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念住呼吸與禅定開示 使呼吸更精細

  使呼吸更精細

  1956年8月3日

   我們坐禅時,重要的是仔細觀察呼吸[氣] 的層次。體內的呼吸[氣]有叁個層次: 普通、精細、深度。

   一、普通呼吸[氣]是我們吸入體內的呼吸。它有兩類: (1) 一類混合著不純或者說被汙染了的空氣: 它在進入肺部後並不完全排出。雜質積澱在體內。當這些雜質與心髒裏的血液混合時,導致該血液有害身體、引起病症。不過這些病症不需要藥物治療。我們如果以呼吸[氣] 治療,它們會消失。(2) 另一類普通呼吸[氣]是有益的——它混合著純淨的空氣。當它在心髒裏與血液混合時,對身體有益。

   二、精細呼吸[氣]溫和、柔軟。它是由出入息派生而來、滲透于血液與經絡之間的那股細微的呼吸感[氣感]。正是這種呼吸賦予我們遍布全身的覺受。

   叁、深度呼吸[氣]比精細呼吸層次更深。它清涼、寬廣、空性、色白。

   傳布著滋養身體的那種精細呼吸[[氣],是一個重要的呼吸層次,可以利用它作爲我們觀察呼吸所有叁層次的基點。當這團精細的氣傳遍身體的每個部位時,身將會有輕質、空性、安靜之感——不過我們仍保持念住與警覺。心穩定,身感也穩定。這種情形下,我們就會有連續的念住與警覺。這時將會有一團明亮的光,出現在氣感之中。我們雖然閉著眼,卻好似睜著。我們會感到體內的氣有一團白光,好似一盞汽化燈的燈頭,浸沐在光亮之中。這就是深度呼吸。心安詳、寂止; 身安詳、寂止。

   這時候的心,可說是在正定之中,從那裏可以引生解脫洞見。解脫洞見能斬斷一切關涉過去未來的概念。換句話說,心滿足于守著這團寬曠空性的深度呼吸[氣]。只要心還沒有穿透到這個呼吸層次,那麼它還沒有擺脫五蓋。它不升起明辨; 它沒有真正的覺知。不過,當來自寂止的覺知獲得功能時,就升起力量與光明。心與氣俱都明亮。當呼吸[氣]各層次同等強大時,深度呼吸[氣]就會明顯起來: 安靜、平滑; 無波;不動、性韌。這時候的氣不受出入息的影響。身安靜、無痛受。它輕質、飽和、充沛,就像汽化燈裏的燈頭: 無須充氣、無聲無息,裏面的空氣仿佛靜止了,然而燈光耀眼。只要有[汽化] 煤油,燈就會大放光明。

   身安靜,沒有上下高低之感。當氣如此平滑、平穩時,它使身有輕質、空性、安靜感。這叫做身輕安[kāya-passaddhi] 。與這安靜之身在一起的心,叫做心輕安[citta- passaddhi]。心與這個寂止在一處時,就明亮起來。這個光明來自心的牢固入定。心牢固入定時,引生洞見。

   見升起時,我們能夠覺知由出入息引生的名色[25]層次。

   們覺知普通呼吸、精細呼吸、深度呼吸。這叁個呼吸層次我們都能夠保持密切的注意。覺知達到這個程度時,才可以說我們已知解呼吸,或者說已知解『色』[體感] 。接下來,我們觀察這些事件如何影響心,這叫做知解『名』[心理動作] 。們一旦知解名色,就會懂得: 『這是真覺知。這是真覺知的知解之道。』只要我們還不能使心這樣做,我們不可能知解。不能知解,就是avijjā: 無明。

   無無明等于暗昧。普通呼吸暗昧,精細呼吸暗昧,深度呼吸暗昧。這種暗昧怎樣傷害身心,我們不知道: 于是更暗昧。無明。無明好比用焦油點汽燈,無明有焦油的一切缺點。給他人只帶來麻煩,也就是暗昧,同時又敗壞我們自己的心意。好比焦油點火,只會冒黑煙。越燒煙越黑——我們還以爲自家黑煙有什麼特別的優點,實際上它就是無明,這是對無明的無明。因此無明越來越深重,直到我們身上蓋著厚厚的黑灰。

   這種黑灰正是有害的汙染。火冒黑煙時,光不良、火不良、煙不良。不良黑煙正是無明的特性,既然不良,升起的知見不良,果報也不良。這些都是造苦的事物。這就是無明之害。

   無明導致的傷害,好比薪火,不但催汗,而且那個火像烈日一樣又紅又猛。朝哪裏聚焦,那裏就著火。燒久了,地上蓋滿了黑灰,生火的人也全身髒汙。臉黑手黑衣黑,不過他以爲這層黑屬于自己,因此也不嫌。好比自己身上的膿瘡,再髒再臭,自己摸著不嫌。可要是看見同樣的膿瘡長在別人身上,他會厭惡得不願看,甚至都不願走近跟前。

   心受無明蒙蔽的人,正好比那個滿身爛瘡、卻不知難堪自厭的人。又好比我們看見自家竈牆上的黑灰: 看著毫不覺得醜陋、厭惡、難堪。但要是在別家廚房裏看見它,我們就想跑。

   無明殺死人。無明是陷阱。不過普通陷阱只抓些笨獸,聰明的一般不會給抓著。如果我們愚蠢,無明會把我們抓去吃了。在無明的掌控下生活,也就是說,不熟悉體內這叁種呼吸層次,我們必然得傷害果。不過,了解呼吸,就等于有正念。我們將會懂得自己行爲[業] 的因與果。了解這一點,就等于保持念住與警覺。我們的身與業,會對我們明白地顯示出來,好比一盞自明燈。它的明亮從哪裏來

   來自煤油的能量。深度呼吸也一樣,它在體內靜靜的,像一盞大放光明的汽化燈: 靜得好像內部沒有泵入空氣。

   這就是身輕安。至于心,它好比水晶,四面透明;又好比燈光,利益衆生。這就是所謂的 pabhassaram idaṃ cittaṃ: 『此心明淨』[26]。當我們能夠如此保持心的純淨時,它就會獲得進一步觀察更深層次的功力——不過到目前爲止我們還不能清晰地覺知。我們必須使心力比這更強: 那就是毗婆奢那,明察的洞見。

   毗婆奢那升起時,就好比把煤油直接澆到汽燈的燈頭上: 火焰頃刻燃升;光明一閃而起。標記體感[色] 的概念將會消失; 標記心理活動[名]的概念也會消失。對事物的一切標記與命名的動作將在刹那間消失。色照樣還在,名照樣還在,但抓住它們的標記已被切斷,好比電報線路已被切斷: 發報機在、接受機在、電線也在,卻不通了——因爲電流不再流動。想發電報的人盡管去試,但一切靜悄悄的。心也一樣: 當我們切斷標記與概念時,無論任何人對我們講什麼,心靜悄悄的。

   這就是毗婆奢那: 一種超越無明的影響、遠離執取粘著的覺知。心上升到出世,從這個世間解脫。它住在一個高于普通世界的『世界』,高于人界、天界、梵天界。這就是爲什麼佛陀證得無上正自覺醒之智時,有一股震動穿越全宇宙,從最低等的地獄,經過人界,上達梵天諸界。爲什麼

   因爲他的心力已經圓滿成就,得以一路直上,超越了梵天界。

   因此,我們應當觀察自己現在正在作的普通呼吸,它升起的利與害兩相參雜。精細的呼吸[氣]滋養著血管與經絡。深度呼吸調節著全身氣感,使得氣自養自足。地元素、火元素、水元素,各各趨向自養自足。等到四元素全部自養自足時,它們就會趨向平等協調,于是體內不再有動蕩。心自養自足,身自養自足,我們可以不必操心了,好比我們把孩子養大了。身與心成熟獨立,各行其事。

   這就叫做『各自證知』 [paccattaṃ]: 我們親自看見,自己負責。『此時即現』[sandiṭṭhiko]: 我們自己所見明晰。『無時相』[akāliko]: 任何時候一觀想呼吸[氣]的叁個層次,我們立即獲得舒適與自在。用法律術語來講,是已經成年。我們不再是未成年者,現在可以依法全權接管父母家業了。用戒律術語來講,是不需要跟著戒師了,因爲我們已經完全能夠照顧自己。用佛法術語來講,我們不再必須依賴導師或文本了。

   我方才一直在這裏講的目的,是讓大家了解,怎樣用我們的觀察力去熟悉呼吸[氣]的叁個層次。我們應當照料呼吸,直到獲得領悟。如果我們隨時對這叁類呼吸保持觀察力,就會得到果報——也就是身與心的自在——好比廠主一直管著員工,下屬不會有機會推卸責任,該做什麼就得認真去做。果報是,我們的工作必然能夠或者快速完成、或者持續進步。

  --------------------------------------------------------------------------------

  [25] 此處『色』[ rūpa] 依英文直譯爲體感[physical sensations];『名』[ nāma] 直譯爲心理動作[mental acts] 。『色』指身體對內在覺知的直接呈現形式,其不可再分者爲四元素。觀色,即是對四元素的分辨覺知。『名』指心理或精神活動,爲五蘊之後四蘊的統稱。由出入息升起之色,指由呼吸[氣] 造作的體感。由出入息升起之名,指不同形式的呼吸所促生的善巧或不善巧心態。覺知出入息升起之名,指懂得以氣息影響心,藉調息把心引入善巧心態。以上爲英譯者對筆者解說的概要。此處的體感[sensations] 殊異于五蘊之受蘊[feelings] ,後者指身與心的痛、樂、不痛不樂之受。

  [26] 見增支部1.51- 52 《明淨經》[ Pabhassara Sutta]: 『比丘們,此心明淨,爲客塵染。未受教的凡夫,未如實明辨,故此—— 我告訴你們,未受教的凡夫—— 無修其心。』『比丘們,此心明淨,離客塵染。聖者的受教弟子,如實明辨,故此—— 我告訴你們,聖者的受教弟子—— 有修其心。』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