堆在一起,往上撒水,要讓這屋子再也燒不起火來——是個不明事理的愚人。第二天想生火做飯,沒火了;夜裏點燈,也得叨擾鄰居,求這人那人: 可是她照樣怨火。我們應當學會因材施用,適可而止。如果你點的火只是一小堆,煮飯要化叁個鍾頭,那個火是不足以煮食的。同樣地,我們把苦當成壞事,于是試圖補救它——閉著眼不停地瞎忙。怎麼救治,也沒有用。

   有明辨的人把苦看成兩類: 一類是身苦,或者說是自然因緣固有的苦。另一類是心苦,或者說是雜染之苦。一旦有了生,必然就有老、病、死。誰想挽回衰老盡管去試,直到自己老態龍锺。我們試圖救治疾病時,常常就像那個水淹火柴的老婦。有時我們對治合理,有時卻不然——好比那門前的臺階一開裂,我們就把整棟房子連屋頂都給拆了。

   疾病是人人都有的事,換句話說,是指身體種種部位發起的病症。一旦我們治了眼病,它又會出現在耳、鼻、胸、背、胳膊、手腳等地方,接著它會悄悄鑽入體內。好比抓鳗魚: 越用力,它越有本事溜開。于是我們不停地治,一直到死。有些病無論治不治,自然會消解。如果這個病需要治療才能消解,那麼就吃藥。如果治不治都會消解,爲什麼多此一舉

   這就是要有明辨的意思。

   無知的人,不知道什麼樣的苦該治,什麼樣的苦不該治,因此浪費時間金錢。聰明人懂得什麼病該治,于是用自己的明辨來治。一切疾病,或者來自于身元素[四大] 的不調和、或者來自于業力。假如這個病來自身元素,我們應該用食物、藥物等等來調理。如果它來自業力,我們就得用佛陀的藥來治。換句話說,內心升起的苦痛,用食物、藥物對治,是無效的。我們必須以法對治。凡是懂得如何處理此道的人,可說是懂得了如何觀察、診斷苦。

   換個角度看,我們會看現,老、病、死只是苦的影子,不是它的真正實質。缺乏明辨的人,會試圖去消除那些影子,結果只會導致更多的苦痛。這是因爲,苦的影子和實質來自什麼,他們不熟悉。苦的精髓在于心。老、病、死是它的影子,或者說是它藉由身體所顯示的效應。如果殺敵時拿把刀刺向敵人的影子,他怎麼會死

   同樣地,無明的人試圖摧毀苦的影子,卻毫無效果。至于內心那個苦的精髓,他們根本想不到去對治。這樣的無知就是一種形式的無明。

   再換個角度看,影子與實質都來自渴求[taṇhā] 。我們就像一個斂積了巨財的人,盜賊上門時跑去殺賊。他看不見自己的錯,只看見別人的錯。實際上,他這樣滿屋囤財,盜賊必然破門而入。同樣,人們受苦,于是怨苦,卻不下工夫糾正自己。

   苦來自叁類渴求,因此我們應當止息對感官之欲的渴求、對『有』的渴求、對『非有』的渴求 [欲愛、有愛、非有愛] 。這些東西都是我們在自己內心造作起來的,我們必須用自己的念住與明辨了解它們。一旦觀照清楚了,就會懂得: 『這種心態是渴求感官之欲;這是渴求有; 這是渴求非有。』

   有明辨的人將會看見,這些東西以精細、中等、粗糙叁層次存在于心,正好比人生有少年、中年、老年叁個階段。『少年』指的是渴求感官之樂。這種饑渴一旦從內心升起,它會搖擺、移動——這就是渴求『有』;接著又成形爲渴求『非有』——這是一個求生者[saṃbhavesin] 在伸長脖子尋找所緣,給自己造苦。換句話說,我們對種種色、聲、香、味等生起愛好,于是盯上它們,這就給自己帶來苦。因此,我們不應當偏向聲、色等等激起貪、嗔、癡的東西( 這就是渴求感官之樂),它使心搖擺,攪出許多概念來( 這是渴求有; 當心粘著它的搖擺,不欲停止重複它的動態時,那是渴求非有。)

   當我們獲得明辨時,應當以隨順智[anulomika-ñāṇa] ,也就是隨順四聖谛之智,摧毀這些形式的渴求,確知當這叁種渴求全部消失時心有多少自在與安樂。這就稱爲知見滅苦的真相。至于苦因與滅苦之道,我們也將會領悟。

   無知的人會到車影子裏乘車,結果一頭給撞著。不懂得什麼是戒德影子的人,結果只會在車影子裏乘車。言與行是戒德的影子。真正的戒德在心裏。正態之心才是戒德的實質。定的實質,是牢固定住于單一所緣、不受任何概念或心理標籖幹擾的心。定的身體表現——即我們的口眼耳鼻舌安靜下來——只是那個影子,比如身端坐不動、口閉起不言、鼻不嗅氣息、眼閉著不看外緣等等。如果心牢固定住在安止定層次,那麼我們無論坐、站、行、臥,心就不會動搖。

   一旦心修練到安止定的層次,明辨無須尋找,會升起來,好似一把禦劍: 抽出時鋒利閃光,不用時藏于劍鞘。因此經上教導我們: mano-pubbaṅgamā dhammā mano-seṭṭhā mano-mayā:[30]『諸現象[諸法]以意爲前導,以意爲主宰,從意所造』。心是世上最特別的。心是法的源頭。

   這就是知見苦、苦因、苦的止息、苦的止息之道的意義。這就是戒德、定力、明辨的實質。無論誰,能夠這樣做,必定會達到解脫——涅槃。無論誰,能夠在內心升起學法、修法的素質,毫無疑問必能證法。這就是爲什麼法被稱爲 sandiṭṭhiko: 當下可見; akāliko: 育果不論時間季節。要一直朝這個目標努力。

  --------------------------------------------------------------------------------

  [30] 見《法句經》1。 mano: heart;意。 citta: mind ;心。後者的意識層次深于前者。泰文裏的心與意類似于中文,常可換用,英譯未作區分。中譯只在翻譯巴利詞語時保持上述的對應設置。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